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感
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总是充满了悲欢离合,曾经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偏偏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但随着时间流逝和命运的起伏,他总算认识到真正爱的人,真正想陪伴在身边的人是那个一直在身后默默付出的人。不怪陆焉识,人总是不能清楚的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遇到冯婉瑜这样的女人是他的幸运,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会像冯婉瑜这样等一个人。试想,如果没有冯婉瑜的爱,在历次运动中也许老陆早就扛不住了,人崩溃总是由内而外的,唯有在外有牵挂的人才会不管多难也要活下去。珍惜身边人,珍惜枕边人,日子很短也很长,无论在外面是多么的风光,只有回到家面对冷锅冷灶的时候才知道家庭幸福的可贵。
作者直叙穿插倒叙的风格,别出心裁,但对于我这种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人来讲,有时候真的有点阅读困难。只能每次坚持读完一章再停下来,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书,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作者没有怀着恶习去写谁,即便是冯子烨,读后我也没法对他恨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历史背景下,任何人物的命运都是不由自己主掌的,冯子烨有自己的伤心事,即便是他不原谅老头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辈的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陆焉识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机记忆力,才华横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留学美国华盛顿五年,肆意畅谈时政,之后偶写随笔评论,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但是由于自己特立独行,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陆焉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陆犯,或者简称“老陆”或者“老几”。老几在关押20多年后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最爱自己的原来是一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子冯婉瑜。而这故事的结尾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截取的电影故事原型。电影《归来》表现的是恒久不渝的爱,而《陆犯焉识》以第三者冷静旁观角度追思陆焉识一生的变化,探求外界对陆焉识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寻求一个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状态。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教授多年后沦为阶下囚,经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痛苦而失忆。即使自己仍让失忆的妻子觉得自己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可以交往,但是温柔的妻子即使在失忆后始终记得自己还要等待自己的焉识,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没有接受老几。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一种被上天设置的命运。命运的车轮在碾压陆焉识,或许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及影响人生轨迹的各种因素以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说是修正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这本小说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严歌苓在冷静地思考,犀利地表现残酷,认真闪回书写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温情地诉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挚情感,呐喊心灵的归宿。
《陆犯焉识》让我想到佛教讲究的一种因果循环。陆焉识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妻子的美,蔑视她,瞧不起她。但在陆焉识坐牢时,冯婉瑜不断给他带各种好吃的。比如说冯婉瑜偷偷地瞒着渴望吃好吃的孩子们,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给陆焉识拨蟹黄。可是在陆焉识年轻的时候,他可是在心里最厌恶婉喻的。这就是她喜欢他时,他喜欢另一个她;他喜欢她时,她已经不记得他了。或许就是因为她太喜欢他了,所以在她思念过度的时候,她在心里内化了一个永恒的他。
《陆犯焉识》写出了人世的浮沉,爱的恒久忍耐,还有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不可预知。陆犯焉识,犯陆识焉。老陆在大漠坐牢,坐牢前知道什么,坐牢后又知道什么呢?整本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或许陆焉识在人生的结尾就是因为不能预知未来,所以选择留在了曾经关押自己20多年的西北劳教大漠,选择了简单,选择了接受爱,选择了灵魂的归属。
