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懒课》读后感范文

莉落老师

《聊聊懒课》读后感范文

  拜读《聊聊“懒课”》一文,让我眼前一亮,细细品味作者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我颇有同感,教学中的“懒”是为了减少课后的辅导,勤在课前的备课,并充分使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比如作者有这样一个观点:熟悉每一册教材,熟记每一节课的思路、步骤,系统地掌握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前我在执教三年级语文时就曾有困惑,作文应要求孩子们写到什么水平才算合格达标?一节课讲生字生词应占多少时间,指导到什么程度?那时我在心里嘀咕:还是数学课好教,几道计算题、应用题,比起语文的大作文来真是“小菜一碟”。如今自己从事数学教学,才知道可真不是“1+1=2”这么简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小学数学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做好这些谈何容易!就拿一年级数学动手操作这一项内容来说,教师如果不对教材有系统的了解认识,可能学生的动手操作就起不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有一位家长让孩子在家预习时,也让孩子用小棒去摆,理解退位减法。可摆来摆去孩子依旧糊里糊涂,家长打电话向我请教,了解情况后我发现问题就出在小棒没有用皮筋捆上,所以他只用了数下去这一种方法,而对其他方法孩子没有感性认识,当然很难上升为理性思维。那么为什么要捆上呢?这就与我们第一册所讲的对十几的认识是相关联的。可见只有熟悉教材系统地把握教材,才能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才能正确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这对一名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啊!现在想想,当初对语文的困惑,也是因为对教材不熟悉,对课程标准不了解,也是初任语文教师时对工作生疏造成的。

  文中还谈到要知道学生所想、所做,与学生们做朋友,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吃透学生。对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了解地新鲜事物多,喜欢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喜欢课堂上板着面孔授课、下课找不到的老师,我特别注意这一点,课堂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授课方式,尽量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知识;课堂外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聊天,与孩子们同乐。这样不仅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而且能够了解孩子们地所想、所做,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常常有家长们向我求援说“孩子最听您的话,杨老师您多多指点孩子吧……!”

  另外,作者特别提出教学要“踩实”,教学内容求“简”,练习复习求“灵”。在这一点上我也有体会。第一次执教一年级数学时,了解到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学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就认为学生接受会比较容易,在课堂教学时安排了比较多的内容,尤其是在“用数学”一部分,没有安排孩子们进行比较充分的口语表达练习,结果孩子们在做应用题时,总有一小部分同学犯胡涂,搞不清哪个是减数,搞不清哪个是差。其实这就是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难点,对学生学情分析不透彻,造成教学没“踩实”。找到“症结”所在,我马上对症下药。课堂上我出示了一幅情境图,先请同学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充分发言后,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变换教学方式,请已经领悟知识的同学表演情境,请似懂非懂的同学再来提出数学问题,我看到孩子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一节课后孩子基本明白了,顺利解决了教学难点。看来教师只有把基础打牢,把知识吃透,熟练于心,才能游刃有余,才能获得“丰收”,学生的成绩才会令人满意。我感到教师与演员有着相似之处,真是堂上一分钟,堂下十天工。

  总之,《聊聊“懒课”》是篇不错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的许多观点、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我懂得了教师的“懒”是在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最好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繁杂、冗长地说教和课后辅导。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敢于创新,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法、最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们掌握最多最实用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最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