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精选7篇)

张东东老师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1

  魏书生,一个教育界的神话,一个令千万教育工作者无比崇拜的人物。他创造了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到底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魔力,把我们看来枯燥的教学工作经营的诗意盎然呢?怀中无比敬仰的心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他的《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仿佛是在燥热的夏天吹来一股清风,给我饥渴的心灵带来一丝滋润,给我烦躁的心境带来一份凉爽和惬意。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不觉随手在键盘上敲下一些杂乱的感言。

  一、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已不知看过多少教育名家名师关于“师爱”的论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是,真正对“师爱”有了深刻的认识还是这一次从魏书生老师身上体会到的。因为前人的论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理论上的。而魏书生对教育的挚爱、对学生的关心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可感的。你想,一个正值青春创业大好年华的人,竟然一再辞掉优越的工作,抛弃仕途的诱惑,一心一意要去当“孩子王”。如果没有对教育、对学生深厚的爱,怎会有这种别人看来似乎是傻子的举动。更重要的是,魏书生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看他的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和做法,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魏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魏老师认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的关系”。我们大多数老师也知道这个道理,可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就会摆起“师道尊严”的架子,我想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一个是“育人”,而我们却只是在“教书”吧!正因为魏老师事事从“育人”的角度出发,他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其实,“教书”和“育人”并不矛盾。仔细看一下我们的周围,那些教语文成绩好的教师,实际上都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都很善于“育人”。所以,为了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让我们从“育人”开始吧!即使仅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也必须育人。“育人”更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事!

  二、习惯,决定未来

  好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所以让学生在学龄时期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就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才。在这一点上,我深为魏老师对学生的习惯培养的严格要求而震撼。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靠在道德认识的支配下,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我们都羡慕魏书生这个语文教师、这个班主任当得真轻松。那是因为魏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了一番大工夫。魏老师的做法是,先带领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让每位学生明确每天、每节课的任务,然后严格落实。起初是每天、每一周、每一个月都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同学们的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一旦发现不完成者,就让他们及时补上。即使等到每一学期结束时,还要检查一学期的作业保留情况,缺多少,补多少,绝不姑息迁就。真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要求,学生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习惯成自然”的时候,也就到了轻轻松松教书的时候。因为学生无需老师去布置任务、区督促学习、去检查作业,这样当老师能不轻松嘛。我们老师们也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去尝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果却总不能令人满意,我想从魏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借鉴两点:其一,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知道干什么。二是制定了计划就要严格落实。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一本书上所说,“什么每个班级都有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发现不做作业老师对他们也没有办法”。这的确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三、用科研的眼光面对教学中的难题。

  教师是一个在平凡不过的职业。既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报酬,也没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且还要整日面对琐碎的教学工作,处理问题不断地班级事务。对此大部分老师都是抱着埋怨沮丧的态度来面对。其结果只能是用黄金般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对现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而魏书生老师却是用一种“科研的眼光”来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把遇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看做是一个个的科研小课题,这样既让自己心平气顺了,还在一个个的“研究”中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我把魏老师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了;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教育家的事迹深深地吸引着我;教育家的魅力深深地熏陶着我,我将竭尽自己所能,沿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播种属于自己的那一粒种子。相信将来终有一天,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2

  再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一书,自己不由得走进了魏书生的世界。书中大多都是魏书生老师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及总结,看起来分外的真实和实用。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学生,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快乐的情绪。

  魏书生老师说教师要有享受教育,快乐地教书的思想。但有时一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却发现充满了烦恼。有时会为了一道讲了许多遍的题目学生仍然会为错而苦恼;有时会为了学生犯的错而情绪不好,有时更会为了许多琐碎的事情而烦恼。

  魏书生却对享受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教书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是享受。只要经常强化享受这根神经,就能经常寻找享受的理由,体会享受的快乐。他总是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做某一件事情,直至取得成功,再去享受其中的快乐。他的许多法宝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做实事;积极乐观地面对教学工作,善于寻找欢乐。平时我却很难做到,这种思想看来我真该学一学了。

  不但魏书生老师自己能够快乐地教书,他的学生也能快乐地学习。他之所以被那么多的学生喜欢,被那么多的老师赞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让学生喜欢学习,快乐学习,甚至可以说是享受学习。他可以让犯错误的学生写说明书,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尽快纠正。这些说明书要求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同时他也让犯错误的学生唱歌、做好事,来弥补自己做过的坏事。当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方法,读罢让我收益匪浅。

  在我看来,魏老师的语言虽朴实无华,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理念、方法值得我细细地体味、学习和模仿。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3

