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10篇最新

王明刚老师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1

世界看到,中国不仅兑现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为全球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也通过两场盛会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体育领域的一次生动实践。

埃及前驻华大使馆旅游参赞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生动、可借鉴、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性案例。中国全力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打造成精彩纷呈的国际体育盛会,不仅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为全球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和增进全世界人民友谊作出巨大贡献。

《约旦时报》体育新闻编辑雷伊德·舒库姆说,中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实属不易,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成功举办这两场体育盛会,增进了各国运动员间的交流和友谊,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互鉴,向世界传递了人类对于和平与团结的向往和信心。

巴基斯坦《都市观察报》主编扎希德·法鲁克·马利克说,世界再次看到负责任的中国展示了人类团结一致的美好景象。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中国以热情的姿态和友好的交流促进世界团结与合作,传递出和谐、一起向未来的信息,在国际体育领域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乌兹别克斯坦冬奥代表团旗手、高山滑雪运动员科米尔忠·图赫塔耶夫表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困难时期,北京冬奥会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近距离交流和友谊。

纳米比亚奥委会主席阿布纳·艾克索格布表示,感谢中国给世界带来难忘的体育盛会。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向世界传递了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

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中国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安全和标准举办了这些赛事,赢得世界钦佩。中国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展示了公平、包容、自强的价值观。

巴西伯南布哥州媒体协会主席穆西奥·阿吉亚尔说,中国通过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但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达了团结在一起的信心。

《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说,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场上,各国选手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中国将世界凝聚在“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周围,一起向未来。

日本杏林大学教授刘迪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人类在空前复杂的时代举办的。这两场盛会所展现出的体育精神,必将持续唤起人类团结、合作与进步的勇气。

泰国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巴达玛·利斯瓦达恭表示,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中国将本国传统文化与冰雪文化和奥运文化完美融合于一体,所做努力令人钦佩。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2

今年的两届奥运会可谓是我们国家的盛事,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精彩表现,时刻感染着亿万人民为他们而欢呼,特别是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的表现更让我为他们而激动,虽然他们缺少着身体的某一部分,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在心灵的最深处涌起一股股激情与力量!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物。

从48年前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打开成功之门后,数以万计的残疾运动员用惊人的毅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富有挑战性的赛场上以摄人心魄的勇气,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华章。他们用行动来向世界证明,我能行!

在赛场上我看到,他们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都带着微笑,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生理缺失而烦恼,也没有因为行动的不方便而气馁,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所学习的,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有些运动员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双眼失去光明而暗淡;有些运动员虽然只能依靠着轮椅,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阻止了他们对奔跑的渴望;有些运动员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们心中的翅膀依然引领着他们在赛场上飞翔!

每当观看他们在赛场上精彩的演绎时,我的内心都会感到激情澎湃。因为我看到了,看到了残疾人的坚强!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残疾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一个小小地帮助,或者一句真诚的问候,都会在共同前进和谐道路上洒满温暖地阳光!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3

试问,你可否见过没有双腿的人努力骑行?可否见过没有双臂的人在水中潜行?可否见过失去光明的人在赛场上努力奔跑?这些我们想都没想过的事情,有人却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你想,就有可能。

在第16届夏季残疾人奥运会的赛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身残”却“志坚”,向我们完美地诠释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自信友爱的内涵。而他们所展现的精神与品质,正是当代青年需汲取和学习的。

自强不息奠定人生之基。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可见,聋哑人邰丽华用精美的表演向我们展示了《千手观音》等震撼人心的作品;君可见,身患渐冻症的霍金用不屈的意志完成《时间简史》等一系列壮举;君可见,贝多芬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完成《月光曲》等伟大作品。这些事例无一不告诉我们:只要你想,便可成功。

顽强拼搏铸就人生辉煌。诗人冰心曾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看到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的它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浸透了奋斗的泪泉。”诚然,任何人成名前都要经过一系列的蜕变。量变才可引起质变,你顽强拼搏的过程就是你在积累经验的过程,终有一日,你所受过的伤,走过的荆棘,都将开出最绚烂的花。哪有什么一夜成名,有的不过是跳水精灵全红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与努力;有的不过是演员张译从小角色做起,细心打磨每一个人物的认真态度;有的不过是我们十二年来寒窗苦读积攒下的汗水与泪水。要想人前富贵,必得人后受罪。而我们越拼搏,越幸运,终会成功圆梦。

