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的观感

马振华老师

1、先谈谈印象最深的一幕。临近影片结尾处,境州反手一剑刺毙子虞,子虞倒在血泊中,境州拾起铁面具(子虞冒充侍卫时所戴)给子虞戴上。面具徐徐合上,将子虞那张狰狞而陷入颠狂的脸掩盖。这一幕含义隐喻相当丰富,值得玩味。

坦白说影武者的题材已拍了很多,黑泽明拍过,韩国人拍过(双面君王)。所以看到字幕打出影子武士的介绍时,心情是失望的。担心拾人牙慧。虽然早在春秋时,天朝就有关于替身的记载(逢丑虎)。最著名的替身是楚汉时的纪信,在荥阳之围时掩护刘邦被项羽活活烧死。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新意迭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显然主创在剧情打磨上下了苦功,不断挖掘题材的潜力,挖掘真假之间互动的可能性。上述一幕就是比较好的例证。

境州是替身,替身最终杀死了真身子虞。子虞因复仇心切,隐居在幕后运筹帷幄,因偏执导致人格分裂,越来越走向反面(邓超说“运筹帷幄”时这段戏很棒)。境州出身贫民,本性纯良,在李代桃僵的过程中,赢得口碑,反客为主。境州代表着假象,子虞代表着真相。境州将铁面盖上的这一幕,喻示着真相已经死去,事件的真相、历史的真相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当下。

虽然这一幕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嫌疑,与《英雄》中的“天下观”的虚无感如出一辙,但这一幕确实对影武者这个题材进行了新的挖掘。替身最后都要被铲除,以保障真身的合法性、正义性。本片却提出,如果替身更正义,那取代真身又有何不可?

2、再谈谈个人对结尾处理的遗憾。最后一场沛良大殿中的戏,是全剧的高潮,多重矛盾交织一起,几经反复,几经变幻,可称是瞬息万变。后半段剧情有点满。尤其从境州的母亲被刺开始,转折突变极多,令人应接不暇。也可能与剧本成熟度过高有关。到了沛良大殿中,沛良(郑恺)请回境州是一变,传唤人头是一变,子虞现身杀沛良又一变,境州再杀子虞又是一变。一波三折不够,要四折五折,过犹不及。

个人觉得子虞杀沛良,劝说境州携小艾远走高飞,影片到此为止是最佳结局,对各个角色来说结局也最完满。子虞复仇成功,自立为王,目标达成,政客归位。放走替身、弑却暴君也是功德一件。境州与小艾收获爱情与自由,远离政治,从此退隐江湖不可谓不逍遥。这也符合影片本身的“江湖”气质,更契合武侠类型的退隐意象。

影片类型在历史与武侠间徘徊犹豫,一则反映主创在风格取向上的犹豫,二则也凸现了古典题材影片拍摄的尴尬处境,除了武侠这一种类型外,几乎找不到一种更流行、更不违和的叙说语境(载体)。历史剧?往往因沉闷而令人望而生畏。

本片子虞企图杀死境州灭口,境州反戈一击,虽然更惊险,武侠片中大BOSS都有临死一击的传统,但这样让子虞、境州更加黑化。子虞要鸟尽弓藏,不仁。境州背上弑主,不义。连带着小艾也面临一女事二夫的尴尬处境,不得不说得不偿失。

但是,回头一想,子虞不死,也意味着境州不可能给他戴上面具。第一点所提的经典一幕将不复存在,这将是非常遗憾的事。天下没有完美的事,两权相害取其轻吧。

3、一部故事性很强、有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商业片。张导不愧是国内最为全面的顶尖导演,之一也不用加了。画面摄影本就是强项。此次大胆舍弃色彩,整片色调控制在黑白灰,塑造历史的凝重感。缺点是从头到尾一尘不变,略审美疲劳。本身又懂演戏,在全局的统摄拿捏上有分寸。几位演员的演技都在线。郑恺的纨绔,胡军的粗犷,邓超就更不用说了。这简直是他一个人的戏,不仅分饰两角,而且充分爆发力强的特点,简直如教科书般。

更难得的是叙述性强,故事完成度很高。剧情延展下来,几乎没有别扭,突兀的地方。这是国内导演最缺的。别跟我扯艺术,“反剧情”。叙述是最最基本的功课,如果不懂叙述,讲情调、讲形而上的都是扯淡。国内导演能做到叙述不露痕迹的都不多。

依稀记得有一处没太明白,境州与杨苍大战时,小艾进入密室前,为什么要偷窥一番?这个细节指向不明。后面与子虞弹琴一段也有点多,纯为了戏剧性而斧凿。

4、两个邓超同屏的技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经《晓说》在访谈中解密,原来是将时隔两个月的两段视频合成。这两段视频中邓超与另一替身合拍,合成时只留下邓超。而间隔的两个月中,邓超需要通过增肥来完成形体的转变。尤其是刚开始时子虞为境州伪造伤疤,简直叫人疑真疑幻。伪造伤疤一段戏,也是对黑泽明《影武者》的某种“致敬”。后新伤被沛良识破,境州临场解释为刺股悬梁,自残明志,见招拆招,合情合理。

邓超最后击杀杨苍时,轻轻一拨钢片,以柔克刚,以巧胜强,颇具东方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