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本地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王明刚老师

大庆本地传统文化有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传统美术项目“泥塑”、满族刺绣(王氏刺绣)、芦苇画工艺、北方民俗剪纸(萨满剪纸)、鹤鸣湖传说等。

一、大庆本地传统文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亮丽的符号

  “那达慕”蒙语为“游艺娱乐”之意。那达慕大会为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的传统体育盛会,也是所有蒙古人盛大的传统节日。1956年杜尔伯特开始举办全县“那达慕”大会,除传统赛马、摔跤和射箭外,还增添了投布鲁、踢乌兰红、下沙塔拉、执鹿棋和踢布木格等。20世纪80年代起,杜尔伯特每年都召开那达慕大会,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起,那达慕大会定于每三年举办一次。该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肇源古建筑彩绘

  典型的北方地区民间古建筑彩绘艺术

  肇源古建筑彩绘属于典型的北方地区民间古建筑彩绘艺术,追求庄严、肃穆、典雅、华丽的风格,有“金青绿彩绘”和“金五彩彩绘”。在格局上,不受建筑结构的限制,艺人可以灵活运用,绘画的图案热烈奔放。历史上肇源县古建筑彩绘曾取得过巨大成就。该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美术项目“泥塑”

  独特的手工技艺 特殊的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泥塑”是以传统的“泥人张”技艺为基础,以东北民间传统泥人为模型,将泥塑像与现代雕塑融为一体,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专业手工技艺。主要工序为取土、泡制,过滤,反复碾压、加水合成等等。主要工具以自制为主的拍泥板、圆形刀、三角刀,各种刮刀、竹片等。

  泥塑内容取材广泛,不论是传统事物还是现代元素,都可用泥塑呈现,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泥塑作品粗犷豪放,其表现内容极具地方特色,多贴近生活,记录关东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劳动场景。其成品雅俗共赏,泥塑技艺不仅是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也是一种特殊的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016年,“泥塑”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满族刺绣(王氏刺绣)

  打破传统平绣艺术形式使绣品更加逼真

  王氏刺绣是北方传统刺绣中的一支,王氏刺绣技艺主要流传于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泰来县、大庆市的五区四县。

  王氏刺绣技艺采用了平绣、贴绣、盘绣、锁绣、堆绣、乱针绣等二十几种绣法。该刺绣技艺不仅可用于软面料上,如:真丝、绸缎、金丝绒,还可用于较硬的面料,从而凸显北方草原特色。如:可用驼绒线、牛筋线等在羊毛毡、皮靴上刺绣。该刺绣技艺不仅纤细秀丽,而且多以凝重、质朴见长。如:绣制大幅贴花,用精细、粗犷均称的针法,从而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在色彩上,北方传统刺绣讲究黑白对比,红绿对比,色彩鲜明。如:被罩绣上红绿对比,黄蓝、黄紫色对比,色彩艳丽,用色无拘无束,大胆夸张。在配色上,多用原色、对比色,使色彩更加明快和淳厚。很多绣品在黑底和红底上直接用绿、黄蓝线色彩,对比强烈,富有光泽。且绣线细韧明亮,富有弹性,体现了草原刺绣的自然美感。该刺绣技艺利用不同的针法及艺术造形,并结合相应色彩进行绣制。打破了传统的平绣艺术形式,使绣品更加逼真。在数百年传承历史中,王氏刺绣始终以自身独特的针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广受人们青睐。

  2016年,“满族刺绣(王氏刺绣)”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芦苇画工艺

  符合追求环保、追求自然的国际理念

  芦苇画工艺是以芦苇的叶、秆、花穗为原料,经过烫、贴、熨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芦苇画整个画面80%为芦苇自然色,20%左右用熨烫碳化而成,无人工色。图案淳朴逼真,野趣十足,给人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符合追求环保、追求自然的国际理念。该项目于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北方民俗剪纸(萨满剪纸)