反观当代青年,有的沉迷追星打榜无法自拔;有的佛系人生不拼不搏。这是多么的令人可悲啊!青春不只是秀美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更应该是你为追逐梦想而留下的美丽倩影,如此方能彰显青春之姿,才能做到青春不悔,才能增强我辈之力量,铸就中华之昌盛。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于春风里,更应继承和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像残奥会运动员一样,不畏艰险,勇于挑战自我,敢拼敢搏,如此,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终将成功!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4

这几天,有时间就看残奥会比赛。我是第一次完整的看这样的比赛,以前只是看看新闻报道。当我看到运动员坐轮椅上打篮球、打乒乓球,看到他们一只独臂在水中奋力向前,看到他们带着假肢奔跑在赛道上,运动员的每一次出发、每一次入水、每一次挥拍、每一次投篮、每一次救球,甚至每一次用肩膀去擦拭汗水,都深深触动了我,心中不时涌起一阵阵热浪,心疼他们的同时更多的敬佩。此时,更真切地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力量,什么是顽强的拼搏,什么叫不向命运低头。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是激动喜悦和欢乐,那么,残疾人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感动,是震撼。他们中除了少数人是先天残疾外,大多数人本应该和正常人一样有健全的躯体,健康的器官,但由于遭遇了种种不幸,他们的命运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缺少了肢体,或失聪失明,但他们在从来没有向命运屈服,没有就此倒下!赛场上,那种奋力拼搏的精神,跌倒了再爬起来的毅力,在向命运抗争,在向厄运展示着生命的力量。

每一个残疾人选手,为了体育,为了更好地融入到健全人的社会中来,付出了比健全人更多的汗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超越了自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残疾运动员,都是一个奇迹。他们都是战胜自我的勇士,每一个残疾人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搏斗的身影都值得人们敬佩,他们创造的每一项运动成绩都值得人们喝彩,观看比赛,我们不再去计较运动员是获得金牌,还是没有拿到奖牌,不再关注他是来自哪个国家,来自哪个民族,我们所感受的就是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受的就是生命的尊严,感受的就是顽强的震撼。

让我们共同为走进奥运会的残疾人和没有走进奥运会、我们身边的残疾人的坚强、勇敢喝彩吧!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激励着、鼓舞着、鞭策着我们这些健全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进取,不去努力。同时,我也在心里默默祝福所有的残疾人,幸福安康。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5

一袭红衣、黄色裤子、手持登山杖,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一位73岁的老人在“雪山”上攀登。他是夏伯渝,我国著名登山家。26岁失去小腿,69岁凭借义肢登顶珠峰。北京冬残奥会大幕徐徐拉开,夏伯渝用自己的汗水和毅力,登上了又一座“珠峰”,书写下闪亮一笔。

作为我国知名登山家,夏伯渝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登山”“珠峰”是他人生绕不开的关键词。把时间调回1975年,26岁的夏伯渝是中国登山队的一员,和队友们一起冲顶珠穆朗玛峰。不幸的是,在那次冲顶中,由于冻伤,夏伯渝不得不选择截肢,失去了两腿小腿和双脚。

“珠峰虽然夺去了我的双脚,但没有夺去我对登山运动的热爱。”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夏伯渝在2018年登顶珠峰,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

作为很多残疾人和残疾人运动员的榜样,收到冬残奥会开幕式邀请的夏伯渝却感到有些意外。

“我没有表演的经验,从事的项目和冰雪的关系也不大,开始是有些紧张的。”

虽然略有忐忑,夏伯渝仍然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排练和筹备中。除了虎年春节仅有的几天假期以外,他一直在闭环中学习、练习。由于节目位于整个开幕式的中段,夏伯渝每次都有一个多小时候场时间。不到自己登场时,夏伯渝就戴着耳机,一遍又一遍地听。一边听,一边用义肢轻轻地打着节奏,复习步点。在一天的排练中,整个流程会彩排两到三次。常常是一大早来到鸟巢,披星戴月回到驻地。对于年过七旬的夏伯渝来说,打破日常作息,对身心都是挑战。

