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楼学短读后感

马振华老师

  念楼学短读后感1

  初见《念楼学短》,便觉眼前一亮。

  硬壳绢面,红底黑字,简约大气,古朴雅致。乍一看,以为是四大名著之《红楼梦》。

  信手打开,排版设计也是别具一格。横竖排版,新旧相宜:古文从古,竖版短笺;今言从今,横向铺陈。更有水墨插画,虽寥寥数笔,却素简有加,颇得神韵。

  读书亦如交友,《念楼学短》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有点意思,值得深究(交)。

  再看序言,大吃一惊。

  《念楼学短》什么书也?竟得百岁老人杨绛先生亲笔作序!更有甚者,杨绛先生在序中对《念楼学短》的评价极高:

  “《念楼学短》,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不信,只要试读一篇两篇,就知此言不虚。多言无益,我这几句话,句句有千钧之重呢!”

  德高望重的杨绛先生都对《念楼学短》不吝赞美之词,看来此书着实非同一般!

  那么,《念楼学短》的作者锺叔河又是何许人也?遍寻书里书外,竟然不着一字。只道寻常书籍,必在醒目位置介绍作者,偏偏《念楼学短》除了在封面上书“锺叔河著”,再无只言片语介绍作者,奇哉!怪哉!

  出于好奇,网上一搜,恕我孤陋寡闻了!锺叔河,著名的老出版家、历史学家、学者、散文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被错划右派,“文革”中又身陷囹圄十年之久。其策划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曾得钱钟书先生主动作序,至今被出版界认为是极具胆识和气魄的创举之作。失敬失敬!

  胃口吊足,言归正传。

  《念楼学短》到底是什么样的稀罕书籍呢?光听书名,只道是古典蕴藉,琅琅上口,不明觉厉。用作者锺叔河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便一清二白:

  “念楼者,即廿楼,亦即二十楼也。”

  据说锺叔河先生现居长沙城北一幢二十层楼上,因“户户外貌咸同”,遂在家门口挂一竹牌,上书“念楼”二字以示区别。真是可爱的老先生!

  “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

  比起那些裹脚布般又臭又长的文章,锺叔河先生更愿意写让彼此省时省力的短文,非常耿直了!

  “我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

  所以,《念楼学短》收录的53组530篇文章,均为不过百字的国学经典,短则短矣,熠熠生辉。

  “学其短,当然是学古人的文章。但古人远矣,代沟隔了十几代、几十代,年轻人可能不易接近,所以便把我自己是如何读,如何理解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是故,书中的“学其短”为文言原文,“念楼读”则为锺叔河先生对古文的解读(意译),“念楼曰”为先生兴之所至,畅所欲言的阅读心得。

  杨绛先生说,不信,试读一二,便知此言不虚。

  我试读几篇,竟爱不释手。“增广学识,趣味无穷”,诚如斯言!非要道出一二,则至少有以下出彩之处:

  (一)包罗万象,情事悉全。

  从收录范围来看,书中既有众人熟知的《论语》《孟子》《国语》《庄子》《战国策》等等,也有常人不及的《容斋随笔》(洪迈)、《老学庵笔记》(陆游)、《巢林笔谈》(龚炜)、《扬州画舫录》(李斗)等等。

  从体裁来看,既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写景文,也有哀祭文、题画文等等。

  从内容来看,更是包罗万象。召令、奏对、箴铭、书序、诗话、小说,邀约、问候、赠答、倾诉,喜怒哀乐,一应俱全。

  (二)标题自拟,雅俗共赏。

  《念楼学短》的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均为锺叔河先生自行拟制,由目录便可看出,主标题“言志”,一般体现的是作者的“读后感”;括号中的副标题才是古文原文的标题或者是对古文原文的高度概括。前文已知锺叔河先生性格耿直,不拘小节。兴之所至,更是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这一点从标题便能窥见一斑。比如:

  雅致的标题——《逝者如斯》(论语子在川上)、《怀璧其罪》(左传虞公出奔)、《无用之用》(庄子惠子谓庄子)、《长乐之道》(冯道论安不忘危状)……

  通俗的标题——《是不是蠢猪》(檀弓工尹商阳)、《有毛病》(孟子人之患)、《甲鱼太小了》(国语文伯之母)、《拍马屁》(张师正愿早就木)……光标题就让人忍俊不禁了!

  (三)增广学识,智趣皆备。

  这一点,试举几例便可知。

  很多人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非常熟悉,但你可知,这句话源自钱谬的`《与夫人书》,也就是钱谬写给妻子的书信,整封信也就这九个字,却给人以唯美浪漫的感觉,胜过千言万语。但是,如果你知道钱谬是五代时吴越国王,曾经发迹于草莽,乃一介武夫,这封信是他写给回娘家的夫人,催她回来的,然而字里行间却旖旎有致,温情满满,读后是不是更觉妙不可言?