陆犯焉识》与《归来》在我这儿有一段小小的纠结:先出现的是《陆犯焉识》,因为当时在读《巨流河》,我就将这本先放着;然后看到电影《归来》,发现前者竟是原著,虽则电影有陈道明和巩俐的演绎很动人,但是却消磨了我读《陆犯焉识》的欲望--实在的,电影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勾起我与他或她相处一段时间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个下午,我坐在飘窗上喝着茶,看着窗外齐楼的树顶变换斑斓的色彩,我从床头翻出这本书,开始慢慢地看,严歌苓的语言是我喜欢的,干净、温厚又带着苍凉。历史风云可以在她的笔下凝聚成生活琐碎的场面,磅礴自然可以转变成纤细的盆景,内心的波涛可以化为某个电光般的眼神--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她应该是消瘦、沉思,还该有一头细碎的白发。偶然看到她在《锵锵三人行》里做嘉宾,却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一头乌黑的卷发,白皙的皮肤,柔美的声音--我没想到她原来是那么美丽、温婉。
故事徐徐展开,被唤作“老几”的政治犯陆焉识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装结巴,沉默,警惕……一切为了“活着”。死亡成了家常便饭,活着成为最艰难的事,但还有比活着更艰难却又不可放弃的事--那就是内心对爱的体验。
那么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陆焉识开始回望冯婉喻这个他一直忽视和拒绝的女人。她的惊艳的眼波,她的隐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绝着这个“硬塞给他的”女人,而现在这个女人的一切给了他死寂的生活里最好的精神营养,成为了让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
为了去看一眼冯婉喻,告诉她他想对她说的话,“老几”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来诡计多端,实则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计策。等到他费劲千辛万苦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看她买菜挤车跟丹珏、学锋她们一起吃饭,他觉得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了,于是选择了自首。
又是更漫长的等待,等待中冯婉喻的爱足够陆焉识慢慢品味了,他像一头牛,不自觉地吞咽下金黄的温暖的稻草,然后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刍,将每一根稻草里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过每一个褶皱每一粒虫斑。
际遇总是给人意想不到的获得。陆焉识在这样的对爱的反刍中慢慢惊觉到了冯婉喻的美丽——容颜、书法、性情和她的带着崇拜的爱。
际遇也总是给人缺憾。陆焉识平反归来,可是冯婉喻却失忆了--这不是命运的玩笑吗?可是,这应该是命运最善意的玩笑吧?失忆的老年的冯婉喻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就是等待她的陆焉识。纯粹的等待,纯粹的爱和一个纯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但是对待书中结尾的遗憾,我却深深喜欢,真的,没有比这样的缺憾更美丽的结局了。
合上书,再回想一下《归来》,发现两者完全是两码事,不过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点错过了这本好书呢。
在这本《陆犯焉识》中,我看到了陆焉识的浪子回头,但没有看到冯婉喻的变化。
冯婉喻,自始至终,对陆焉识有着几乎信仰一般的爱。在他心中,自己与孩子都远比不上丈夫——他带着孩子省吃俭用,却用半个月的工资给丈夫买螃蟹;他不容许旁人说陆焉识的坏话,即使他当时有些神志不清,即使说那话的人是他的儿子。我看他对待陆焉识,就像是在敬神。陆焉识尽可以对他粗暴,对他冷漠,他已经在心里为陆焉识找好了借口——他的陆焉识是完美无瑕的。
在这本书的后半段,冯婉喻极其粗暴地对待想要包办父母的大女儿。我阴谋论一下,他是不是几十年前就想这么对包办他婚姻的姑妈了,然而直到现在,没有了礼仪的束缚,他才这么肆意地做了。冯婉喻真的爱陆焉识这个人吗?如果是,他为何对包办婚姻有这么强烈的怨恨,为什么对陆焉识本来不爱他没有丝毫的反应?我想六年的时光和陆焉识回国后的态度足以让他认识到这一点。
因而,我倾向于认为,冯婉喻爱的是一个他理想中的陆焉识,一个爱他的好丈夫,也许是现实中的陆焉识留美时产生的。现实中陆焉识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冯婉喻理解为是爱他的表现,因为“陆焉识”是不会不爱他的。如果连对方反馈的爱都没有——尽管我觉得这可能是他想象的——他还有什么理由这样无怨无悔地对陆焉识好呢?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主角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之后,连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明白。
但陆焉识明白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了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务必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陆焉识,几经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齐等待着冯婉喻心中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其实买书回来时,两本书都先让同事看了。看《十三钗》的大叔不断地感慨电影不如原著好;而看《陆》的大姐没有评论过太多,只是因为我与某领导在公开场合强硬对白时,说“你也学学人家陆焉识,为了保护自己装结巴都能装二十年,你倒好,压了两天火了,最后还是爆了。”她顺便叹息了一下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的可惋结局。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而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老几装结巴,贿赂邓指,不救梁葫芦,都是为了生存。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爱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爱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爱的悲剧。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爱,无法感受无法回报?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内心是有一些感动的。
