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王明刚老师

  《张居正》的读后感1

  读《张居正》犹如爬山,抵达山脚之前漫长的缓坡,再途经危石旁仅容一人而过的羊肠山路和退一步就会坠入深渊的绝壁,,一路险阻疲惫,换得驻足顶峰远眺崇山峻岭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片刻怡然,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不由己地仓惶下山,黯然神伤地潦草离山。仕途权贵好比自然节令,艳阳当头之日断然想不到冰冻三尺之寒;仕途权贵也好比登山,在巅峰之刻的怡然是断然无法预见山下凄凉际遇之痛。

  卷一《木兰歌》描述了绵里藏针的张居正,如何在隆庆皇帝大行和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这个改元的关键时期、依托李太后和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冯保,一举挫败当时的首辅高拱,荣登万历第一任首辅的宝座。身世凄凉的玉娘是一位才貌双全、能吟会唱的才女,曾是邵大侠送给高拱的礼物。她和张居正相逢在前首辅高拱致仕的京南驿里。玉娘一曲《木兰歌》道出了“皇城中尔虞我诈,衙门内铁马金戈”的残酷,也叹出了政局“荣辱兴衰转瞬间”的无常。如果把政治权力比作登山的话,登山前的缓坡是漫长枯燥的、是需要忍辱负重的。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处理政务的胸有成竹和得心应手,其实完全取决于他“登山”前的隐忍与后退中积蓄的力量。

  卷二《水龙吟》如水龙吟的词牌,气势雄浑,抒发激奋的情怀。张居正接手朝廷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皆处于千疮百孔的状态,百事待兴。治乱需用重典,而重典必触及巨室的利益。年仅十岁的朱翊钧还无法独政,于是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组成的朝廷“铁三角”形成了实际的“君”。这种局面,成全了张居正这个“臣”,可以君臣合道,上下一心,把满腹治国兴邦的良策和襟抱,自上而下推进到万历新政之中。

  张居正上任之初,面临着户部连官员俸禄都发放不出来的窘迫局面,而官场三蠹——贪、散、懒——举目可见。张居正沉着应对胡椒苏木折俸引起的轩然大波以及推行京察广泛任用循吏而不是清流的举措,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不谋而合——管好人、抓住财。这些循吏中除了武将戚继光、殷正茂,也有王国光、金学曾这样的文人。对京官的“选、育、用、查、升、降”为万历新政的上行下效培育出了“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沃土。张居正为“登山”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卷三《金缕曲》是张居正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时段,他所倡行的一系列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其中包括了裁汰冗官、整饬吏治推行“考成法”、整顿驿递和子粒田征税。难上加难的是这一系列变革不是触动“君心”就是撼动“官心”和“特权”,这些都是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利刃之举。其中最令人始料不及的就是张居正自揭“家丑”事件。

  张居正把赵谦在官任江陵县令期间,赠送一千亩官田给父亲以换得举荐机会的实情,亲自禀告给李太后和小皇上。张居正这种把国放在家之上的气魄,和振衰起隳的种种举措,使得万历的新气象不仅仅只是流落笔头的文字,而是取得了很好的实效。然而,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毕竟还是儒家思想统治的“忠孝仁义信”时期,张居正父亲去世,原本应该遵从洪武帝立下的回乡丁忧守制三年。为了万历新政不半途而废,小皇上坚持夺情,张居正在《金缕曲》中表现出心中不被清流理解的无奈:“我为人子遭诋毁,忘江南,烟水茫茫,陡然泣血。”也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无畏“只是明君难割舍,扶社稷,要创千秋业。功与过,且抛却!”

  卷四《火凤凰》中张居正权力登顶的标志,就是他如同帝王般的南归江陵厚葬父亲以及“一条鞭”法赋税改革的实施。这次南归,张居正不但见了即是政敌又是挚友的前首辅高拱,而且也再遇阳明新学的传人何心隐。何心隐曾在隆庆皇帝大行之时给了张居正“消朋党、用循吏、清巨室”的治国方略。在吏治和财政稳定之后,张居正不得不把他的雷霆手段延伸到学术。而何心隐由于干涉朝政之事最终落得不得不死的结局。

  高拱虽身在乡野,但对朝廷大事了如指掌,他对“辽东大捷”的疑窦,导致了张居正对“辽东大捷”真相的调查,以及对皇上已颁旨赏赐给各路官员爵禄的悉数追缴。如果说何心隐之死,伤了一派中立清流的心,那么对于“辽东大捷”的追缴则彻底让张居正改革计划的追随者寒心。而张居正的功高盖主和严父般对幼年万历帝的高压管束,都在他死后遭到了万历帝的残酷清算。玉娘在张居正坟前殉情前的一曲《火凤凰》道出了张居正已知其难,却能不变其行;已知其身后凄凉,却能不变其治国雄心。“不用说生前显赫死后孤凄,不必叹人妖不分世态炎凉,先生即是火凤凰,又何必,在这尘嚣浊世争短长”。至此,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彻底失败,他的功名也转瞬从峰顶陷入谷底。

