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战略》读后感(通用11篇)

黄飞老师

  《蓝海战略》读后感1

  来陇东站有四月之余了,四月间忙着实习,忙着熟悉站里站外的各项实践工作,已然忘了书香的味道。作为一个读了十八年书的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可理解的,所以在工作之余从资料室翻来了几本书来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这几本书,一本是蓝海战略,一本是标杆员工,还有一本是中国式团队管理,比起教科书来说,这样的书籍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有趣味性,毕竟是大众读本。蓝海战略现已略知一二,现将读后感记录一下。

  在读书的时候,尤其是读带有战略色彩的书籍的时候,我习惯于把中国的古老哲学融合到里面去考虑问题。就拿《蓝海战略》这本书来说,仅战略观念,可以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无为而有为,无为而无不为。在市场竞争中相互比拼就会深陷红海。蓝海说的是另辟蹊径。说白也可以理解为就是换一种态度去考虑问题。

  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古老哲学灰色难懂,有很多的东西说了和没说一样,当然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具体体现吧。而蓝海战略运用了一整套的现代分析工具来具体指导实践。

  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所学理论分析工具,大多数可以说都是进口产品从数学,到物理,化学再到后来的经济学基本都是如此,所以这样的分析方法是可以接受的。

  大学期间有曾学习了解过我国自己的数理分析工具,主要是从河图洛书再到易经的初步了解与学习,所以在同学中间我有个“古代人”的外号。我发现这些东西和现代分析工具很少有人去联系着研究。比我们年长的不去研究,作为后学的这些后辈就更是无从下手了。

  所以读完蓝海战略之后我不知所措,书是要读的,理解也罢,不理解也好。只要头脑里有东西了,答案总还是会有的。

  《蓝海战略》读后感2

  读完《蓝海战略》一书之后,受益良多,对固有的思维方式冲击很大。

  “红海”“蓝海”在战略上进行区分,让我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原先认为务必攻克占领的堡垒上,我们能够“无中生有”,透过一系列创新、炒作,引导、开发消费者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实际上,我们已在运用《蓝海战略》,比如我们推出塔扇系列。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随着“蓝海”的发现、占领,竞争者的跟进,“蓝海”也会变成“红海”,而原先的“红海”也有可能转化为“蓝海”。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能够引导的,市场空间无限大,总会存在“蓝海”,只是缺少“发现”。

  企业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冲锋陷阵的枪弹,才是企业的根本。在“红海”中取得领先份额,才是真正的王者,提升核心竞争力,不逃避、直面竞争,并最终取得竞争者的尊重,才是用兵的正道、王道。个人认为“蓝海”是剑走偏锋,是“奇”道。奇正结合,方能百战不殆!

  《蓝海战略》读后感3

  蓝海战略这个题目取得非常有意思,乍一看,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看了前言的介绍,就会觉得很形象:蓝海是区别于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其实质是新颖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

  在现实中,不存在任何能够永久保持卓越的企业或行业,然而,在各个成功的企业和行业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创造和占领蓝海的战略行动。很多企业认为市场就是战场,市场竞争就是军事竞争,但这就陷入了红海战略的思想。在传统的红海市场中,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共同的客户群,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都会停留在价格战上,导致各自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但实际上市场竞争不同于战争的地方在于:战争是争夺有限而既定的阵地,而市场空间永远都不是有限的,随着时间和科技的发展,市场空间也是持续扩张的。因此,要想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避开有限空间的红海竞争,创造新的蓝海市场空间。作者通过对108家新开办企业(当时)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这其中蓝海企业只占14%,但是他们创造了38%的总收益和61%的总利润,相比于红海企业在传统市场,提供成本,压缩利润的头破血流竞争相比,蓝海企业的收益率更高。因此,实行蓝海战略对于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蓝海战略的基石:价值创新。价值创新的立足点:寻找差异化与低成本。蓝海战略的分析工具和框架:要在一个看似饱和的行业开辟一个无人争抢的蓝海市场空间,首先要明确在这一个行业内竞争和投资所注重的各项因素有哪些,画出一个战略布局图,标出一些成功的企业在这些因素上的战略定位。随后,如果只是比照竞争对手,在相同元素上给予顾客多一点或少一点,其实还是在既定的市场空间和规则下艰难的生存。同样只是进行市场研究也不能通向蓝海之路,因为消费者想要多点的往往是这些行业已有的产品和服务的因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战略布局图,必须将战略重点从竞争者转向其他可选择的市场,从客户转向非客户。

  为了重新构建战略布局图,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曲线,有四个问题对挑战行业现有的战略逻辑和商业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四部动作框架:

  1.哪些行业中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因素可以被提出剔除?这个问题剔除产业中企业竞争攀比的元素,这些元素经常被认为理所当然,虽然他们不再具有价值;