  我看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我感到魏老师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得失,敢于实践,敢于将新思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教师应当:博学百家却不拘泥于书本中的教条,而是善于吸收书中有用的知识为他所用;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地教育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从魏书生老师的身上我发现一个好老师要会和学生相处。

  俗语谓:严师出高徒。严厉的老师永远板着一副面孔。与学生相处久了总是感觉在楼道里学生远远的看见老师就会低头跑进教室,然后正襟危坐等待老师的到来。在学生看来,老师总是高高在上的,于是学生对老师产生了畏惧心理。反过来看,如果一个老师和学生相处和和睦睦,和学生做朋友,如朋友一般勉励,那么他就是一个好教师。荀子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想这样的学生一定会出自一位好教师之教导下。很显然,魏书生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和学生那种亲密又严厉的关系是我所羡慕的。

  一位优秀的老师对于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知识储备的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

  魏老师对他的学生,就好像一位优秀的雕刻家面对那些形态各异尚未雕刻的璞玉一样,决不把他们千篇一律地打磨成一个形状,而是顺应其原有的纹理,缜密构思,精雕细琢,扬其长而避其短,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科学方法,来培养每一个学生;魏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细微的特点,循循善诱地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可塑的有用之材,这才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和施教魅力。所以我认为魏老师“朽木也会雕”!魏老师在课堂上善于将自己所学到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上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优秀的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甚至一度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也爱上了阅读,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几个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积极地举手。

  当我捧着《教学工作漫谈》静心阅读的时候,魏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脑海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做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把他们当做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做是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班里学生能力差异很大,天赋秉性各不相同,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调皮淘气,有的乖巧伶俐,有的能说会道,有的聪明能干。作为教师的我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很棒,他们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有着美好的心灵,有自己的思想、意志、情感。只有认识清楚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教育每一个学生。

  一个好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认识学生的慧眼,有了这双眼睛,就不会被表象所迷惑,就会发现孩子美好的内心。

  “思想是行动的帆,思想是生命的舵。思想是人师不竭的魅力。”

  让我们不断地向书本学习,用知识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进而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成为学生心中不可磨灭的“明师”。让我们向名师学习以其为榜样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做一个知行合一的老师,推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4

  还在大学的时候,魏书生的名字便如雷灌耳,暑假里终于有幸拜读了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书中大多都是魏书生老师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及总结,看起来分外的真实和实用。借着文字的桥梁,我走进了魏书生的世界,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一片赤诚,看到了魏老师教育路上坚定的步伐,更享受到了他的收获。

  掩卷沉思,我到底从名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他的经历和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辈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而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称得上极为新颖大胆,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末考试,一学期的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他到底又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

  细细想来,便是快乐两字,贯穿于他的教学、育人、修身和管理的始终。其实,我对快乐教学一直是有点看法的。一想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往往发现充满了烦恼。社会的压力、家长的期待、学生的未来,通通压向我们,教书的乐趣似乎也在渐行渐远。而学生呢,同样被升学的压力,被“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们又怎么能达到所谓的快乐学习呢?现实给了我们一副繁重的枷锁,这是无从改变的,可在魏老师的书里却传授给了我们虽然身带镣铐,依然快乐起舞的方法,着实获益良多。

  教学法为尊,重实效

  和魏老师一样,我也是一名语文老师,读罢全书,却还是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个“神人”,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放在语文教学,可是教出来的成绩却遥遥领先。他不像我们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因人而异地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画知识树,自学教材,作文放手给学生互批,作业学生自己留,考试学生出题评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解放了自己。的确,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生动起来,发动每个学生,什么该学,什么可以不学,怎样学,哪种办法最好,他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被信任、被尊重,学生有了自信,学起来主动,老师指挥起来自然也轻松。

  也许有人说以上的事例并不一定人人受用,但他书中写的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技巧可以说也令我们受益匪浅。几年来,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拿到一个文本,自己进去了,讲得声请并茂,口沫横飞,但学生不领情,课堂冷场,教师与学生没有发生情感上的共鸣。该如何调动学生,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令我颇感棘手。看了魏老师的著作后,我明白了只有吃透教材,精心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学生才可能在你的引导之下进入角色,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让学生在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魏老师的著作中,我更明白了上好一堂课有几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详尽占有资料,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而其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为谁也不知道将会在课堂上发生哪些事,学生将会提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加强学习,特别是文学知识的积累及妥当处理临时问题的方法手段,也就是教师要有临场发挥的能力与大智慧。二是要有比较周密的部署,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思维走,在教师的思维上有所发展,深化。