“哪怕是上场前一秒,节目细节仍然可能调整,大家一定要保持精神专注。”

马上就要到自己了,夏伯渝心里还在重复着每一个动作。音乐响起,“登山者”亮相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

“这是我人生中闪光的一刻,难忘的一笔。我把残疾人运动员自强自健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感到光荣自豪。”

走下舞台,夏伯渝悄悄地抹去了眼角的泪花。那是幸福的泪,他登上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座“珠峰”。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6

3月5日,阳光照耀着雪野。在位于延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中国选手朱大庆在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滑降(视障)比赛中,以1分21秒75的成绩夺得亚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本届冬残奥会首枚奖牌。

患有先天视力障碍,18岁时又因伤错过2008年北京残奥会。越过无数艰难险阻,今天,她终于在家门口圆了自己一个梦。

“虽然我眼睛的外观和其他人没有区别,但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完全看不清黑板。父母带我去了很多医院,医生们也无能为力。”她说。

“可能老天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吧。2003年一次偶然机会,我参加了中国残联的运动员选拔,我记得当时田径场上有五六十个残疾孩子,一个老师让我们围着操场跑一圈,然后我就跟着大部分人跑了100米,因为我是急性子,当时我就想,妈呀,人好多,我啥也看不清,会不会摔倒,于是我一个人冲到前面,第一个冲过终点。”朱大庆说,一个老师高兴地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小丫头不错,有点性格!”就这样,我成了一名残疾人田径运动员。

在2007年第七届残运会上,17岁的朱大庆少了份青涩和胆怯,她向往登上最高领奖台。她回忆说,当时带着那个年纪独有的不服输和叛逆完成了比赛,分别拿到100米、200米和400米三块金牌。

“那年我也踏上了国际赛场,参加了巴西的世锦赛,获得了400米金牌,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我内心无比激动,我暗暗告诉自己我爱竞技体育,我感恩身边所有为我们残疾人搭建平台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让我们也可以为国争光,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朱大庆说。

2008年,正当朱大庆准备参加北京残奥会的时候,她的视力急速下降,等到了医院,她被医生告知眼睛晶体马上要完全脱落了,必须立刻手术,不然就彻底没有光感了。

是继续备战残奥会,还是去手术?面对抉择,她选择了接受手术,没能在家门口参赛一直是她的遗憾。

后来,因为有田径基础,朱大庆被推荐到残疾人高山滑雪国家队试训。很快,她在第十届全国残运会高山滑雪项目中获得了回转、大回转和超级大回转的金牌。这一次家门口举行的冬残奥会,她终于没有错过。

“今天是在咱们家门口比赛,特别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把训练的最好水平展现给大家,荣誉感特别强。”朱大庆说。

“我觉得面对困难比面对遗憾简单,所以如果我把所有的困难都简单化,那么我觉得什么样的‘沼泽’我都可以蹚过去。”她说。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7

3月4日晚,当视障运动员李端登上北京冬残奥会主火炬台,或许连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漫长”,或许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分钟。

他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摸索着雪花,终于找到了火炬的卡槽。但几次尝试想要将火炬嵌入主火炬台,都因为火炬的角度不对而未能完成。

他试着旋转火炬,双手一起往下按,但依旧没有成功。那几秒,感觉时间都在等待他、陪伴他、鼓励他。突然,现场一位观众大声喊出了“加油”。随后,声声加油,全场掌声,毫不吝啬地给了他。

这次,李端双手举着火炬,差一点就嵌入了主火炬台,但还是没成功。

“加油!加油!”在全场观众的助威声中,李端又经过了几次尝试,终于把火炬稳稳嵌入主火炬台内。

成功了!李端奋力挥舞着左拳,但右手依旧不敢离开火炬。当他听到现场雷鸣般的掌声,才将紧握火炬的右手松开,高举双臂欢呼。

短短的一分钟,李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刚从主火炬台走下来,这位曾经入选国家青年男篮的东北硬汉,声音依旧有些颤抖。

“盲人点火,肯定会有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把困难挺过去,没有咱中国人,包括咱中国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做不成的事!”李端说。

李端特别感谢在那一分钟里,为他加油鼓劲的人们。

“我们盲人感觉不到光亮,但是能感觉到声音,能感觉到那些帮助过我和一直支持我的人们,就像残奥火种在我的右上方,温暖着我右边的脸和我的心,那种感觉特别好!”

