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发展调查报告

莉落老师

  一、我县慈善事业发展情况

  1、慈善组织不断发展。我县慈善组织于2007年正式成立,配备了工作人员,保障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县慈善协会章程》及《县慈善协会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对善款的接收和使用,并积极接受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大力推行慈善信息公开,及时、真实地向社会公布善款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向捐赠人反馈信息的情况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努力打造“透明口袋、阳光慈善”,不断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度。

  2善款募集卓有成效。我县在千方百计抓劝募的同时,不断探索,总结出了灵活多样、方便群众参与的“主题募集”、“经常性募集”、“定向募集”、“活动募集”、“项目募集”等募集形式。一是坚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每年5月都要以县政府的名义行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发动慈善倡仪,组织大型募捐。二是做好特大自然灾害善款募集工作。在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县用极短时间募集善款善物达到351万元,并及时将资金、物资送往灾区,彰显了屈乡儿女大爱无疆的精神。自2007年以来,我县共募集善款善物1059万元,救助弱势群众8705人次,受到了省、市慈善总会的高度评价。

  3、救助活动丰富多样。县慈善协会遵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党和政府最关心、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原则,利用募集的善款,每年都有计划地实施救助。先后实施了“微笑列车”、“慈善阳光班”、“大病关爱”、“慈善助学”、“温暖工程”、“慈善医疗器械”等六大救助工程,尤其是“慈善助学”、“温暖工程”、“大病关爱救助”及慈善医疗系列项目社会反响良好,这些惠及民生慈善项目的落实,解决了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我县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慈善文化建设较薄弱。慈善文化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慈善宣传不够深入广泛,媒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仅依靠慈善组织宣传推动,主体单一,经费有限,力度偏小,效果不理想,大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除发生较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经常性、主动性捐赠较少,企业和公民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参与度不高,社会慈善意识淡薄,慈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2、慈善组织建设还有待加强。目前作为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专项的“慈善事业促进法”,现行的几部慈善法规不足以规范、保护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慈善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运作,慈善组织行政色彩过浓,管理模式传统,专职人员少,志愿工作者几乎没有,不利于推动慈善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3、慈善募集和救助还存在薄弱环节。善款募集方面,募集方式单一,规模较小,日常主动捐款较少,主要靠大型捐款活动。慈善救助方面,救助范围较小,同时,全县没有统一的慈善工作信息平台,各部门进行慈善救助活动时“各自为政”,缺少对慈善救助工作的统筹安排,存在重复发放善款等问题,极大影响了救助效率和捐赠人积极性。

  三、对加强我县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1、加强慈善宣传,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文化氛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社会呼吁慈善爱心,人们要求正义慈悲,但自古以来慈善都是需要倡导和培育的,需要有一片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自古民风淳朴,群众崇尚仁爱、乐善好施,具有发展慈善事业的深厚土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慈善理念,将弘扬慈善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规划,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慈善协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国家对慈善捐赠的优惠政策,以及慈善人士、慈善企业的爱心善举,使积德行善、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使捐助不论多寡、行善不分先后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全社会了解慈善、支持慈善,不断提高慈善事业公信度和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2、加强慈善平台建设,提升慈善工作水平。慈善事业,是一座从下而上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大厦。这座“大厦”无疑需要一定的平台和载体来支撑,才能更稳固,更持久。慈善事业又被称为“玻璃缸里的鱼”,惟其透明,才能提升人们的信任和慈善热情。在落实慈善工作的具体措施中,我们一是要加强慈善组织平台建设,把善款“管”好。要在进一步加强我县慈善机构自身建设的同时,逐步推进慈善事业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而实现慈善事业社会化。要完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及慈善救助管理办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工作机制,打造“阳光慈善”,让捐赠者放心,受助者开心,增强社会信心。二是要加强慈善活动平台建设,把善款“收”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创新募集方法,增强募集能力,扩大募集范围,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我县的慈善事业中来。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多元的、开放性、长效性的募集机制,支持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活动的开展,鼓励企业实行慈善与产业捆绑的造血式慈善,建立自己的慈善品牌。三是要加强慈善救助平台建设,把善款“用”好。继续开展好已有的慈善助学、大病救助等项目,还要探索开展新的救助活动,建立新的救助平台,丰富救助形式,扩大慈善救助覆盖面,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整合慈善资源,形成慈善工作合力。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规模将会逐步增加,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统一、有序的慈善事业格局,避免各自为政,浪费资源。

  一是整合捐募市场,避免重复、多头募捐,引导和鼓励慈善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募捐效率,降低募捐成本。

  二是整合救助资源,加强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衔接。募集的善款用在哪里、怎么用,如何避免重复、过度救助,如何选定投入少、收益大、社会效果好的项目,是开展慈善救助必须解决的课题。为此,应建立全县慈善信息统计和发布机制,加强与慈善组织在慈善项目上的开发与合作,使有限的慈善救助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功效。

  三是整合组织资源,形成整体效应。慈善服务的对象范围很大,有老人、妇女、儿童、学生、残疾人等,慈善组织在为这些对象服务时,应注重与共青团、妇联、残联、教育等有关单位的合作,并充分依托学校、医院、村委会、社区等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