  仔细分析才琢磨出,他的神功里其实就包含着一个非常朴素的哲学思想,即从实际出发,做实事,求实效,这也是他语文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方法对了,自然教师和学生都能乐得其中。

  育人生为本,求和谐

  魏书生认为自己并不是“经师”,而是“人师”,他最重视的便是育人。学问我们还可以一步步有所充实提高,可是,一旦为人师表,育人便是首要职责,而不是说仅仅是班主任才要担任的工作。但从他的育人观里,我又看不出一点通过摆所谓的教师架子,用师道尊严来压倒学生,也没有“我是老师,你必须听我的”的蛮横无理。而是完全以学生为本,他抓德智、体、美、劳,想着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发展;他既抓尖子生又重视后进生的转化,想着的是“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均衡发展;他在抓学生各科知识的教育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行远大的理想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想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魏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又怎会不乐于受教呢。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惩罚”。“犯错误,写说明书”、“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犯错误,唱歌”、“犯错误,做好事”,连着举了四个对于犯错学生的纠正方法,特别是那些说明书还要求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就让学生扫清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不会产生由惩罚而带来的负面心理。是啊,我们要帮孩子纠正错误,惩罚孩子都要建立在爱孩子的基础上,更何况使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既罚了学生又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这些新式的“招”,都是建立在保护孩子的自尊,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平时常说,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可是真正面对孩子犯错时,就算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气急败坏,更不会冷静地想出这些办法。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都需要好好地反思。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真诚的爱,这样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孩子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他们才会不怕犯错误,并乐于改正,让他们懂得做人的真正道理。

  修身德为先,变自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才能教育出同样浩然正气的学生。魏老师笔下的修身观便是乐观对生活,改变自我。正因为如此,他总是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干一行爱一行,终究有所成就。魏书生认为:教师的职业是要让教师自己和学生同时享受快乐。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人的苦乐观。心情好了,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就会觉得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是一件无比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我们无法在空间上、时间上选择,但我们能选择一个乐观进取的自我。我们活在这一时代,就要看到这一时代的明亮处,而不是阴暗处。这样你一辈子都活在好时光中。

  魏书生日记里写道:“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人生态度。他总是想着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面对一个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从改变自己做起,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他永远都是那么乐观。魏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总是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正因为他能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所以他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同时在工作中,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了解了魏老师的工作,我才忽然觉得,魏老师面对如此多的困难,都能一直笑对,我们工作中的那些困难烦恼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反观自己,与魏书生老师相比,我们的办公条件、环境都要比他优越,时间要比他充足,工作要比他少许多,但工作成绩远不如他,也不如他轻松。我想这主要是自己的工作态度不如他。正像魏老师书中写的那样:“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生活中不是缺少欢乐,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欢乐的能力,既然环境无可改变,那就改变自己的德行修为,去适应环境。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在自寻烦恼,杞人忧天,被自己精神枷锁所束缚。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开朗乐观、积极进取,勇敢面对。

  读着魏老师的文字,我被激励着,从书中我知道,无论是教学、育人还是修身,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镣铐虽无从改变,但心态可以积极起来。哪怕身带镣铐,依然快乐起舞,让生命在对教育事业的追寻中,更加精彩!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5

  这段时间我在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他给了我许多鼓励和自信。

  在他的眼中教书必须育人,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努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向上的主体。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做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吧他们当做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做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有血有肉是教育的前提,他用幽默的语言代替了严厉,用耐心的提醒让学生转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学校、班集体绝不是制造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升学零件的机器。学校、班集体是将学生载向远大前程的渡船,是培养学生生命的幼苗在合适的阳光、土壤、肥料、水分中长大的园地,是学生走向社会各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场所。

  这本《教学工作漫谈》,里面的智慧我又能看到多少呢?值得慢慢品尝!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6

  《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从教书篇、育人篇、终身篇、管理篇等四个方面展开漫谈,涵盖了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是广大教师的必读教科书。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的教改严整而科学,他的教学理念极具前瞻性。十几年前他的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上是百度的介绍,这本书也是好评如潮,非常感谢学校和教研组把这么宝藏的书籍分享出来,不过由于时间原因,我还只看了教书篇前面的一点,以后会接着拜读的。

  在教书篇开篇,魏老师分享了他教学生涯的一段经历: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他的班级,魏老师没有选择抱怨,而是找到两位学生,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优点,当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优点时,魏老师果断否定,并说出他找到的两处优点。后进生可能对批评已经免疫了,但你跟他说优点就可能能够直接破防,从而激发其积极、向上、乐观的脑神经,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而魏老师的做法也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教育名言: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当然,这主要体现的是魏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具备的.。而关于课堂教学方面我撷(xié)取了以下几点:

