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常识知识

王明刚老师

大众文化的趣味性与流行音乐的趣味性

要吸引大众,仅有通俗性是不够的,还要“有趣”(不等于“幽默”,而偏向于指能以感性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通常由官方把持,优越的地位和“教化”的功能指向使其通常以“一本正经”的面目出现,缺少俚俗文化中的趣味性。即便是现在,“*文艺理论家”还是“这样排列文艺功能顺序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很长时间内,对娱乐的轻视导致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市场由外来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而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并且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它必须吸引大家的目光,以“有趣”示人。尤其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流行音乐所能实现的认识功能有限;作为一种短小的艺术形式,教育功能也不是流行音乐强项(“”歌曲更像是仪式音乐和“麻醉”音乐);作为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也无法和协奏曲、交响乐相比。“娱乐功能”是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功能。

流行音乐的风格很是多样,以引起不同受众的不同兴趣。流行音乐的节奏很能说明问题,它形式多样,并越来越远离强弱(二拍子)、强弱弱(三拍子)的循规蹈矩的音乐进行,多采用重音和重拍分离的摇曳生姿的有趣节奏效果。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比以前的歌词有意思得多,“翠花,上酸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猪你生日快乐》、《大学自习课》等等就是例子,尤其是RAP,更注重歌词的趣味性;而众多描写情爱的歌词,“如果你不是你/我不是我/那该多快乐”,“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等都充满情趣,让众多年轻人痴迷。

流行乐手的演出现场也是如此,多是载歌载舞,灯光绚丽多彩,服装华丽多变,注意在视觉上造成冲击力;表情特别夸张,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交流,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虽显浅薄却也很有效果。流行音乐所拍的MTV,在短短几分钟内纳入了大量内容,从多方面刺激受众的兴奋点。而唱片公司对乐手的铺天盖地的推广宣传中,趣味性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绯闻遍天飞,“作秀”成常态,乐手本人也“拿肉麻当有趣”,直叫流行乐坛热闹异常。

对趣味性的追求,或曰“快乐原则”,突出表现在“大众文化的身体化潮流”上。人类的肉体曾被权威话语解释为低级的、肮脏的,而大众的崛起则使声色犬马充斥我们的感官。而这是和我国的传统的下层文化相通的,“在封建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中国人流行的性观念是压抑的、清教徒式的、男性中心的。也许对于未受教育的下层大众来说,性习俗上要比士绅阶层宽松一些”。传统民歌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大部分组成就是“酸曲”(肉麻的歌曲),比如明代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中关干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

现代流行歌曲加强了这个趋势,舞蹈与歌词、歌唱语气的性暗示、性明示比比皆是。特别是在酒吧、夜总会的演出中。大众总是容易在狂欢中忘记本来想要的,禁欲不好,解放了没有自我管理、自律,则也必然滑向堕落。艾滋病在全球、包括在中国的几何级数增长说明了这一点。

音乐史进程中的三个学科问题(上)

韩锺恩

内容提要 本文以经典话语作为导引,就音乐美学之于音乐学范畴与音乐史进程中的艺术学问题、美学问题、哲学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 音乐学;音乐史;音乐美学;抽象的纯粹的形式语言;感性经验本体;想象作为超结构性结构

贝多芬接受史中的“男性气质”生成

何 弦

内容提要

在贝多芬的接受史中,形成了关于这位作曲家的诸多叙事,如贝多芬的英雄性、崇高性、人文性、世俗性等等。然而,众多关于他作品中“男性气质”,甚至是“超男性气质”的修辞则常被人忽略。本文将从历史视角追溯这条线索,首先以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语境为基础,梳理他被赋予的“男性气质”甚至是“超男性气质”形象是否与他在音乐史正典中的核心位置相关;随后检视贝多芬的男性气质在其生成过程之中,是否包含有内在的矛盾;最后,进一步反思新音乐学思潮中对贝多芬男性气质的阐释。

关键词: 贝多芬;接受史;男性气质;法国大革命;英雄性叙事;新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