  剪刀下生出民族文化之花

  北方民俗剪纸是原生态的剪纸形式,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原始母系社会祭祀。最初以制作被祭祀的神像为主,颜色深黑,面貌狰狞,造型诡异,线条繁复,构图对称,适于营造幽深灵异、神秘肃穆的宗教氛围。黑龙江早期的民俗剪纸多用鱼皮、树皮、兽皮和毡皮等为材料,后逐渐以纸为主料。主要制作技艺有剪、刻、刮、刺、撕、熏、烫、烧、套色等手法,类型作品有平面剪纸、纸编、半立体纸塑等。该项目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鹤鸣湖传说

  融合了大庆地域特色 反映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鹤鸣湖”位于大庆市林甸县鹤鸣湖镇(原三合乡)境内,是中国著名湿地之一。相传几百年前,有一只“黑鱼精”经常进村,祸害百姓和残食牲畜。某年夏天,“黑鱼精”预谋在深夜偷袭村民,并发洪水淹没村庄。此时被一只仙鹤听见,并聚集了众鹤在“黑鱼精”行事之前,飞进村庄,长鸣不止,由此惊醒了村民,于是众人与“黑鱼精”进行一场殊死搏斗。而此时恰巧有三位仙人,助阵降妖,终于打败了“黑鱼精”,保住了村子。人与鸟在这个村的二十颗老榆树下庆贺,并把受伤的鹤抱入村中调养后,放归大自然。从此,这里的人们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2012年,大型生态舞剧“鹤鸣湖”在北京举办的“文化艺术周”上亮相,深受大众好评。“鹤鸣湖传说”是一部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的民间文学。它融合了大庆地域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016年,“鹤鸣湖传说”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莲花湖的传说

  展现肇源历史上的民风民俗与生产生活方式

  《莲花湖的传说》是流传于肇源县境内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传承人张延河根据其母张于氏口述,进一步挖掘整理,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完整性、趣味性、思考性和文学性,展现了肇源县历史上的民风民俗、地域风情、生活习性与生产生活方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该项目于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马湖传说

  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关系 体现祖先勇敢抗争性格

  青马湖位于肇州县南端,呈东西走向,距今已有千年。传说一条蛇精在此兴风作浪,两匹神马与一青年猎人铲除蛇精后,神马驮着青年猎人腾空而起奔向远方,人们为了感谢青马便将此湖称为“青马湖”。传说反映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出祖先勇敢抗争的性格。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驿道站丁习俗

  从清朝遗留下来的具有鲜活的古代民俗特征

  大庆市肇源县古驿道站丁习俗是从清朝政府古驿路上遗留下来的鲜活的古代民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肇源境内设茂兴、古龙两个驿站。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通了头台、二站、三站3个驿站。肇源县境内6个驿站的站人,均系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部下官兵,1682年从云南发配而来,6站站人皆有族谱。在300余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站人基本上保留了自己先民所带来的语言、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古驿道站丁习俗包含了语言、服饰、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传说、风俗礼仪等8项内容。该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萨满祭祀(色氏)

  如今色氏“秽貊人”全国187户,960人左右

  色氏家族原是秽貊人的一个古老传统氏族,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族谱体系。色氏人在信仰方面具有民族特色,他们把鸟和狐狸拜为吉祥物,信奉老三星,色氏人尊崇萨满文化,代代传承着独具特色的祭祀方式。

  色家人在信仰上有自己的神,或叫佛陀妈妈,或叫贝子,或叫白扎里。他们崇拜的神有70多个,每个神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口传心授,从古至今。据传承人色忠兴老人讲,他的祖先认为:世界之初全是水,水有轻水和重水,两种水互相撞击,产生水花,水花再撞击,产生水汽。后来就产生了火花,世界有了光,再后来就有了生命的各种元素。色家人认为光、水、火都是神,常年供奉“老三星”,就是光神、水神、火神。因此,光神保平安,水神保发财,火神保做官。如今色氏“秽貊人”全国187户,960人左右。每年在林甸县萨满神庙“祭神还愿”。

