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秋季传染病安全防治知识有哪些

孙小飞老师

秋 季 传 染 病 防 治

01、手足口病

1、由人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等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重症病例多由EV-A71感染所致。

2、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流行期间,可在幼儿园、托幼机构、家庭等地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3、5岁以下儿童普遍易感,传染源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文具)。

4、有传染性的物品为患者皮肤疱疹液或粘膜疱疹液、咽喉分泌物,患者排泄物(粪便、分泌物)污染的手、玩具、食品、食具、衣物被褥等。

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具有季节性分布特点,南方可出现春夏季主高峰和秋冬季次高峰。北方主要是夏季流行。该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急性起病,其症状与感染病毒种类及个体差异有关,轻重不一、皮疹位置不一,或发烧或不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6、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6和柯萨奇病毒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7、疾病发生后,治疗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多在一周内痊愈,病程一般为7-10天,预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例没有及时警惕和发现,易发展成危重症病例,易导致死亡或脑炎后严重后遗症。

8、避免危重症病例,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接种EV71疫苗和早发现、早治疗。

02、疱疹性咽峡炎

疾病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婴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发展到手、足、臀部出现疱疹即为手足口病,应注意观察,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克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预防措施

家长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勤洗手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每次外出回家后应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在流动的水下清洗双手;

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手卫生,照顾孩子时要经常清洗双手;

幼托机构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定期对玩具、水杯、毛巾、餐具、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流行期间家长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和口腔有无异常,如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0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疾病特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容易爆发流行的、剧烈的结膜炎性疾病,夏秋季高发。本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以眼睛发红、发热、发痒、疼痛、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为特点,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等症状。本病主要通过眼-手或眼-污染物-眼传播,病源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感染,也可通过游泳池污染的水感染。

预防措施

市民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揉眼,毛巾、脸盆等分开单用;

流行期间不宜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者;

学校若开展游泳课程,应注意泳池的消毒以及学生的个人卫生及防护,潜水时,尽量把眼睛闭上或戴防护眼镜,游泳后,及时用干净的水洗脸、洗澡;

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04、肠道传染病

疾病特点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夏季由于气温较高,细菌繁殖快,容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因此致病因素以微生物为主。肠道传播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某些潜伏期短的肠道传染病可在学校和企业等人群密集的单位引起爆发。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

开学后,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注意校园环境的消毒,把好食品卫生安全的关;

提倡喝开水;

生熟制品要分开切配,减少外出就餐,慎用凉拌菜;

剩饭菜要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并且要加热熟透后食用;

生食瓜果蔬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

05、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

疾病特点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及接触面传播。潜伏期为2~14天,平均7天。一般症状是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甚至可无明显发热。多数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

9月开学后,学校及幼托机构应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的校园防控工作。

日常生活中,市民要注意个人卫生,科学佩戴口罩、规范勤洗双手、时常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

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袖遮掩口鼻。

坚持健康饮食,储存和加工食物时,砧板、菜刀、餐具等生熟分开、及时清洗,食物烧熟煮透。

合理安排出行,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如非必须,尽量不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出入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人员聚集场所时,提高防范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

尽量避开人流高峰,缩短停留时间,减少接触生鱼生肉等食品原料,回家后及时清洁双手。

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秋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初秋时,气温较高,同时雨水较多,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秋季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甲型肝炎等。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蝇均可单一地或交错地传播。临床上以突然起病,100%的病人有腹泻,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可出现喷射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由于剧烈泻吐,体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而出现脱水表现;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声音嘶哑,四肢冰凉,体温下降,脉搏细弱,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病人脱水及时得到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少部分病人出现发热反应,目前霍乱大多症状较轻类似肠炎。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由污染的水、熟肉、蔬菜、瓜果、水产品等食品,以及污染的其他生活用品而传播。该病全年都有发病,高峰期为夏秋季,一般在6-10月份。在洪涝灾害的地区,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出现持续高热、腹胀、转氨酶升高、脾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

预防措施有:

⑴发现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

⑵对带菌者(身体内携带病菌,但本人暂不发病)应早期发现,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高校、食堂、饮食行业、自来水厂、牛奶厂等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给于彻底治疗。

⑶ 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检疫。⑷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范:加强“三管一灭”(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

