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心得

莉落老师

在大学本科地理教学论的课上,教授教我们如何写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它有三部分构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两年后修订了新课标,提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分析。但课标的更新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的过时,相反核心素养并没有否定过去的三维目标,而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延续。

一、新课标学习体会: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北师大王民教授用一张混合鲜榨果汁的图来类比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关键。即三维目标将知识、技能与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割裂,像各种不同的果蔬。而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融合,就像将不同的果蔬混合在一起榨成果汁,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这样的改变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过去我在写三维目标时总遇到一个困惑,就是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很难独立区分开写,知识总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呈现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里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训练。而核心素养对其的融合正解决了我的困惑。知识、过程、价值观的养成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除了明确核心素养的内容外,新课标还给出了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对每一条核心素养都给出了描述性的语言来判断学生是否达成要求。并且将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成若干级别的水平,从水平1到水平4要求逐渐提高。

相比于之前的课标,在最新修订的课标中增加了一下之前没有的内容。例如增加了土壤、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的知识,增加了资源与国土安全的知识。涉猎面更广,专业程度加深,体现家国情怀。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中地理课有时候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些内容过于浅显导致其学科专业性不强,本科非地理专业的人员也可以在工作后通过自学高中地理课本执教高中地理,只要不碰到专业问题,基本上就没有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学生总是功利的,物理化学难,就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物理和化学。也希望新课标和新的教材能够在专业深度上有一定的增加,使学生能体会到地学之美。

最后对于新课标学习,只停留在对课标的研读是不够的。没有见到与课标匹配的教材之前,就好像只有价值观,没有方法论,再多畅想也只是空对空。在看到具体的课本之前,我觉得再组织类似的课标学习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项目组的发展建议

命题组成立之初本着为全市培养青年地理教师、储备命题后备专家力量为目的,为全市范围内的年轻地理老师提供命题技能培训。准入门槛低,只有年龄限制。组内纪律严明,不能按时保质完成作业者退出后不得重回。定期举行线下活动,形式以讲座、开课以及分组讨论为主。着实为青年地理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但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命题培养周期过长

命题组的活动显然缺少完整的时间规划,或者有但没有公布。从命题组成立之初加入命题组至今,开展的活动、布置的任务多为写试题解析,技能培训以AI画图为主,真正亲自命题的机会只有两次,一次是命题竞赛,另一次为分组为市里命制学考模拟卷。考虑到所有人都有本职教学工作,不少人还身兼班主任工作。过长的培训周期会增加青年教师的工作负担。

其次考虑到培训过程的循序渐进,从最初学习撰写试题解析到后来亲自动手命题,过程中逐渐有新人加入。新来的朋友们错过之前的基础培训,直接到后期的任务,既不知道方法也不明确要求,显得不知所措。

因此建议命题组活动可以缩短培训周期,增加培训期次,明确培训计划。例如,开设命题技能一期、二期、三期培训等,每期固定不同主题,报名完成后即关闭准入渠道。学员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培训学习,才可以参加后面的培训。一期介绍绘图技能,二期培训试题解析方法,三期开始参与试题命制。

2、命题组成员过多,规模太大

正因为目前没有分期制度,所有人在一个组里共同学习,每次举办线下活动都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空间移动需要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所在单位领导的批准,也会增加一线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其次人数过多导致机会的不均等,我们会发现每次线下活动发言者来来回回总是几个熟悉面孔,全市青年教师陪跑,效率低,收益有限。

因此建议不仅分期培训,更要分组培训。以学校所在地、所在片区为单位,分组开展线下活动。小规模活动,提高效率,增加针对性。可在年终做成果汇报总结时再将所有命题分组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