  2016年,“萨满祭祀(色氏)”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

  蒙古族古代游牧生产和生活的自然产物

  多克多尔山祭祀是蒙古族古代游牧生产和生活的自然产物。传说明代嘉靖年间嫩江洪水泛滥时,多克多尔山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堵住了洪道,使蒙古努图克人免于水灾而得救,从此产生了祭祀多克多尔山习俗。祭祀具有4个显著特点:一是举行夜祭祀;二是祭祀仪式庄严肃穆,除萨满与酋长颂神词和致祭词外,其它一起活动都在无声中进行;三是祭牲必须用黑毛牲畜;四是祭品不能食用,要弃之旷野任禽兽撕啄。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传统婚俗

  大致分为接亲、送亲、和婚礼3个步骤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的蒙古族人经长期的生活积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婚俗文化体系,大致分为接亲、送亲、和婚礼3个步骤。杜尔伯特蒙古人接亲过程中有“抢哈达”、“闭门拒客”、“求名问庚”、“扮装”等仪式;送亲是指女方与男方接亲队伍相伴而行,女方送亲有“劝嫁”、“上轿”、“抢箭或红缨帽”、“压车”等仪式;婚礼则有“拜天祭火”、“牵手结发”、“试探技艺”、“喜庆婚宴”等仪式。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大鼓

  内容大部分是民间传说的忠臣孝子、历史故事

  东北北派简板大鼓又称“江北梅家门”,主要流传在松花江岸以北地区,以大庆、肇源为活动中心。以演唱长篇为主,同时兼唱三国小段,内容大部分是民间传说的忠臣孝子、历史故事。道白、唱词结构变化多样,句子长短字数没有定式。在表演中可根据观众的情绪反映兴趣爱好、审美标准等即兴发挥,临场创作,以期吸引观众,活跃气氛。该项目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东北二人转(肇州二人转)

  手玉子是二人转艺人在表演中自行击节所用道具

  肇州二人转是东北二人转在大庆市肇州县的一支,手玉子表演技法尤为突出。手玉子是二人转艺人在表演中自行击节所用道具,按拍节演奏。经几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手玉子现有顶、撞、夹、抖、抛五种绝活和单、双、花、马、符5种节奏型,以及顶、撞、夹、抖、抛、双、摘、插、推、掏、单、铲、掐、卧、放、缠、线、纺、背、交、横、顺、豆、风、燕、老、五、赶、展、刀等30余种表演动作造型和技巧绝活,丰富了东北二人转的表演技法。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东北传统大秧歌

  继承了传统东北秧歌的表演精华 民族特色鲜明

  东北秧歌的一种民间歌舞秧歌形式,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民歌、武术、杂技及地方戏曲的一些表演技艺。黑龙江“三肇”的大秧歌,继承了传统东北秧歌的表演精华,曲牌繁多,以独特的“鼓扎子”定相,还有变幻多样的队形队列,丰富多彩的“小场”表演,歌舞时有多种手持道具,民族特色鲜明。该项目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排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跷舞

  样式独具鲜明 成为群众即兴表演的广场文艺形式

  东北高跷秧歌舞在民间流传已久。以火爆欢快的表演、别开生面的曲牌音乐、传统多样的队形队列变化、丰富多彩的“小场”样式、花样翻新的扇子手绢花、独具鲜明的脚踩木棍绝技,成为了群众即兴表演的广场文艺形式。该项目于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家鼓吹乐棚

  称得上林甸的“喇叭王”

  北方武家民间鼓乐棚是以黑龙江大庆市林甸县武家家族传承为主的民间班组。北方武家民间鼓乐棚有别于其他的鼓吹乐棚,曲牌优雅欢快,打击乐悦耳动听。流传久远的“一棒苏”、“水摸鱼”等代表性民间曲牌,“鸿雁落沙滩”、“哭皇天”、“悲糜子”等古典悲曲感人肺腑,配之和谐的打击乐,在我国北京一带享有盛名。这支鼓乐班集吹、拉、弹、唱、演为一体,是喇叭棚的丰富和扩展,称得上林甸的“喇叭王”。该项目于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

