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看人世间有感五篇

张东东老师

看人世间有感(一)

《人世间》荡开的,是百姓生活史,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变革史。这片土地上50年来相继发生的三线建设、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国企改革、搞活经济、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种种变革,都会在58集的长卷中一一展开。评论家李师东对原著的点评被写在了电视剧的海报上,“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剧中处理最圆融的,就是对“烟火道义”和“个人热望”的还原。时代风浪呼啸,人生潮起潮落。剧版在遵从原著轨迹同时,用镜头的诗意与明亮,让小说里的人心向善、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更闪闪发光。

物质匮乏的年代,剧里感受不到被击垮的绝望,相反,郑娟手里的糖葫芦、旧门楣上的新春联、母亲给周蓉织了十多年攒成一沓的毛衣,都轻易触发观众的泪腺。红色的明媚,照亮了小人物对美好日子的热望。大片逆光里,善良又诚信的周秉昆在郑娟人生里登场,给孤儿寡母以生活勇气。一样的阳光洒在郑娟身上,她悉心照料周母的样子,是周秉昆心里、也是观众心里天使的模样。更不消说,“六小君子”一起扛过的肉、守过的年、打过的架,都是天寒地冻时的人心暖意、物质困窘里的淳朴情义。

物质丰盛了,人心会变吗?剧里细细写了周秉义同父亲、岳父的两次交心,他所求的小家之谋、大家之道,呼之欲出。周秉昆放下“铁饭碗”去了出版社三产,敢闯敢试的意识初显。一年一度初三聚会,如约而至的他富贵不相忘。《人世间》里还多次出现春节团圆的景象和全家福照片,剧集以家为支点,撬动历史洪流中各色人的遭际,也用家的架构串起中国社会认同的仁义礼智信。有这样的价值底色在,人物因处境扭转而遇见的尴尬、迷惘、挣扎,才能真实曲折却又不失激荡。

看人世间有感(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世间》热播之后,其中蕴含的“恩”与“情”固然引发了观众的思考,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也同样令人感触良多。随着生育政策的改变,多子女家庭渐成常态。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主观意愿上,父母当然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由于每个孩子禀赋习性的不同,面对客观存在的差异,父母想真的做到一碗水端平,并非易事。尤其是当孩子之间的“出息”程度相差较大之时,如何对待孩子更是对父母的严峻考验。

风物长宜放眼量,父母要立足长远辩证看待孩子。孩子“有出息”固然是为自己争光,没什么“出息”但只要品性良好,也不是一桩坏事。《人世间》里,大哥、二姐双双考上了北大,一个娶了省长的女儿,一个嫁给了知名诗人,忙得常年回不来。而老三周秉昆是家里最普通的那个孩子,但也是看起来最没出息的他,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担负其照顾父母的重任。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很多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父母子女一场,是人世间最难得的缘分。父母要抱着平常心,平和地看待孩子,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无论孩子出息也好,普通也罢,都是自己的骄傲,都是自己心中的宝。

看人世间有感(三)

雕塑奋斗,让我们汲取拼搏的滋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美好是拼搏出来的。人如此,家如此,国如此。这种幸福不一定是大富大贵,只是一种精神的蝶变与升华,生活的充实与厚重;这种美好,也不一定是人间奇绝,或许,只是做到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成功,虽然没有光彩夺目,但也在人生征程熠熠生辉。《人世间》里的人物非常平实,主人公们没有光环、不开外挂,踏踏实实地拼搏,平平淡淡地生活。但,在人间烟火里,我们看到的是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创作者共同抒写的是情义和正直。这正是我们普通人追求的幸福和美好,这正是普通大众的精神质感。

平凡人平凡事,彰显宽广温厚,昂扬拼搏坚强。我们在《人世间》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而这恰恰是培根铸魂、化人养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人世间》的人气“破圈”,源于内容的入心坎,源于贴心的温暖,源于跟普通人牵手一起向前行。这恰恰是艺术作品应该追求的价值。艺术应该是普通大众的,应该是反映时代奔腾的,应该是释放生活澎湃正能量的。

看人世间有感(四)

《人世间》以无处不在的细节真实为故事的艺术真实铺就了底色,但更值得讨论的是,电视剧通过叙事速度和重场戏的精心配置极大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吸引力。