李端曾是篮球运动员,18岁时,他在备战CBA新赛季时意外失明。此后,机缘巧合中,李端再次踏上竞技场。出众的运动天赋,让他在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残奥会跳远、三级跳远比赛中夺得冠军。

“我现在的心情和我当年在‘鸟巢’打破世界纪录夺冠的心情是一样的!”李端说,“感谢‘双奥之城’,感谢这么好的时代,让我有机会两次来到‘鸟巢’。第一次是参赛,9万名观众和我一起唱国歌,第二次是点火炬,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虽然看不到光,但李端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这个夜晚,为我们点亮了夜空。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8

冰雪相约,激情无限。当五星红旗、残奥会会旗在国家体育场迎风飘扬,升腾起残疾人运动的光荣和梦想;当冬残奥会主火炬在北京的夜空熊熊燃烧,点亮了全世界残疾人的期许与希望。万众瞩目中,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正式开幕,这是全世界残疾人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全世界残疾人的盛会,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盛会!

“改变始于体育。”开幕式上,洁白的冰面渐渐幻化成闪烁的星海,浮现过往12届冬残奥会的光辉历史;现场听力残疾人们以手语演“唱”旋律,表达埋藏心间的拳拳深情;不同残疾人家庭的故事真情演绎,传递着绵绵不绝的爱和温暖;盲人运动员在坚持不懈地摸索中点燃火炬,燃起了所有人的梦想和希望……从真挚的情感、浪漫的色彩,到动情的氛围、无障碍的环境,无不饱含着残疾人群体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更包容世界的无尽向往。

自古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同样突出地体现在残疾人体育之中,体现在残奥运动之中。从1976年在瑞典举行第一届冬残奥会至今,无数残疾人运动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展现人生的昂扬和顽强,展现体育的精神与魅力,奏响了一曲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

雪花纷飞,不会因翅膀受伤停下。开幕式的舞台上,800多名参演人员中约有30%是残疾人;志愿服务岗位上,19名代表性强、有专业能力、具有奉献精神的残疾人默默坚守。自不用说,在追求梦想的竞技场上,一段段百折不挠的人生故事、一个个奋勇拼搏的顽强身影、一次次锲而不舍的艰难突破,用饱满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照亮梦想之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诠释人生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参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人们认识残疾人潜能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进的独特渠道。我们相信,北京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向世界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必将把和平、友谊、关爱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为残疾人赢得更多真诚、理解与尊重。

残疾人事业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冬残奥会的筹办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从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到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全面建设;从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普遍展开,到从对残疾人人性关怀的不断提高;从帮助残疾人口摆脱贫困,到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有效推进,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中国残疾人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以北京冬残奥会为起点,中国残疾人事业一定能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更多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一刻,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手相牵、心相连,分享体育运动的激情、欢乐与友谊;这一刻,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满怀美好未来的憧憬、梦想和希望——

让我们携手奋进,让我们相约未来!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9

3月4日晚,五彩斑斓的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在鸟巢盛大上演。而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开幕式直播中,来自北京市健翔学校的教师刘丹用流畅的手势和温暖的笑容,为电视机前的听障人士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解说”。在接下来的冬残奥会比赛中,她将和学校手语翻译团队的其他4名老师继续投入到体育新闻的“无声播报”中。

“留给我的准备时间其实不多。”刘丹回忆,在接到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手语翻译重任时,距离开幕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虽然曾多次参与过大型活动、重要会议,也在2021年承担了东京残奥会开幕式的手语翻译工作,刘丹还是有点儿紧张。当时,冬残奥会开幕式内容保密,刘丹能获得的信息有限。此外,各个代表团名称的翻译也有不小的难度,“在平时的翻译中,很多国家我从来都没有遇到过。”为此,她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出场的各代表团为模板,对照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将每个国家的译法反复练习。