  张居正,成也朱翊钧,败也朱翊钧。因为朱翊钧的年幼和师徒关系,张居正得以施展他的治国宏愿,成就万历年间的太平盛世。也由于朱翊钧,张居正生前就已落入亢龙有悔的境地,身后整个家族如弃子般被彻底清算。海瑞曾说过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我更宁愿相信张居正最喜爱的循吏之一金学曾的一句话“张先生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于一防;他对于自己身后的悲剧早已料到,他之所以要这样做,乃是为了实现他担当天下事的宏愿。”忠诚信念,甘愿燃烧自己的人不多,张居正当属一个。世间纵有千万官,人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读后感2

  读完了《张居正》这部历史巨作,我深深为张居正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剧的命运感到惋惜。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最大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张居正》的读后感3

  掩卷时分,心竟不愿从书里出来。不知不觉读完《张居正》全卷,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为张居正的生前光耀而心生向往,也为其死后凄凉而心情沉重,也为繁华落幕而惆怅。

  熊召政先生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讲述了张居正由次辅升至首辅,直到死去的人生经历,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虽是历史小说,但完全没有讲述历史的晦涩凝滞,文笔灵动,描写细腻。书中如此生动贴切又不失文采飞扬的句子比比皆是,引人入胜。

  第一部:《木兰歌》

  主要是讲次辅张居正和首辅高拱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围绕这个主线穿插交代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宫廷内外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隆庆皇帝驾崩,小皇帝继位,最终在内监总管冯保的帮助下,张居正赢得了这场角力的胜利,高拱离职还乡。

  第二部:《水龙吟》

  张居正登上首辅位置后,踌躇满志但陈年积弊却使得他施展不开手脚。国库空虚,只好用胡椒苏木折俸,此举引起京城官员极大的不满,高拱余党更是借题发挥,沸反盈天。张居正借助后宫和冯保的力量实行京察,整顿吏治,开启了万历新政的门扉。

  第三部:《金缕曲》

  张居正的每项改革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让他深切体会到改革之艰难,但这也让他冷峻严厉独断专行的作风有了用武之地,顶住各种压力,坚持改革,真正为人民干了几件大好事,最终赢得了民心,但却因为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失了官心。正当万历新政刚有点起色,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一番多情又闹得沸沸扬扬。

  第四部:《火凤凰》

  张居正夺情后,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回乡守孝两个月。回到首辅任上后,张居正的身体终于因为常年劳累一天天垮下去,最以五十八岁死于首府任上。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不念师恩旧情,裁撤张生前旧臣,逐冯保,对于张生前厉行措施一概停止,万历新政结束。

  张居正作为首辅和帝师,他的所作所为虽也有过于独断之嫌,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需要的正是这种果敢和魄力。然而那些不为国家着想,只贪图个人享受的官员不懂,小皇帝也不懂。作为首辅,他的不留情面,冷面无私,最重要的是损害官员的利益都为他死后的凄凉埋下伏笔;作为帝师,他的严厉,他的进谏(即使是正确的),也直接导致万历对他的清查。

  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后,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与高拱同治时,他是百般迁就容忍高拱,谨慎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像一个很随和很不争的人;然而,登上首辅位后,他一改这种作风,变得雷厉风行,果敢冷峻,甚至可以说是独断专行。起初我很疑惑这种转变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但看到后边,张居正每次改革都受到那么多的阻力,在对首辅面对的压力的辛劳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慢慢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居正草根出身,深知人民疾苦,在其位谋其政,有为民造福的决心和勇气,他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按照自己心目中构筑的国富民强前进。

  《张居正》的读后感4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第二套历史类小说,读完后我不禁掩卷而思。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动下,本被贪官花掉所有钱的户部(财政部)收入了几百万银子(约要等于几十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在五年内拿到了几十亿元!我终于知道,奇迹是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奇迹,是张居正创造出来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很多,他们联合了起来,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还好皇帝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继续改革。本来很快就是灭亡的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创了继永乐盛世以后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读书人,在张居正父亲张文明死后,不顾改革正在进行中,强烈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张居正当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这样,如果一回家,这些事谁来管呢?但是那些读书人一再要求,还上书批评张居正不孝,其中还有他的学生。学生骂老师,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最后,这些读死书的人在被打了几十大板后罢官。

  当改革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居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贵族们趁机破坏改革成果。此后,明朝进入无可救药的深谷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一心为民推动改革,敢于与天下富豪为敌。只为创立太平盛世,延长这个朝代的“生命”。

  张居正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岳向身上四个字来概括:精忠报国。

  《张居正》的读后感5

  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政治家。我最近就读了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个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他改革税赋,梳理财政。从某一个角度上说他为大明王朝续命了几十年。正是因为他的作为,让万历时代成为大明最富庶的时代。

  在风云际会之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声势显赫。然而,当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如骛。权力让他的人生步入高峰,然而也成为他的祸患。当他病死以后,他的名声迅速变差,结果家产被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作为一名政治家,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荣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好的概括。张居正为人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他廉洁奉公,也有人说他中饱私囊;有人说他赏罚分明,公正无私。也有人说他偏袒亲友,敌我分明。就连同一件事都是两个角度。

  例如万历十二年,张居正依照惯例请求解甲归田。万历不统一,并决定对弹劾者廷仗一百。而张居正为其求情,改体罚为流放。后来这个官员在流放中死去。有人说张居正宽容有雅量,不计前嫌为政敌求情;也有人说不需要张亲自出马,流放途中自有人落井下石干掉政敌。

  《张居正》真本书对张居正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了,作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张居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张居正我学到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