电视剧在50年里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节点展开,如1969、1971、1973、1976、1978、1980、1984、1988等,通过压缩和延展形成叙事速度的交错,同时也设计了大量的重场戏与之相呼应。电视剧开始的家人分别、枪毙犯人等就先声夺人。其后周父贵州见周蓉、回家见郑娟、周母苏醒等段落也感动无数观众。其中周家1980年过春节尤为精彩,堪称中国电视剧的华彩乐章。该段落短短七八天的故事却用5集时长进行描写。一方面是秉义岳父母在与周家相见的问题上一波三折。岳父母心机深沉的各种考量,秉义和冬梅两人夹在中间的无奈,省长突然生病秘书将茶叶送回导致的误会加深,周家的骄傲与失落,冬梅与母亲的公开冲突,秉昆和秉义、父亲的冲撞,秉义和冬梅开诚布公的讨论等,电视剧都细密地加以表现,将一个平民家庭与高干家庭之间因姻亲关系带来的立场价值冲突与情感动荡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是周父带领一家人外出拜年的众生相。周父因儿子女儿考上北大的骄傲与炫耀之意,秉昆与郑娟的尴尬之情,邻里的羡慕嫉妒之言,人物的种种小心思微表情都通过镜头的捕捉和演员精彩的表演呈现在观众眼前,激发观众的日常经验与之共鸣,让人拍案叫绝。这一场戏不但充分展开了人物关系及情感反馈,集中了戏剧冲突,也鲜明地呈现了电视剧的价值取向:秉义和冬梅,周家与郝家反因此多了一分相互理解,而秉昆与父亲、秉义则生了罅隙,从而推动电视剧情节和人物继续发展。

这种通过叙事速度调控叙事表达,不断造成精彩段落的艺术手段是非常高妙的,需要大胆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影像叙事技巧,当然也少不了演员高质量的表演。也正因为如此,《人世间》在对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表达中才韵味深长,极富情感张力和价值感染力,也就能避免观众的“倍速观看”。

看人世间有感(五)

据_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大剧《人世间》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数据显示,该剧单集最高收视份额创央视一套近三年来电视剧收视新高。剧集本身也在各大平台引发了大量讨论,播放首周微博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20亿、总讨论量突破190.3万,其口碑、热度、话题的绵延时间都是荧屏春节档的佼佼者。

不仅如此,电视剧热播以来,原著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在图书销售平台也蝉联小说畅销榜榜首。

可以说“追剧”再次成了不同年龄层观众晚饭后的共同期待,在电视剧创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究竟怎样的作品才会令观众如此沉浸?

电视剧从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乡为故事起点,逐步展开了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发展演进的宏伟画卷,其中涉及了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事件。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教授支菲娜表示,电视剧《人世间》长达58集,是近3年来热播的现实题材大剧中篇幅最长的。共通的记忆与情感共鸣,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故事中感受到了家国情怀,以及为美好生活努力的精神。

故事以周家三个儿女的命运起伏为主线,以身边人的视角来描写人物、传情达义,塑造了可信、可爱、可亲的平凡人形象。跟随剧中人物的脚步,生产建设兵团的雪山农场、贵州的青山绿水、川渝地区三线建设前线的深山腹地、改革前沿深圳的迅速崛起……从北方到南方,既是剧中人物的命运经历,也展现了国家发展的历程。

导演李路表示,早在四年前《人世间》尚未荣获茅盾文学奖时,自己就与合作伙伴腾讯影业共同看中了这部具有恢弘史诗气质的作品,希望能够携手将其打造成一部品质巨作,呈现中国普通人的坚强与善良,以及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高速发展。

在百姓排队买肉、家人团聚吃年夜饭、街坊邻里串门拜年等生活场景下,憨厚而真切的东北方言总是寥寥几句就能将人物性格勾勒出来,也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李路说,主创团队多方走访调研,力求剧本创作和表演等方方面面的真实。“小说中,梁晓声已经在文字上赋予了非常丰富的人物形象的描述,演员也在做功课,都给自己的父母、亲戚打电话,去了解布票、粮票……从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到现在,这50年的变迁,我们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对故事的讲述、人物的描绘都做过认真推演,不敢怠慢,因为这都是身边的事。”

年代感、命运感和冲突感是严肃文学长篇小说《人世间》的鲜明特色,也是构成与推动一部电视剧的重要要素。剧中人也会面对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真实的情感和“代代相通”的人性,关注原著的读者也感受到了编剧王海鸰赋予作品的温暖底色。

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认为,无论是通过文字表达还是通过影像呈现,能在观众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作品对当代历史和百姓生活的忠实记录。

潘凯雄说:“百姓的勤劳、善良、质朴的精神,这些很生活、很接地气,所以观众看到它会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真实性。从创作方法来说,这个电视剧和原作比较起来,主要的人物关系、故事发展走向、大的脉络对原作的忠实度还是比较高的。后面可能大家会发现它有一些时空的变化,增加了一些场景,因为毕竟它们的艺术语言不一样。小说、电视剧都是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所谓现实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来自它的真实性,来源于它对生活本质的观察和反映。”

当前,中国电视剧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包括《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在内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支菲娜表示,按照精品创作和提质增效的原则,电视剧《人世间》将有望成为又一部标志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