  再举一例体现古人智慧的。

  《叔向谏杀竖襄》一文选自《国语》,说的是晋平公打猎,射伤了一只鹌鹑,命一个叫阿襄的小臣去逮来,结果没逮到,平公大怒,准备杀了阿襄。晋国大夫叔向听说了就对平公说:“该杀呀!快杀吧!咱们的先君唐叔曾射死野牛,用皮做甲,表现了胆量和武艺,才被封为晋国之君。如今您作为继承人,一只鹌鹑都杀不死,很对不起先君啊!赶紧杀掉阿襄吧,免得事情传开,晋国丢丑。”平公越听越不好意思,如果杀了阿襄才会更张扬呢,于是赦免了阿襄。——机智的叔向用讽谏救了一条人命,可谓智趣盎然了!

  不知不觉,此文已逾二千字。与锺叔河先生七篇自序合计不过三千五百字相比,实在是“又臭又长”了。奈何《念楼学短》之妙委实值得大书特书,作此长篇也算情有可原吧!再次强烈推荐之!

  念楼学短读后感2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了年已八旬的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该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五年前出版,分为五册,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这套书,使我在阅读中常常拍案叫绝,阅读毕不禁跃跃欲试,难遏“一吐为快”之念。

  该书共收录文章530篇,编为52组,精选的全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选自经史子集正统典籍外,还有许多选自散存流布的各类书籍,有笔记、随笔、文论、诗话、游记、日记、书信等,内容涉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官场、市井、家庭、朋友、民俗、风土、工艺、技术、风光、景致、人物、逸事、掌故、植物、药材等。选文时间跨度从春秋直至民国,几乎涵盖了我国有文字相传的全部历史时段。时年届99岁高龄的杨绛先生亲自为这套书作了序。

  全书以所选文章为主旨,每篇分编四部分,分别为原文、注释、今译、点评或议论。原文冠名“学其短”,今译冠名“念楼读”,点评冠名“念楼曰”。钟先生在序文中希望读者不要将这套书简单看作是“古文选本”或“古文今译”,用他的话说,“念楼读”是他“对古人文章的‘读’法”,“念楼曰”是他“借题‘曰’上几句”,“文责自负”。

  读罢这套书,我认为有“一短三妙”的突出特征使其魅力四射。“一短”是所有的文字都简短凝练,选文全部在百字以内,最短的只有六个字,包括钟先生的“读”和“曰”也都在几百字以内,堪称“短文尽境”,与书名《念楼学短》无缝对接。对于有兴趣书写短文章者无疑是参照宝鉴。“三妙”一是选文妙。按照钟先生确定的标准,首先是短文,其次必须是好文章,使量与质高度契合,所有文章哲理性、故事性、史料性、趣味性各有韵致,可读性极强,成就了所选文章的经典性。多数的文章作者都是古来名人,但所选的往往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是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角度选取了他们流传于世却又并不广为人知的文字,从而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作者的性格、品行、才学、建树,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情况。也有不少文章的作者名不见经传,无从查考,钟先生注为“不详”,但文章“短”而“好”,同样入选。二是解读妙。所谓“念楼读”,我读后的理解就是钟先生对所选古文的独特解读,这种解读是古文今译、原文阐释和白话文改写的“三合一”。钟先生在“念楼读”中,不但将古文原意加以说明,而且对理解这篇古文需要的背景知识和其中的掌故用典都一一交代,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融入其中,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通透明了,心领神会。特别是钟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史功底和精湛的文字驾驭能力,不拘泥于对原文的逐字今译,使每一篇“念楼读”都成为了一篇美的白话散文,与原文交相辉映,格外增色。三是点评议论妙。“念楼曰”是对原文在解读基础上的意义升华和现实观照,往往联系时事、时俗、时风、时政、时弊展开议论,或褒奖,或贬斥,温文尔雅而又洞见迭出,为读者独辟了一条阅读古文的蹊径,获益颇深。“一短三妙”使这套书实现了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的完美结合。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选编和校注前人书文的传统,历代编选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编辑出版的各类文选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先进编辑排印技术的运用,汇编印制书籍与古代刻本相比,所需工夫有天壤之别,所以,大量印制精良、装帧考究的大部头“全书”层出不穷,几乎堪比变魔术。但许多书除了请一些领导和名人担任主编和作序外,书中没有编者的思想观点,甚至几乎没有编者写的多少内容,并且在经典原文中出现了诸多低级的排校错漏,出书目的全在谋求营销赚钱上,将许多古代经典降格成了复制资料档案。而古代编选文选,除了编者对文献的融会贯通、点校考证外,刊刻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现今保存流传影响较大且具代表性的选集,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诗文选集。清康熙年间由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由吴楚材伯父吴兴祚审定并作序的《古文观止》,被长期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散文的经典教科书。清乾隆年间一位名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的人所编《唐诗三百首》,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读本。钟先生的《念楼学短》,从短文、好文的角度选文,涉猎之广,遴选之精,解读之妙,议论之识,显示了其渊博的古籍学识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其中注释、解读与点评议论的书写,占到了全书篇幅四分之三以上,既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是当下一部值得称道的短文合集,我认为它必将与钟先生早年编辑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一样传世可期。

