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三篇

莉落老师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3篇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一)

  最早知道陈虻,是在柴静的【看见】这本书中,从柴静的笔下,我只觉得陈虻应该是一位做事顶真的新闻工作者而已,但当看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句话之后,我又对陈虻产生了好奇。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本书以陈虻的经典语录作为主要内容骨干,展示了一个激一情昂扬、敬业执着、专注忘我、尽职尽责的制片狂人。到47岁去世时,陈虻却从事了23年的电视生涯,在这期间以自己为中心,通过阅读和刻苦钻研大量书本知识,无数次用心的实践,逐渐建立起一个他特有的“坐标系”。而激一情和执着是他建立坐标系的尺子。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一情,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生活。”特别喜欢他说得这句话。陈虻对“电视”倾注了他大部分的激一情和梦想。大学毕业后,心怀电视梦的陈虻放弃了航天工业部一团一委分派的工作,他自主选择进入中央电视台。他做了三年的打杂工,边卖力打杂,边用心学艺。为了学习拍摄照片,陈虻变卖结婚戒指和收音机,买来了一台照相机。他沉浸在书库里,是当时中央电视台书库的借阅书本数量做多的读者之一。陈虻对于知识的执着和偏一爱一,正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媒体人的基础。如今,我们已经身处于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知识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却离知识越来越远。有多少未来的媒体人懂得老老实实钻研书本里的知识呢?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多数未来媒体人把青春和激一情用在网络上,却很少用于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于我而言,我现在还是一名学生,对眼前的一切都很迷茫,总感觉自己很渺小,而通过熟读这本书,我发现陈虻的事情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力量。其实我们要大胆的去做想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对待每件事情,事情最后的结果就会达到我们预想的那样。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学有所成,且成为了很多人羡慕的人,此时还应该记住陈忙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自己最开始的信念不要变,要做最真的自己。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二)

  我承认,当初是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大致能够猜到文章谈的是什么,是一份事业的初心,是过来人对生活的感悟,或许也是对迷惘的当局者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央视制片人陈虻的生平,在他去世之后,以记录他的经典语录以及为人处世点点滴滴的方式纪念他的一生,肯定他为央视纪录片带来一个新的时代。我不能够完整地概括出整本书的内容,因为太多的经历仿佛让我穿越到属于他的时代,从学生时代到东方时空制片人再到生活空间的制片人。传记往往是这样,总是戏剧一性一地记录着这个人所开创的一切,却不能全面地去展现开创时筚路蓝缕那种艰辛,尽管本书也有这样的倾向,但仍然提到了刚毕业那时候的和普通人一样会有的放弃与抉择,这让陈虻更加真实,更有魅力。

  说点体会吧:

  1、陈虻是个对自己很有规划的人。可以勇敢放弃第一份工作,投入到他钟一爱一的新闻事业当中。当然或许普通人咬咬牙也能如此,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即便是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喜欢,他也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把工作做好,然后说服上司和同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当然也包括我,遥想自己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破罐破摔了,既然要放弃就不必花一心思去经营,当时是这么幼稚地想,但现在回过头来,我不能百分百地说自己是对的,没必要一浪一费一精一力,但其实我辜负了那一段时光,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体验,对生活,对当时的自我成长。

  2、思维决定命运,有一定道理。陈虻从一个小学徒成长到一个一精一神领袖,贯穿始终的是他那份激一情。在他审片的时候,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气就这么出来了。无时无处不在保持学习,无时无处不在积累准备,直到有一天机会降临。他的经历似乎是偶然中透着必然。

  3、我常常在想,人的魅力来自于哪里。工作之后思考的更多了,因为我也遇到过很有人格魅力的领导,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或许从陈虻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魅力的来源,执着、负责、幽默。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和一帮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让我这个事业心淡薄的人也变得有追求起来了,不甘平庸后回归平庸,这并不是什么失败的事情。相反,我相信我会为这种心路历程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重经历而轻结局。

  在书的最后提到陈虻常常说的话,大致意思是,对于认识各种事物这件事,你建立了多少个框架,有多少个坐标去考虑,角度在哪里,维度是什么。这种对思维的要求也拷问着每一个人,无论在哪行哪业,所学的东西的价值或许也就在于一个思维的框架。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未来的担忧也少了些,因为即使那一天我无法在现有的岗位做下去了,我也知道去处是何方,因为思维的掌握可以让人去适应不同的位置。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三)

  刚刚接触此书时,便注意到了这充满哲学色彩的标题。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或者,退一步,问现在的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究竟能否确定是为了什么出发。

  驹于工科出身的陈虻来说,便是这一爱一好文学的梦想催使他接触新闻并且走上了电视节目制作的道路。终其20年华,他从一个行外人的学习,蜕变为一个能够指导新人传播自己经验的老师。全书共20篇博文,都是他语录的.分类整理。每阅一章,对我都有新的启发,究其细节,最深刻的我想有三点:

  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尝试着拥抱它。还记得有句话“没有梦想,何必远方”,不错的,书中指出,陈虻原来的单位,她是重点培养对象,而他为了调入中央电视台,自己努力做出成绩,取得向领导请求的话语权,最终到了央视最初三年都是“打杂”。他认了,并且没有抱怨这天上地下的工作转变,反而在打杂中学到了关于取景拍摄等更多的专业技巧。而我,我的新闻理想是否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我想这值得我思考。

  陈虻的电视节目制作知识为我的新闻学习做了补充。比如,陈虻说:“三段式创作方法,在开拍前决定关注的方面,在剪辑中发现主题,在观众收看时产生结论”,这对于我们制作电视新闻是极有提示作用的。再比如,新闻内核,陈虻认为它是对新闻事件做自内而外的发散,从单极道多极的扩张。这种报道模一式是围绕事件中一个最具牵动力的兴趣点,由兴趣的参与者从新闻事件一爱一你的内部(而不是由记者从外部)完成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这种模一式的被采访对象来自事件内部的第一讲述人。除此之外,电视的表现手法、电视纪实、栏目化运作等等都是对我很有用的指导。

  我们所做的事情重要,但是做这些事情的我们更重要。陈虻很注重培养新人,包括后来他经常到大学和地方台进行讲座的。而他自己更是十分严格,这里从他审片就能看出来。陈虻审片,总是看完了以后进行总结,但不提出自己的看法,给编导空间自己去完善。在他所工作的圈子里,于大家,真的是亦师亦友。无论是白岩松、柴静,还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孙玉胜,对他的追思中真切可见。在这里,他告诉我们一团一队的力量是重要的,一团一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我们学习中所结成的小组,我无法去说谁做的多谁做的少,谁做的差谁做的好,只有我们都齐心协力去完成这份作业时,我们才感受到这份力量,而结果,预料之中罢了。陈虻说过“我不是在改片子,我是在改人”,由此,从新闻评论部走出去一大批优秀的记者、主持人以及编导等等。

  或许我们很多选择都未必有确定的目标,但是我们总是需要面对选择,并记住不管走多远,勿忘初心。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力量,迫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