  涵盖生活各个侧面 在黑龙江民歌发展史上占据一定地位

  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人从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的典型印证,既有反映历史、战争的《成吉思汗出征歌》,反映宗教信仰的《杜尔伯特活佛颂》,也有赞美家乡的《白音花敖包》,涵盖了生活的各个侧面。内容丰富,叙事性强,数量较多,在黑龙江民歌发展史上占据一定地位。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泥制作技艺

  在发明和创新中传承大庆特色文化

  “陶泥制作技艺”是大庆市林甸县一项特有的手工技艺,历经四代,传承百余年,至今仍保留该项目的原始制作方法,并且完好保存着原祖辈传承的各种烧制工具,有水瓶式平板轮、产品作板、贴皮、刮刀、沿皮、印花轮、百余种刻花模具等等,具有相当珍贵的价值。

  “陶泥制作技艺”完全保留了传统民间特色,体现了龙江地域风情,从手工制作到烧制成成品,均体现出原始文化韵味,烧制的成品花样繁多,每一件都体现出十足的艺术特色。独创了“林甸黄白泥土烧制法”,掌握了高难度手工艺制作技巧。制作出的盆、罐、盒及摆设装饰的小工艺品,富有强烈的地域性、传统性、实用性和观赏性,突出代表了关东地区民间陶泥制作技艺的考究和风格,为民间生活及地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6年,“陶泥制作技艺”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鹿棋

  玩法简便 工具简单 易于普及

  杜尔伯特地区鹿棋用髌骨(嘎拉哈)做成,也称“孛根吉拉嘎”。5条经纬线交叉组成正方形棋盘,4角各划一条通栏斜线成斜“十”字,再取经纬线中线端头,相互划成4条斜线,形成正方形,全盘共35点。两人对弈,一方执鹿2子、一方执犬24子。执鹿方从犬身跳过,即吃掉一犬,执犬者在适当位置另置一犬。鹿不能吃犬时可任走一步,犬再置一子,直至犬子全部下完。执鹿者将犬全部吃掉,鹿胜;执犬者让鹿无步可走,犬胜。鹿棋玩法简便,工具简单,易于普及。该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草原赛马

  源于蒙古族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族草原赛马是其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赛马源于蒙古族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蒙古民族对马有着深厚情感,每一个蒙古男人都要驾驭马匹,由此产生各种赛马活动。赛马是蒙古族人盛大节日“那达慕大会”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赛马英雄是人们心目中的最勇敢的人。该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阎式中医推拿按摩法

   大庆地区独道的中医祖传疗法

  “阎氏中医推拿按摩法”是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独道的中医祖传疗法,它以家族的方式,经历四代人相继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仍保留传统中医推拿按摩疗法的专业技巧和绝活。阎氏祖传传统中医推拿按摩疗法,它用独家祖传推拿按摩绝技,受益于龙江各地各族人民,为患者消除病痛,救苦救难深受群众的欢迎。阎氏中医推拿按摩疗法其创始人阎守清祖居辽宁省,自幼喜爱中医、针灸、按摩、推拿医术。生于光绪17年(公元1892年)由于医术高明、技艺超群,当时地方政府满洲帝国发放了“汉医认许证”为证。解放后辗转来到吉林省通榆县(原黑龙江省开通县)后代定居黑龙江省大庆市。

二、大庆市简介 

大庆,别称油城、百湖之城,是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1位,中国城市财力50强,新二线城市。

大庆市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之称,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大庆市是中国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大庆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的著名工业城市。工业产值达到东北第二位,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

三、大庆地理环境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市区地理位置北纬45°46'至46°55',东经124°19'至125°12'之间,东与绥化地区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江(松花江)相望,西部、北部与齐齐哈尔市接壤。滨洲铁路从市中心穿过,东南距哈尔滨市159公里,西北距齐齐哈尔市139公里。大庆市总面积212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207平方公里。

大庆车管所24小时咨询热线(周六日

2024年大庆师范学院招生专业有哪

大庆本市所有的大学名单有哪些202

大庆本市的专科学校有哪些2024(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