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风裁尘》读后感二则

刘莉莉老师

《愿风裁尘》读后感二则

  (一)

  我不得不说,我在书店第一眼看到《愿风裁尘》封面上的短句时就被戳中了心脏,好像那些上课躲着老师偷偷看小说的日子又回来了一样,还是那样的时光,黑板上还是那样的倒计时,但是那样的小心思处心积虑的计算着与心上人的座位距离几排几行。

  我始终记得第一次看幻城的时候,我把喜欢的对白和短句用朝圣般的心情一笔一划的抄誊在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语文书的封皮上,当时懵懵懂懂却也沉沦在幻城磅礴大气的构架和小四一字一句中无法自拔。那是一次启蒙。

  小四的小说看得多散文倒是看得少,在45°角与非主流划上等号的那几年,小四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在姐姐家的书柜中大致翻看过,也许是姐姐那个年代比较老的版本,封面看上去很旧被翻了很多次磨了页脚,不怎么讨喜,至今也就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没有打算重拾回来。直到最近小时代的电影出来,他被各种非议诽谤,物质、世俗、商人、名利… 听得多了,我也淡定的一笑置之,谁说的嫉妒批评又不是一种表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抵也是这个道理。

  曾经的那些心动的、刺痛的、明艳的、深刻的情感以及匆匆忙忙的少女时代都一直是被小四一路领着跑过来的,回想起来都感动得无以复加。直到在前些天和朋友在书店里看书时被高一的小学妹喊着“姐姐”。年少当及时,嗟跎日就老,我貌似也只能用这样的心态想当年。那些我可以肆无忌惮的喊别人姐姐的日子好像近在眼前一样。

  愿衣襟带花

  愿岁月风平

  祝你好。

  (二)

  这几天看的第一本书便是《愿风裁尘》,看后感触良多。

  首先,品一品书名,‘愿风裁尘’,这个名字起得多么好哇,反正我很喜欢,它优雅细腻又灵巧生动,而且一看见这个书名,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青涩与忧伤。忧伤,这是小四的书的代名词。又或许不是,悲伤可能更贴切一些。小四的文风就是这样的,即使开始看时你会笑到肚子疼,然而最后你还是会哭的。郭敬明自己也曾说过,我写的书,欢乐的角色到最后也会变得悲伤,悲伤的角色到最后不是疯了就是死了。大作家就是大作家,他的一句话抵我啰哩啰嗦半天。他的这句话很贴切,真的很贴切,《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那么乐观活泼的林岚最后忧伤而落寞,《悲伤逆流成河》中自卑沉默的简白最后跳楼自杀。

  好像扯远了,我们再扯回来。《愿风裁尘》是散文,他不同于《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悲伤逆流成河》有那么浓烈的绝望与悲伤。《愿风裁尘》中的忧伤是淡淡的。小四的散文就是这个性质的,它不会让人有很大的情绪起伏,它只是淡淡地笼罩而来,随着你一点一点的慢慢看下去,像一只手缓缓地攥紧你的心脏,让人想哭。小四的散文像阴天,或许应该再配一点小雨。不知我这种感觉是不是由于我在梅雨季节看完了小四的《爱与痛的边缘》。《爱与痛的边缘》与《愿风裁尘》是一个类型的书。唯一不同的就是前者中的‘我’是一个为高考而烦恼的高中生,而后者中的‘我’是一个历经繁华的'青年。或许你认为‘历经繁华’与‘青年’不搭,但是这没办法,小四的书看多了,我也喜欢乱搭配了。这不需要理由,就像郭敬明在《明媚冬日》中写到:这两个词不搭,但是我就是喜欢‘明媚冬日’这个词。

  很喜欢小四的文笔,很简单的一节事情,经他一写,好像突然生动起来。在《愿风裁尘》中有这么一段‘那些粉嫩的芽实在是太好看了,透明的粉红,粉黄,粉绿,透着一股子柔弱,仿佛一碰就碎掉的感觉’,我本身是讨厌写景的文字的,但他这样一写,我却有很感兴趣。小四最美的文笔,还是在写人写景上。在《爱与痛的边缘》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看见他眼里明明灭灭的忧伤,看到这句话,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挺拔而忧伤的少年,他静静的看着远方,默默地平复着心中翻滚着的迷茫与难过。看《爱与痛的边缘》时我还在上初中,由于很喜欢这句话,我将它运用与作文中,很不幸,‘明明灭灭’这个词被着重划出,老师让我换用‘清清楚楚’,我很无奈,我想只有我这种看懂了小四的书的人,才会有对他的文字如此的理解与热爱。

  高中语文老师跟我说少看郭敬明的书,说他的书太悲观。他的书的确透着一股悲伤劲儿,初二时看的《爱与痛的边缘》让我对高中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恐惧,然而当我度过了惴惴不安的初三进入高中后,才发现高中也不是如十八层地狱那么恐怖。很不幸,《愿风裁尘》讲的就是一个步入社会后的成年人的无奈与痛苦。然而我看了一些后,竟然发现我并没有产生那么多的对未来的恐惧。很奇怪,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是小四的文笔变差了还是我的心性不再了?后者吧,我想。我已经过了那么容易忧伤那么容易敏感的时期,我已经长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