真正拿到开幕式解说词已经是开幕当天的傍晚了。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刘丹迅速熟悉着解说词,梳理着流程,并重点翻看了中国代表团的信息,紧张的心情安定了不少。晚上8时,她精神饱满地坐在了演播室中,以双手言心声,将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一一“讲”给听障人士。她还不时用余光瞥一下屏幕,调整着自己的坐姿和状态。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在视障运动员李端摸索着点燃主火炬时,刘丹本有些安定的心情又紧张了起来。那漫长的一分钟里,刘丹内心也在做着挣扎。“对于手语翻译来说,我们的原则是如实传达说话者的语意,是不能表达自己个人想法的。”刘丹说,那段空白里,解说员虽然一直没有说话,但现场确实是有声音的,观众都在为李端加油。这个声音要不要翻译出来?没有绝对的原则。刘丹几经考虑,还是缓缓伸出手,握拳,比出了“加油”的手语。“现场的氛围让我觉得,我应该把‘加油’的动作打出来。”

“在这一刻,从这一刻,我们一起守护这心中的一团微火,一起守护这触手可及的一片光明。”伴随着最后一句解说词,刘丹的开幕式翻译工作也告一段落。不是业内人士可能注意不到,在翻译“守护”这个词时,刘丹特意将手向胸口紧紧贴了贴。“没有技巧上的思考,完全是情感上的本能反应。”刘丹说,手语通常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做一些微调,这也让手上的动作有了更多的温度。接下来,刘丹还将和同事继续投入到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中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听障人士和健听人之间的隔阂打破,为听障人士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也能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接收对等的信息,同享运动盛会。”

北京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观后感10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北京体育大学的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装,跟随圆舞曲,在“鸟巢”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最后呈现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种的雪花的图案,伴随《冬奥之花多美丽》的音乐,火种缓缓升起到“鸟巢”上空。

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

2月13日凌晨1点,距离北京2022年冬残奥开幕还有19天,位于顺义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排练场地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十米高台上,编导裴云用麦克不断喊着指令,90名演员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我们这个舞蹈俯瞰才是最好看的',只有在裴导那个位置才能看到整个雪花的造型。”编导李文倩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次借调参与《圆舞曲》的编创。谈起《圆舞曲》的编创,她立刻一路小跑到场边的空地,在地上用一根根牙签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表示每根牙签就代表了一名演员,“我们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

墙上的时钟还在滴答地走着,艺术团舞蹈一队聋人演员魏菁阳打着手语:“我们通常早上9点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排练得晚些。”每天工作人员会在群里发各节目第二天的排练时间和场地,《圆舞曲》的结束时间总是出现“拉晚”两个字,“拉晚就是没有点儿,直到完成当天的排练任务,最晚一次是到(半夜)2点。”

磨破的舞鞋是她们的勋章

“她们又来擦地板了,鞋都磨破了。”夜里十点半,刚转场来到模拟场地,看着躺在地上的演员,工作人员不经意地说。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一个,演员穿着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要演员躺地上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都干净了。

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魏菁阳用黄色胶布把红色棉舞蹈鞋缠住继续排练。“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脚趾头调皮地说。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她和她的队友都是艺术团附属学校2015级学生,现在就读于长春大学舞蹈专业,“我们出发的时候,学校举行了欢送仪式,春节还寄来了零食大礼包。”学校的关心让她们备感温暖。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没人去换新鞋,“都不想换,磨损得太快,这样节约一些。”

没有一名演员退出

腿上、胳膊上、腰上到处都是淤青,魏菁阳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得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的协调一致,控制好旋转,就成了舞蹈成功展示的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需要长时间不断的练习和磨合,才能做到“人椅合一”。

高强度的训练,让演员的精神状态都高度紧张,尤其是还没经历过重大演出的四队学员。一天半夜,正在睡觉的郭京乐突然坐了起来,嘴里说着梦话“好累啊”,学员刘嘉星梦里坐起来打着节拍,嘴里说着“一二三四,错了错了”。同住的老师都被吓了一跳,开心一笑后转而又心疼这些刚读初三的学员。四队是艺术团2019年面向全国招收的附属学校学员,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参加重大演出。

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很多演员都曾有过怨言,最后大家都坚持了下来。“为了祖国、为了冬残奥的信念,李文倩老师的暖心鼓励,大家的互相打气,最终让我们都坚持了下来。”魏菁阳坚定地说。

3月4日晚,她们舞出了一副流动的冰雪美景,冬残奥之花在“鸟巢”盛开,火种在洁白的冰雪仙子中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