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本课的内容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从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在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本课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二、说教法
探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供依据。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他们学会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反复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提高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高中学习不久,初高中的过渡尚在进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待养成。
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当堂反馈。
简述历史思维的三时态特征,并将学生分为三组
让学生分组在课本中找出与各时态相对应的观点
提出本课的总问题: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时间人们的看法会有如此差异?
分别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由共时态思维向即时态思维转化,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基本构想,上述构想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这一理念,力图在课堂上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散性四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历史的乐趣不仅仅建立在轶闻野史之上,关注社会演进中人们的观念之变,体味社会文明的进步,才能真正从理性层面体会历史之美。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据: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说教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五、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经济危机破坏性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新闻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几个小组广泛查阅、收集有关经济危机资料,了解有关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为新政出谋划策。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4
一、教材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二千五、六百年。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
预计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理解和把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专有名词,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贸易顺差”“逆差”等。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依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战前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法:根据教育理论,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以此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分析理解---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课堂练习,提出研究性课题。具体采用讲授法为主,也结合启发式,比较法等。
学法: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习法、阅读法、归纳分析等。
三、教学过程
本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在讲具体内容之前,老师应讲明两点:
(1)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畴及民主革命的分期(让学生形成完整而准确的认识)
(2)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指出:“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37分钟)
第一部分(16分钟):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重点,突破方法----运用事件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切入分析。
由老师提出问题:首先,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奉行对外侵略扩张,为什么选择了遥远的东方?而中英两国远隔重洋,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启蒙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社会变革的进程往往表现为四大要素第一是生产力的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变革、第二是新的经济力量产生新的阶级关系第三是作为新的阶级力量,必然要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来否定旧的思想和观念为新阶级的革命和统治作思想动员的理论准备第四是实践他们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和改革。如果说本教材前几节内容讲述了前二个要素,那么本节内容就是要实现这种社会变革的第三步。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高二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当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高中学生有对中国近代史探究的内在需求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三、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分1个课时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在分析近几年高考相关题目的基础、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三、重难点分析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依据只有掌握了其主张和影响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启蒙运动与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因此将其设定为重点。突破方法一方面通过史料、图表等创设历史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等方法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依据对学生而言“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这个问题较抽象学生容易感到迷惑一知半解因此将其设定为难点。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历史,从而突破难点。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让学生慢慢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学答”到“问答”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积极发现的好习惯。
1、学生的活动空间。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使每个学生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学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把自已的想法、探索的结果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学会互相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教法分析总体上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故而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悬念,渐入思考教师在必要时适当引导。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在闪闪发光。
具体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考甘肃卫生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陕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2647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285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16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445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小学三年级音乐说课稿五篇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范文五篇
六年级体育说课稿模板五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
小学三年级音乐说课稿五篇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范文五篇
六年级体育说课稿模板五篇
高三基督山伯爵满分作文1000字左右五篇
专题片疫情大考中国答卷观后感范文五篇
高中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范文五篇
青岛工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915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2919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3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126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在宁夏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湖南高考排名57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213分文科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847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31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753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115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491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419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487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185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江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贵州高考排名73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058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云南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高中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作文范文7篇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范文五篇
观看疫情大考中国答卷思政课专题片有感五篇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800字范文7篇
六年级被破坏的环境800字作文五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大全五篇
信息技术的小学说课稿五篇
一年级小青蛙教案范文
幼儿园劳动节教案范文五篇
班主任教师工作随笔范文五篇
高一芣苢教学教案范文
高一劝学教学教案范文
高一师说教学教案范文
高一登高教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