  2.哪些因素的含量应该减少到行业标准之下?现有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功能上设计过头,只为竞比和打败竞争对手,企业所给超过顾客所需并徒然增加成本;

  3.哪些因素的含量应该增加到行业标准之上?发掘产业中消费者不得不作出的妥协;

  4.哪些行业内从未提供过的因素应该被创造?发现买方价值的全新源泉,以创造新需求改变产业战略定价标准。根据企业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创造出新的价值曲线和战略规划。

  而一个良好的战略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重点突出、与众不同、以及令人信服的宣传主题。

  案例1:太阳马戏团: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马戏和剧场演出的全新娱乐方式,它不仅继续使用帐篷作为表演场地,而且还对帐篷进行了古典式的内部豪华设计,使人们不禁联想到马戏团昔日的辉煌;太阳马戏团也保留了杂技和其他惊险节目,但表演时间缩短了,并且还通过艺术表现和技术包装使其更加高雅,同时还添加了非马戏因素,例如加入了故事主线,有着更加有趣的情节、富于艺术性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多元化的艺术成份。

  案例2:澳大利亚葡萄酒制造商卡塞拉(Casella):卡塞拉酒业不是把黄尾作为一种葡萄酒推出,而是创造了老少咸宜的大众饮品。

  案例3:西南航空:提供了高速航运服务,起飞班次频繁而灵活,而票价对大众也具有吸引力。

  《蓝海战略》读后感4

  一直以来,价格战一直是我国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这种竞争模式体现在行业的演变中,就是行业的波浪式发展,面对市场商机,大家一拥而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粗放经营之后,行业很快成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朝阳产业转眼之间就变成夕阳产业,市场上到处都是低迷不振的景象,赔本赚吆喝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感到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为求生存还要加速向这个方向前进。在这个时候,《蓝海战略》将一种全新的理念带到中国企业界,这对于在漆黑茫茫苦海中挣扎的企业来说,无异于发现了一盏明灯。虽然大家对它的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争论的本身就证明了它价值的存在。我想无论如何,它从某种角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成功之路的大门,路就在我们脚下。

  《蓝海战略》这本书把绝大多数在激烈竞争中苦苦挣扎的企业定义为“红海”企业,而那些经过模式创新、与众不同的企业定义为“蓝海”企业。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咖啡连锁店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原来麦氏、雀巢这些厂商都是采取低成本战略,在价格上竞争,使咖啡零售业已经被极度商品化,似乎已无利可图。但星巴克一出现就击倒所有对手,独到的经营方式和高价策略反而造就出一大批忠实的客户,在原有红海中开辟了蓝海,几乎达到垄断地位的高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竞争近乎惨烈的航空业里独辟蹊径,去掉比较昂贵的服务(如供餐、饮料等),以低价和便捷的服务取得了成功;在IT领域,充斥着众多的小型影音类产品,最终iPod独领风骚,由于它的大容量、使用方便、版权保护等优点,使它在市场销售上遥遥领先。

  由此可见,蓝海战略关键在于开创新的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

  诞生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是MITS,而不是微软、苹果、IBM;录像机是美国AMPEX(安培)公司发明的,而不是索尼、松下和飞利浦。为什么大家不记得当初的发明者呢?因为这些企业都没有赚钱,发明了这些产品后,都亏本甚至破产了。我们能记住的只能是那些赚了钱、赢得市场的企业。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者是发明了这些创意的企业,但价值创新者恰恰是发现了新价值并赢得市场、赚了钱的企业。

  《蓝海战略》可以在很多方面给我们一些启迪。就我社所处的出版行业而言,目前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图书品种急剧上升,平均印数急剧下降;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率持续走低;发行折扣越打越大,退货率不断上升;库存直线上升,资金周转明显放缓等等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出版企业。蓝海战略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战略转变的方向,即在现有即将饱和的市场外,独辟蹊径,在现有市场中杀开一条血路,开辟、培育一个崭新的,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优势地位的消费市场,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市场空间。

  《瑞丽》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呢?我认为其关键是敏锐觉察社会阶层变动对消费群体文化的影响,抓住社会发展变动的契机,充分利用这些变动对“目标受众群”心理的影响,通过符合社会需求发展的操作,推动这些趋势的发展,从而迅速开辟自己的蓝海,培养了一大批品牌忠诚度很高的消费者。

  《瑞丽》在抓住整体大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掘自身优势,从文化走向、服务类别、受众定位和风格塑造上,形成了极具优势的个性特点,使自己脱颖而出。它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有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善于把握市场契机,在激烈竞争中努力价值创新,才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迈克尔?波特的传统竞争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是既定的,企业是在这个既定的结构下制定战略的,结果就是企业在已知的市场下竞争。而蓝海战略的重点就是如何建立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对现有产业的重新组合来开辟市场空间。我觉得这两个理论是互补的,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但是我们相信,当市场供大于求时,蓝海战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不是继续在红海里挣扎。