  一、导语设计好,学生兴致高

  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魏老师是教语文的,他所举的例子也是用于语文学科的,但这种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值得所有学科老师学习的,特别是我们数学学科。

  数学知识大多抽象,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只是单纯乏味地讲解,学生则木然置之,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和学都很被动。如果把一节数学课中的知识点比作珍珠,导语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精线。一个好的导语、一个好的导入情境,可以撩拨起学生沉寂的心弦,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对本节课知识的渴望,从而能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地探求新知,让学生充分体会思维之趣、成功之乐。

  《谈数学课堂导语设计》一文中还强调数学课的导语设计要能体现出趣味性、故事性和生活性,并分别举了一个例子。体现趣味性的例子和我之前公开课上的内容差不多,是在讲方程时采用的,它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个数学游戏。你们每人心里想一个数,记住它,然后把这个数加上2再乘以2得到的积减去5,最后再减去原来想好的数。好了,现在只要你们把最终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立刻猜出那个数。”当然,只要学生中间的计算没算错,就能根据最终结果得出之前所想的数,而当老师多次准确无误地“猜”中后,学生肯定觉得不可思议。这时我们就告诉他们,学了解方程之后他们也能拥有这样的“超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渴望本节课的学习。

  我在读这篇导语的时候也是感觉设计的不错,然后我想起了702班学生在面对程序框图这类题目时所暴露的问题:一是不明题意,二是直接顺着框中的步骤列式子,不打括号。我就想着如果把导语中的运算步骤换成程序框图的形式或许能够一石二鸟。

  经过这次的学习,如果再讲一堂方程课,我有信心能够讲的更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更高涨!文中还有两篇导语,分别适用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圆的教学,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总之,导语的设计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我们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有趣的教学导语,让学生一开始就随着老师的思维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避免学生因数学课的枯燥乏味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老师“会”说话,学生才会学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话,会说的把人说得笑起来,不会说的把人说的跳起来。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艺术。

  1、调整音量和音调

  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但长时间一直保持大音量教学的话,不仅老师讲的累,学生也听的累。有时在大音量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音量大小适当变化,才能用较小的力气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音调则是声音的频率。有的教师讲课调值较高,但音量不大,很好听,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调值低,但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容易使人紧张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低,同样会使人觉得有气无力。有时教学语言要带有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有时教学语言要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好的音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语速研究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不管课程理念多么新颖,不管教学设计多么科学,课堂质量都要取决于教师讲课的语音水平,而语音形式基本体现于语速。为了让教师讲课少受累,让学生听课少遭罪,让教学质量少受损,研究教师教学语速十分必要。

  教师教学语速一般分成三种类型:慢语速(1~2字/秒)、中常语速(3~4字/秒)和快语速(5~6字/秒)。慢语速一般用于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导引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显到深入、由单向到多向的问题思考与解决;中常语速一般用于陈述性语言,叙述导语、归纳总结、强化结论,使用中常语速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取稳定、平衡、轻松之意,“常”取恒常、不乱、不变之意。快语速一般用于激励性语言,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注意力、求知欲的激发、维持和推动。

  而说话速度的变化也能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语速极快或极慢都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往往要大家重视的是快说之后慢说的那部分内容。其实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地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地发言。如果每句话都用平均速度,不仅听的人容易疲倦,讲的人其实也容易感觉累。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的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从研究说话的声音做起,用吸引人的音量、音调、语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感染、教育学生。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7

  再次拿起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我在思索,我们的工作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如人意,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用心工作“是我最想说的!

  魏老师说,要让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遭到了哪些挫折,当时痛苦的程度怎样,有怎样的感受。选取一些精彩的东西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试着用心!

  曾经听过一些教师比较好的课,当时印象特别深刻,可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者写点东西相拥的时候,由于记录的粗略,大部分都已经忘记了,只好再找执教老师,想把那些细节找回来,然而,教师却早忘了,当时教师的临场的”火花“,学生的精彩闪光点,竟没有一点痕迹留在执教者的心里,有的连当时打印的教案也没留。我当时很遗憾,遗憾的不仅是找不到这些有用的教学细节。但也正好解开了心中长时间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教师公开课能上演精彩,随堂听课却会砸锅,确实在教学上没有用”心“,只是当任务完成而已。我们成天泡在教学里的教师,遇到的精彩的东西,肯定是不会少的,遗憾的是我们没去捕捉。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这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心工作,用心去捕捉自己在最平凡的工作中那精彩的每一个瞬间,他们好比是一颗颗珍珠,善于捕捉、善于积累,长时间的积淀,会让我们在教学岗位上不断成长、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