这篇小说最让我感动之处之一在于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陆焉识早年生活如此优裕,才学卓越,风度翩翩,却没有摆脱那个年代的厄运。但是在遭受了那么多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境遇,各种非人的待遇和磨难后,历经万难,为了达到自己心里的一些念想,能在西部那些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坚韧的活下来,活的甚至不如一条狗,不要说有任何尊严,就连生命都随时都有可能不保,他却能奇迹般的生存下来。感动之二为他晚年的爱情执着。他一直敷衍了那么多年的婉瑜,在他做犯人的这些年她在他的生命里渐渐的明亮起来,直至最后在他心里变成了一颗珍珠,他恨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爱的就是身边不甚其烦的妻子,只是因为她不是他自己选的,所以在那些家庭生活中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借口敷衍她。他一生最向往的就是自由。却在最后明白了虽不是自己的选择,但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婉瑜那样爱他。感动三,婉瑜的爱,没有谁比她更爱陆焉识了。一辈子的爱,在为他生儿育女中,在每月准时的探监中,在那些她为他准备的探监食品中,在为救他性命而献身的时刻……她是如此的伟大,优雅而隐忍的女性,却在她最爱的丈夫回来时已经变得失忆,是不敢相认吗?或是已经爱到骨髓里,爱到和自己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不能接受任何别的人是她的焉识吗?
关于其他方面,人性的描写,亲情,友情,在文字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众生相,深刻悲凉。
今天把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看了一遍,没有小说那么丰富,但是演员把一些很深刻的内涵表达出来了,很是感动,有些场景结合小说,会显得更为深沉,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总是显得那么单薄,无法抗拒,唯有坚定的怀着某种信念,才能让自己苦难的生存下去,是磨难,是痛苦,生命显得如此苍凉,但无论怎样,总还是有那么一丝温暖,只是片刻也好。
正文(必曾经看过很多反思文革的小说,残酷如血的《血色黄昏》,嬉笑怒骂的《哎,我的沧桑五十年》,在这方面有贾先生的《古炉》,刘心武的《钟鼓楼》等。但是《陆犯焉》依然写出了自己的味道。
张艺谋根这部小说改编的《归来》肯定对于文革要趋之若鹜。虽然很想看到一部狠狠揭露文革的电影,有时只有直面历史才是大无畏。现在出版业慢慢在文革方面放开了手脚,影视业却依旧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相信不是特别研究这段历史的年轻人,对于文革可能只是觉得它不对,害死了一些人。但是这是不对的
初三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文革这段历史,那些文章里,那些血与泪里才是血淋淋的历史。喷气式,阴阳头,跪砖头,戴高帽,文攻武斗大批斗。千夫所指的骂你,根据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小人得志,老师,教授,政府官员。越是有头脸的人物越是跌落在尘土里,永世难以翻身。一个人掌握一个村子的命运,一句话毁灭一个家庭。小说里陆焉6为了看一场有她女儿镜头的电影,花了怎样的代价。用手表,用积攒多年的钱财,用生命只看到了五分钟的画面,听到了一句话。但是他无怨无悔。
陆焉识在无期的劳动改造中慢慢发现了妻子的好,想念那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在看了女儿的电影以后,他再也压抑不住对亲人的思念。开始了第一次的逃亡,拼尽全力看了家人一眼,然后自首再次接受改造。因为一个政治逃犯只能给一个家庭带来灭亡。儿子的婚姻,妻子的工作,女儿的不理解。陆焉识都默默承受。在脑海里整理自己的散文,自己写给妻子的家书是他唯一的乐趣。
当四人帮倒台,陆焉识能够回到家里。又是一段磨难的开始。文革以后家人该怎样相处,文革完成的伤疤该怎么办。家破人亡以后谁来补偿。我觉得政府在这方面一直做的不好。偏偏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足。知足者常乐。能活着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了。
我愿有一天这个国家可以直视这段历史,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或许更多,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唯有了解才能心生敬畏。
这本看得有点久,也看得有点断断续续,所以对故事也就看了个大概,决定周末把电影看了。
不过真的很感动,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好几处看得我想落泪。
全书仿佛在写两个人。前半生的浪荡恣意,骨子里的倔强使得这个陆焉识不愿意接受妻子,或者说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爱上了她。后半生的牢狱生涯里,他不再是风度翩翩的公子哥,成为沉默的结巴老几。他文雅的名字和满腹的渊识被简单的编号埋没,他成为大荒漠中一根枯黄但隐隐生长的草。
而婉瑜,用尽自己的一生去爱陆焉识的婉瑜,到死也为他辩解的婉瑜,就这样离开了。不公平,她为这个男人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可却没有真正享受到这份迟到了半个世纪的感情。