⑸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⑹易感人群可接种疫苗。

菌痢

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预防方面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国正在试用口服菌痢活疫苗,以刺激肠道持续产生分泌型IgA,保护人体免受痢疾杆菌的侵袭。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接确传播为主, 15岁以下儿童好发,病情一般以轻型的较多,有隐性感染带菌者,平均潜伏期为30天。感染后早期有明显的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约一周后,有些病人出现小便呈茶色,眼白(巩膜)及皮肤发黄(医学上称黄疸)。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但也有部分病人始终不会出现黄疸,因此,凡有肝炎早期症状者,特别是接确过甲肝病人又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治疗,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没有得过甲型的人,特别是15岁以下儿童接种甲肝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呼吸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喷嚏、流涕、鼻塞。有时可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治疗方面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流行期间,避免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老幼病残易感者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可注射流感疫苗预防。

肺结核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爱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欲演欲烈。对肺结核应有正确的认识,目前肺结核有特效药物治疗,疗效十分满意。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应有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做到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完成规定的疗程,否则容易复发。儿童按时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结核杆菌感染而患病。

虫媒传染病

常见虫媒传染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将病人身上的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亦称日本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但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近年来应用疫苗免疫幼猪,以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从而控制人群中乙脑流行。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杀灭。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预防方面要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进行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对现症者要尽快控制,并予根治;对带虫者进行休止期治疗或抗复发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量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

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已10万,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

其他秋季常见传染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急性传染病,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并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临床上发病后即出现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分泌物初起为浆液性,以后变为粘液性。一般于1~2天较严重,3~4天后逐渐减轻,7~10天后恢复正常。少数病例出现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

在流行期间,其主要措施为:①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揉眼,实行分巾分盆;②公共卫生要对游泳池、浴室、理发店以及集体单位的浴池和洗脸池严加卫生管理;③隔离传染源,对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播。在本病流行期间,对于车站、码头,应加强检疫工作,严禁患者外流;④在没有肯定有效的抗病毒药前,不要乱用“预防性眼药水”,以兔交叉感染;⑤加强消毒工作 肠道病毒对热及干燥敏感,加热至60℃分钟即可灭活。采用干扰素点眼,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肠道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如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患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如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也可发生感染。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1)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在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晨间体检发现孩子、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要立即就诊。(2)杀灭病毒。患儿的粪便及其他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用肥皂、84消毒液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将衣被阳光暴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要强调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 保持个人卫生。

3.保护易感者,目前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EV71的感染。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必要时可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三、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虫媒传染病预防措施

这种传染病预防的最好措施是防止被蚊子叮咬,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子;注意居室灭蚊;如果不能保证彻底灭蚊,房间内则要有有效的防蚊设施,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应每隔数小时重复涂搽;外出时(特别是由黄昏至日出时)穿长袖衣服;对早期发现的病人,应早期诊断、早期隔离,防止病毒传播。若在旅行期间或之后有任何高热或类似感冒病征等病的话,要尽快看医生治疗和接受血液检查,越早诊治越有效。

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习惯大食堂的饭菜,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同学不喜欢食堂的饭菜,可能就会选择其它的一些包装食品和快餐食品等。口味也许对了,但这些食品难以保证同学们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学校的饭菜可能不是每顿都那么可口,但是卫生、营养,有利于身体的成长,不要随便吃营养少、热量大的快餐食品,少吃零食等,因为经常吃零食会影响食欲,妨碍正餐的摄入量。另外还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有的同学喝饮料喝上了瘾,都不会喝水了,这样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住校学生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要勤洗澡、勤换内衣裤,床铺保持干燥整洁卫生。自己的毛巾、洗漱用具、碗筷、水杯等自己用,不要用别人的,也不要借给别人用。吃饭时不要碗筷不分你我,避免某些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根据气候变化适量增减衣物

秋季温差较大,气温变化幅度也增大,同学们容易患扁桃体炎等病症,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引发严重危害,因此要特别提防。

每周日返校时应带够衣服,保证无论气温如何变化,同学们都有相应的服装,并能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以免病痛的“侵袭”。

合理使用教室和寝室的空调及电风扇

天气渐凉,应尽量减少室内空调和电风扇的使用,倡议开窗通风,增加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与交换,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和氧含量,杜绝传染病的侵袭和蔓延,这样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保障同学们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