度林业局工作总结

王明刚老师

2020年,林业工作在省林业厅的精心指导下,按照“三保、两推进、两提升”工作要求,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基本任务,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顺利完成省上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林业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现将主要工作成效汇报如下:

(一)呈现“五大工作亮点”

1.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谱写新篇章。2020年3月以来,在国家林业局、国开行和省林业厅的帮助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积极探索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经各方通力协作,成功策划并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系全国首个国家储备林PPP项目,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全国18个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项目之一。项目涉及XX市所辖10个县(市、区)及省属市管14家国有林场,项目总规模达468.97万亩,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143.77 万亩、现有林改培244.49 万亩、现有林“赎买+改培”80.71万亩;(现有林中)发展林下经济面积30万亩。项目建设期8年,运营期达30年,总投资215.3亿元,其中:自筹资金45亿元,申请国开行政策性贷款170亿元。目前,项目已获得国开行首批8亿元贷款,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完成项目建设任务17.97万亩,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3.3万亩、现有林改培14.67万亩。国家林业局、国开行先后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利用两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培训班和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现场会,国家林业局李春良副局长评价我市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中展现了XX速度、XX模式、XX经验,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2.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取得新成效。2020年我市建阳、邵武、顺昌、政和等4个县(市、区)被列入全省林业碳汇试点县,项目实施面积共计50.47万亩。建阳区、顺昌县林业碳汇项目已获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复备案,签发碳汇量分别为40.07万吨、11.94万吨。其中,顺昌县的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是我省首个由国有林场自主开发设计且获批备案的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同时,邵武市林业碳汇项目已通过省林业厅FFCER备案评审,并报送省发改委备案,等待省发改委签发碳汇量;政和县林业碳汇项目已上报省林业厅,等待FFCER备案评审。

3.湿地保护建设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湿地建设管理工作,完成《XX市2020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中湿地保有量4.44万公顷的任务,全力组织申报并成功创建我市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政和念山国家湿地公园。光泽、武夷山、浦城、建瓯、松溪等地5处湿地列入了福建省首批重要湿地名录。

4.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提升新高度。出台《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十三五”期间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的通知》,建立健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含保护小区)、湿地保有量、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打击工作、生态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8项指标纳入考核,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

5.生态公益林管护迈上新台阶。从2007年起持续探索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其中,建瓯市南雅镇积极创新,从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入手,规范生态公益林护林行为,实行以“镇聘、站管、村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护林员管理体制、以“联片、联合、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巡山护林机制、“日巡、月查、季评”为主要内容的护林员考评制度,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制度可持续性强,管护成效良好,现已准备进行全面推广。

(二)取得“五项工作成效”

1.着力抓好造林绿化,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完成造林绿化23.21万亩,占任务的116.98%,完成森林抚育73.85万亩,占任务的105.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35%,居全省第二,活立木蓄积量达1.65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一是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建设。积极开展资源培育示范样板建设,新建各类示范林38片,面积5156亩,巩固提升原有各类示范林56片,面积13511亩,打造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榜。全市造林树种大田育苗保存面积1263.8亩,可产苗4677.4万株,培育杉木、楠木等各类树种容器苗 788.7万袋。实施中央、省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10项,建立全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珍贵树种繁育技术研究。二是优化提升森林生态景观。完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303快速通道和武夷新区轻轨沿线两侧一重山造林更新面积7172亩、林分修复面积9987亩、森林抚育面积17099亩。在第五批“福建树王”评选活动中,夺得“少叶黄杞王”“苦槠王”“水青冈王”三项桂冠,为全省之最。三是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6年)》于9月28日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LOGO和吉祥物正式出炉。同时,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邵武、顺昌和松溪等3县(市)获得省级森林城市(县城)称号,延平、武夷山、建瓯、浦城、光泽、政和等6个县(市、区)的省级森林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已于去年9月份全部通过省绿化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

2.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生态富民产业进一步壮大。XX市政府出台《林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林业精准扶贫,促进林农持续增收。预计202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760.76亿元,同比增长7.07%;竹产业产值达313.05亿,同比增长8.38%。一是巩固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竹业,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02亿元,建设市级竹林丰产示范片22个,完成丰产竹林24.66万亩,新建机耕路1589公里。2020年竹材(笋)精深加工示范县项目已全部完成省林业厅绩效评价工作。按照“一县一品一特色”的思路,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片)31个, 2020年林下经济产值预计达170亿元,同比增长6.25%;开展森林人家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增“森林人家” 12户。二是提升产业服务水平。落实“现场化办公”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跟踪服务招商落地项目33个,总投资37.83亿元,签约合同项目12个,总投资17.17亿元。举办“6·18”现代农业项目资本对接活动现代林业专场对接会,完成技术需求对接项目26个,融资合作项目32个,总投资26.81亿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1份;完成现场签约1个。引导和动员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枚(政和祥福、建瓯锥栗),地理标志商标1枚(建阳漳墩锥栗),邵武味家、政和祥福和茗匠等3家企业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林业电商平台”“优秀供应商”称号。三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全市累计利用林下经济资金扶贫21.56万元,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竹荪和林下养蜂等项目,帮助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66户;聘用106户贫困户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每月按照管护范围大小等因素发放管护工资;全市森林人家共帮扶贫困户26户,帮扶资金5.21万元。

3.全面深化林业改革,林区发展潜力进一步激活。深入贯彻落实**对福建林改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构建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开发利用集体林业多种功能,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地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一是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林业规模经营,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6个。持续完善林业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林权流转平台完成林地林木流转变更1479宗地、面积25.91万亩,完成林权交易556宗地、面积9.78万亩,交易金额2.92亿元。大力推广邵武、顺昌模式,林权抵押贷款继续稳步增长,新增林权抵押360笔、732宗地、面积17.43万亩,抵押金额4.07亿元。二是全力推进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及时下达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目标任务,并将其列入绩效考核,2020年全市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面积9.67 万亩,占省上任务的185.92%,其中完成商品林赎买3.65万亩,完成租赁等其他方式6.02万亩。三是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全市省属国有林场由18个优化整合为14个,所有林场机构规格确定为正科级,人员总编制1239人,减少7%。全面完成2020年县属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任务,全市县属国有林场由52个整合组并为15个,其中:事业性质3个、企业性质12个。

4.不断加强资源管护水平,绿水青山得到进一步守护。坚持创新举措,建立XX市“十三五”期间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一是生态保护能力显著增强。针对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作中的“短板”问题,扎实完成中央环保督查自查整改工作。各县(市、区)均制定完善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暂行方案》《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认真用好、管好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和天然林保护补偿金。二是林业资源管护措施有力。完成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5251亩,新组建4支森林消防专业队伍,组织开展计划烧除230多场(次),全年仅发生森林火灾3起,受害森林面积7.3公顷,多项森林防火指标创新低。完成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基本摸清我市林业有害生物分布现状和危害特点。及时发布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预警预报,监测覆盖率达99.46%,完成除治性和预防性林分改造8887亩,清理松枯死木13057株,松材线虫病总体得到控制。三是林区治安管理持续强化。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8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了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林地资源、生态公益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林业行政执法部门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699起,同比下降29.8%,森林公安立刑事案件355起,同比下降7.8%,破案率同比提升9.7个百分点,林区治安形势更加稳定。开展全市林业系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排查一般隐患567条,全面完成整改;完成林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58家,占任务的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