不过我始终还是看得太散,很多细节处没有深究,姑且先放一点印象深刻的文字吧。
「她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人,水一样的透明无形,谁都可以浸染,可以用不同形状的花瓶,水晶杯,玉钵,烂泥坛给她塑形」
「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人最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那种机器,中国人呢,最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哦。路很远的。”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在不忍释卷的同时,脑海中一直过着画面。两天时间看完了严歌苓写的三十六万五千字的小说《《陆犯焉识》》。当看到一半时我己为书评取好了题目“人性的韧度”。
人性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人性的韧度如同坐标系,在正反两个方向上到底能延伸到什么刻度,这也是永恒的话题。小说选取了四个极端的环境来展示人性的韧度。我们知道只有用极端这个平台才能将事物的特质完全暴露。而我们的历史是完全符合极端这个词的所有含义的。
从抗日战争前小布尔桥亚氛围中营造的风流倜傥的浊世翩翩佳公子到抗日战争中坚持品格、德义而坐牢的卫道士式的绅士是第一次蜕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半理想半现实主义者到解放后入狱二十年劳改中的蟑螂式生存者是第二次蜕变,从政府特赦出狱后的不适应者到最后归属时的领悟者是第三次蜕变。三次蜕变四个场景,我们看到了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中,人性象过山车一样从正无穷向负无穷飞速滑落的过程。好在,最后回归了原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感悟。因为这部小说交织了爱恨情仇的所有元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直觉,深刻刻画了历史大变革中各种人物的面貌,画出了一幅生动而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图。通过个体人物的命运在极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度,镜像印射了这个种族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者技法是高超的,意识流的写法在时空交错中呈现出一种黑白分明的强烈对比,让人的情感冷热交替,在冰火两重天里感悟极致。我想这可能得益于旅美作家的身份和好莱坞专业编剧的职业训练。
如果说有缺点,我觉得是主角陆焉识出狱回上海后的生活叙述得有些罗嗦,可以精简一些。
这本小说好看,耐看,值得看,看后忘不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读者对作者最好的褒奖了吧。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名著昆虫记读后感范文三篇
日有所诵读后感
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600字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名著昆虫记读后感范文三篇
日有所诵读后感
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600字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小王子读后感8篇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318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338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328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161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东软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黑龙江高考排名1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60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豫章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758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6716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枣庄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331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4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河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开学第一天读后感50字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八篇
心灵谜码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关于伪君子的读后感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优讯文
名人传读后感700字范文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
草原上的小木屋优秀读后感400字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600字
书徐汝佩卷优秀读后感
双面猎犬读后感400字
回忆读后感
穷人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