  念楼学短读后感3

  吕叔湘先生在1943年出版的旨在为初学文言的青年而编选的《笔记文选读》一书序言中讲道,“现行的国文教科书,因为受种种条件的拘束,所选的文言篇章对于学习者的兴趣未免太少顾及。同时,教科书所选的多半出于专书或文集,风格以高古为尚,是可以或应该读,但未必是可以或应该模拟的”,鉴于此,吕先生特意摘录古人笔记文字若干,因其质朴自然,明白晓畅,学生阅读之余,不惟领略古时物理人情,亦可增益对实际人生的了解。可惜的是,这本戋戋小册,如今已难觅踪影。

  现在钟叔河先生编辑的《念楼学短》或可算是承继吕先生的编选思路而行,且更有可观处。据自序介绍,钟先生抄录短文并加以介绍,远自上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一是为了课孙,再是有点“学周树人当年在绍兴县馆抄古碑的意思”。时光如水,日积月累的小文今已有530篇之多。书分5辑,所录文字各不相同,自经史子集、论说应用之文、百字散文至笔记、小小说及尺牍短信,涵盖颇广。不过《学短》也并不全然为古文的选本,每则文字都附录了作者读后感,一是疏解文义以便后生,再是借方寸之地略申己意,就中最可见出钟先生的阅历识见。

  前述吕先生的意见,学生不爱读古文,多半确实是选文的问题。中国文人每每好为人师,选文也是为人师之一法,既如此,势必有名利心作祟。是故选文多取高华典册,以便揣摩声口,又沿循尊经传统,似乎不这么选,显不出自家身手。文章确实是好文章,却大多不是好读的文章,导致初学者一上来即给这些皇皇宏文的排场吓住了,更别提登堂入室。此为一弊。二弊则是,宏文每亦脸色肃穆,寡情乏趣,学生既体会不到文学的美感,更不知古人的温情与有趣。两相叠加,由不喜古文而不喜古人,由不知古人而不知古文,而取自觉疏离排斥的态度。

  《学短》选文长不过百字,最短的不出十字。抛去古文的外饰衣帷,单刀直入,可称简切,也较易激起读者心思。而高明处则在于不舍正大而就琐小,即便如《论语》、《孟子》、《左传》等大书,但凡文义清明文字可观,皆有阑入。不比一般文选,矫一弊亦生一弊,专取小品短书,虽可诵可读,但或流于轻滑。譬如《国语》“郭偃论治国”一则,晋文公与郭偃言,起先以为治国颇容易,如今却觉得越来越难,郭答以“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意思是,主公以为此事很容易做时,做起来自然也越来越难;以为难时,只要一直做下去,慢慢也就觉得容易了。虽论议的是治国之道,跳出来看,人生世事何尝不是如此。晋文公42岁开始流亡,自述艰险备尝,情伪尽知,此则问政小事即可看出其于政事人情上费了多少心力。难怪钟先生慨叹“智慧之美哪怕在一桩小事、几句对白上也会发光,尽够我们欣赏”,也正存着了解古人智慧之美的心意,这则一般文选不会选用的故事,因着作者眼光而得以取用。

  求短是这套书的一大特点,另一点则是情长。或可说,正因文短,文字所能涵容的张力与空间就尤为深广,承载的情意遂也显得绵密。第五册《毋相忘》收录的古人尺牍短信最能显露此点。譬如苏轼答友人寄赠茶叶一信:“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赏。此外但缄而藏之尔。佩荷厚意,永以为好。”略申谢忱,最易虚矫,此信却全无做作,“但缄而藏之尔”写尽于此物的看重,素朴真挚,而情意满纸。再如明人莫是龙《与徐文卿》一信,“春雨虽佳,恨断吾相知往还耳。不审斋头作何事也。旦夕不晴,须当一面。案上置何书,且愿闻之”。春雨虽好,阻断老友相聚,即不佳。而思念之情竟溢出到要尽快知道友人在干什么,读些什么书,才得平复。“不得相见”,在现代早已是一种奢侈。古人的寂寞是情的寂寞,现代人的寂寞是身的寂寞。而颜真卿《与卢仓曹》亦读之令人叹息,颜贵为太守,而仓曹区区管理一地粮谷之小吏,两人却友情深厚。“足下今日定成行否?不得一至郊郭。深用怅然,珍重珍重。所欲拙书,今勒送十余纸,望领之,勿怪弱恶也。”“十余纸”的墨宝怎么说都珍贵得很,而颜不以为意,可见交谊。由此亦可想见当日士大夫相交重意气,而有才艺者也不矜矜不可自胜。

  明人傅山有言,“赖天地祖宗之泽,破书可读,一切龌龊人事不到眼前,心上钝资渐渐磨去,日知所亡,三间小屋之下,好不富贵也。”钟先生披沙拣金,费20年,将古人的嘉言隽语一一搜罗捡拾出来,在这些文短而情长的文字中,我们庶几可磨去钝资,摒挡俗事,缓缓步入古人的精美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