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生活知识大全

张东东老师

生存栖息环境

岭大熊猫主要集中于秦岭中段南坡,北坡和西段也有少量分布,涵盖陕西5市、11县、27个乡镇;栖息地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37平方公里扩大到3600平方公里,增幅达247%,潜在栖息地244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达到16处,成为全球野生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

受益于陕西秦岭生态保护、林草植被增加、生存环境的改善,陕西野生动物的种类不断丰富、种群数量连年扩增,原来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象不断得到消除。

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截至2012年5月,秦岭野生大熊猫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109只增加到345只,占全国大熊猫数量的17%左右,增幅达217%,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有10只大熊猫,野外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

对外宣传秦岭大熊猫,近年来陕西及西安官方层面已在熊猫IP上频频发力,越发注重“秦岭大熊猫”品牌的塑造和挖掘。

2017年1月,由国家主导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这正是推进陕西秦岭大熊猫IP建设的大好契机。

进化历史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在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发现了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始熊猫化石。

从已发现的化石表明,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支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绝灭。主支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演化为大熊猫类,其中一种叫小型大熊猫,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

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在更新世中期化石的大熊猫,包括武陵山亚种和巴氏亚种,其中武陵山亚种是小型大熊猫到巴氏亚种的过渡型,而巴氏亚种在中国华南一带分布最普遍,但现生种仅在青藏高原的东缘高山深谷中才残存着,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名称溯源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尚书》称其如虎如貔如熊如羆,《尔雅》称貘似熊,《诗经》称貔,《后汉书》和《山海经》称貊,《峨眉山志》称貔貅等等。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1826.9.7—1900.11.10),在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后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

近代,中国国内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

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

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凉山彝族叫峨曲。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竹熊则以它主要食性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特产的珍奇异兽。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又一传说,在20世纪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通用的名称了。若沿着这些名称为线索,可以追溯出许多充满神奇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