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
传统农耕文化重点类型展区分别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以及民间艺术共十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该单元通过大量的图片、图示、影像资料和文字说明,集中展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是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在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演进过程中,黄河流域逐渐形成的土地连作、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介绍了隋唐以后,随着南方的开发,曲辕犁发明,以耕、耙、耖配套的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以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发明、创造并运用的许多合理有效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治水技术等,有些技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 是古代的物候与节气。确定农时是古代农业文明划时代的进步,是中华农耕文化之瑰宝。我国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利用物候和节气的变化,通过察物候与观天象的方式,确定农时,形成了包括物候知识和节气概念的农历,逐步总结了一套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
三 是传统的农业生态综合利用。我国古代先民发现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创造了包括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模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古代农业生态理念的建立,对于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 是传统的茶文化和蚕桑文化。这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我国不但为人类发现和提供了茶这种良好的饮料,也为世界创造了几乎全部的古代茶业科技。茶已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此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业的国家。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开始种桑、养蚕,进行织丝活动。汉、唐以后随着蚕桑业的推广,其丝纺丝织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更为丰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资。
五 是古代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典籍。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典籍。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以整体、辩证、发展为特点,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成就了中华农业的长盛不衰。以《齐民要术》、《农书》、《农桑辑要》和《农政全书》 等为代表的卷帙浩繁、体系完整的历代农书,记载了传统农业技术与农学思想,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 是历代传承的农民艺术。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民间艺术,是我国农民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的乡土艺术。尤其是年画、剪纸、农民画等几种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充分反映了历代农民淳朴、热情、活泼的性格和生产、生活态度,给人们以鼓舞与教育。
第三单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区主要包括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候选项目、中国16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个部分。
该展区旨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的倡议,具体介绍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以及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4个已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命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此外还对我国一些独具特色的,具备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候选项目的农业传统技术,如云南普洱茶农业系统、内蒙古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系统、浙江绍兴古香榧群落系统等作了介绍。
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它们体现着古朴的乡风民情、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建筑艺术,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从2003年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工作。截至2011年,已分五批公布了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次展览特别为展示历史文化名村设置了投影播放室和电子触摸屏,多角度、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历史小镇和古村落的全貌。
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中的活态文化。它凝聚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了再现农耕文明的历史场景,直观地感受古代先民的创造力,展览特别设置了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展演区。参加展演的有河北广宗柳编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河北大名草编技艺、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北京中药炮制、针灸、正骨技艺、浙江龙井茶炒制技艺、福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浙江桑蚕丝织技艺9个项目。
第四单元: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区主要有秉承精耕细作、保障粮食安全,深化生态理念、促进永续发展,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开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民间工艺、繁荣乡村经济,弘扬乡土艺术、建设和谐农村等6个部分。
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今天,在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秉承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传统,通过改良土壤, 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栽培,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融合,使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投入转变为依托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逐渐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探索创造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耕文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注重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的内涵,大力开发农业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物质类农村文化遗产,展示传统风俗。同时发掘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努力推动农业文化产业化,开发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拓展了农业功能,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一些濒危的传统工艺不仅得到了抢救性的发掘与保护,而且还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各地注意培育民间工艺特色产业,有效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这次展出的44个“文化一村一品”项目就是众多农村文化产品的代表。
源远流长的乡土艺术是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优秀创造,长期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中享有重要的地位,是农村社会的乡土文化形态和精神资源。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将优秀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从乡村的土壤中萌发,构建起适应新形势的*新农村文化,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发挥出重要作用。
农耕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一、中国乡村地大物博,民风淳朴,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及生活形态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农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贴近城镇居民亲近大自然的“乡梦”,乡村旅游才会有发展潜力。如水车灌溉、围河造田、山田岗坳、农舍、农家院、篱笆墙等等。
二、农耕文化带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地域文化。南方北方,各有差异;东部西部,各具特色。我们经常说到 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等等,都表明了农耕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三、农耕文化景观,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它兼具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两种不同要素和特征,凸显了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关联。
四、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它与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农耕文化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延续传承,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
五、农耕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多元性。各民族在其繁衍生息过程中,依据不同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创造了自己的农耕文化。
古代农耕知识
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务实精神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中国文化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作为农耕民族的国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中华民族被西方人称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2、爱好和平,追求和谐
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中国民众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农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他们追求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论语》云:“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墨子》曰:“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农耕民族反对敌对和冲突。同时,因农业生产常常受天时和地理的影响,因此,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这些都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民众爱和平、求和谐的理想。
3、持续性与延续力
生活在东亚大陆上的华夏人及以后的汉人,栖息于由大河灌溉的辽阔而肥沃的原野间,自结束流动性的渔猎生活后,很早就从事定居农业。定居农业的优越性诱使他们对于土地产生一种特别执著的感情。他们这样赞美大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使汉民族养成一种“故土重迁”的习惯,所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除少数行商走贩和从事“宦游”的士子外,大多数汉人,尤其是农民,终身固着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没有极端严重的灾荒和战乱,一般是不愿脱离故土的。
由于人员少有迁徙,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有限,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便世世代代得以保存。受此可变性少的农耕经济的影响,产生的中国文化就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延续力。《易传》所谓“可久可大”,《老子》所谓“天长地久”,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都是求“久”观念的典型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与延续力是十分明显的,从先秦诸子到汉代经学到唐代义疏到宋明理学,有着一条传统的横线延续。
4、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有着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因此,在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断繁衍生存,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促进两者之间经济文化互补和民族的融合。一方面,北方民族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了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另一方面,农耕民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了游牧民族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格局,如秦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宋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多样化特点。
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使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纵的方面讲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从横的方面讲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在三代时是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秦汉至明清则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至近代始出现农业与工商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易传·系辞下》提出“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儒道融合,这些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表现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5、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
中国农业文化成熟较早,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以及四时、四季循环的现象,启示了中国文化中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长期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易传》中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政治生活中朝代的盛衰更迭,治乱分合的往复交替,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及人世间的种种变幻离合,更强化了人们的循环观念。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便是循环论的表现。在循环论思维方式的制约下,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社会运行缓慢迟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时间是悠久的、静定的,因而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好常恶变,使中国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6、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崇尚中庸。“看中和谐,坚持中道,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承认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强调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它把无过无不及的庸常之道作为天下的定理、正道,它要求人们凡事要适中、适度,不偏不倚,保持均衡。这种人生智慧,源自农耕经济的土壤。
7、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集权政治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由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特色形成的。中国农业社会比较分散,为抵御外敌,维持社会安定,就需要君主集权政体,建立统一的、权威巨大的帝国。在中国古代,多数学派的思想家都有程度不同的尊君思想。与集权主义相伴而生的就是民本主义。一个集权政体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都要由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生产出来。民众安居乐业,农业宗法社会才能正常运转,社稷家国才得以保全。
一个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必然产生尚农、重农的社会共识,统治者要求社会的安定,首先必须懂得农耕的重要和农人的艰辛,体民恤民。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孔子的“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及“仁政”、“王道”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政治中民本思想的反映。集权政治和民本思想两者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关系中存在的。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中华鲟鱼知识大全最新
狗场养狗知识最新大全
养狗知识大全最新
鹦鹉知识的资料大全最新
貂皮基本知识大全最新
香港回归多少年
高考历史知识点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历史知识有哪些
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整理
武则天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关于古代民俗知识有哪些
小满节气养生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与口腔有关的降知识大全
耳鸣养生知识大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