  这本书使我对竞争又有了更新的理解。以前我们可能过于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想尽办法对抗,而忽视了创造,从而陷入了“红海”战略中。我们为了市场份额而和竞争对手拼价格,使自己的利润大大的下降,总是幻想占领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但真正有多少企业能做到这样呢?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究开发新的品种,想以此来占据市场,姑且不论新产品是否能被市场接受,即使市场很广阔,但对手的同类产品马上就会出来,同样又将陷入了新一轮的拼杀。我们希望用服务来弥补产品的不足,但你的服务再好也赶不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现在几乎所有的厂家和商家都在服务上大做文章,可真正有几家靠高投入的服务战胜竞争对手呢?

  所以,“蓝海战略”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不要抱怨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只要动脑筋,下功夫,就能在一片似乎无望的“红海”中开辟出光明的“蓝海”。对企业来说,只有审时度势,不断认识快速变化的世界,不断创新(特别是模式创新),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

  两个我们身边广为人知的案例可以鲜明地证实这一点。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之前,各种电视类歌咏比赛可以说已经不胜枚举,可就是在这个已经很“滥”的领域,“超级女生”以其清新的模式,创造了一个奇迹,实现了赞助商、电视台、唱片公司、演艺公司甚至包括歌迷在内的多赢局面。由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和携程旅行服务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如家酒店连锁公司(Homeinn)借鉴欧美完善成熟的经济型酒店模式,定位在2~3星,去掉所有奢华部分(比如豪华大堂、餐厅、桑拿等),但是非常干净、舒适、温馨。如家连锁酒店倡导“适度生活,自然自在”的生活理念,一举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酒店业占领了一席之地,并于今年10月26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酒店行业海外上市第一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前我社正处于转企改制的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打造全新的价值链,才有出路,才能实现我社的宏伟蓝图。相信在社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出版社一定会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蓝海战略》读后感5

  进入21世纪的当今市场,竞争更是越演越烈,产品、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无数市场中的竞争个体——企业,大有感到苟延残喘之痛楚。然而,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却有部分企业异军突出,屹立于群雄而不倒。故此,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自己的那一部分“蓝海”才是生存的道理,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太阳马戏团等。

  《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及讨论的“蓝海”,决不仅仅是差异于“红海”或差异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差异化竞争是需要突入成本的,。《而蓝海战略》一书所讨论的不仅仅是差异化,在成本控制方面不升反降。而欲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用到书中提供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如常用的“剔除——减少——增加——创造”类似的工具。这这里可以借鉴最近的一个例子,中国最大的订房携程网最近向媒体宣布——携程将推出旅游服务公司,辅助其预订系统。试想,携程推出旅游服务,只需要对现有的预订员加上一段话的培训,就是在客人订房的时候推介其旅游服务,分析一下其投入和产出,能让人感觉到一片蓝海的诞生。

  属于自己的蓝海,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难于模仿的,或者就是模仿成本极高,因为企业在开辟自己蓝海的时候,一步步地设置了进入壁垒,更大程度地拥有了资源位优势。

  在读《蓝海战略》的过程中一直让我感觉到两个字——创新,企业在开辟自己蓝海的时候,无不是“创新”在引导和提供源动力;敢想竞争对手之不敢想,敢为当前市场所无之行为;在竞争对手面前思考,在市场之处女地行为。同时我感觉到,我们开辟的“蓝海”在不断地引导消费者、教育消费者选择我们、习惯我们、进而忠诚于我们。当然我们在开辟“蓝海”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提升买方价值。如太阳马戏团,剔除了传统马戏团的多台演出,减少了动物表演,却增加和创造了观众对艺术的欣赏和享受。同时看看我们7天,我们剔除了传统酒店的康体娱乐豪华大堂,减少了客房物品附属配备创造了健康自在的睡眠环境,增加了顾客的购买价值。将客人的核心需求给予了充分的满足。

  蓝海战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及不断更新的能力,我们不排除现在具有的“蓝海”被对手模仿的可能。然而,蓝海战略具有强劲的可持续生命力及更新能力,当一片现成的“蓝海”被对手模仿或侵占,同时新的“蓝海”又在不断地诞生;在蓝海战略中,企业不再惧怕竞争,因为竞争无处不在,同时竞争是优胜劣汰,促使市场甚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企业也抽离了“红海”的残酷竞争中,创新的力量使自己总是能鹤立鸡群。

  回到咱们7天,我想目前我们正在运用蓝海战略的分析框架及工具在开辟那一片片的“蓝海”,或许“蓝海”尚未被完全开发而呈现出来,但请坚信,曙光已经出现。经济型酒店行业,如家快捷、锦江之星、岭南佳园以及数不胜数的外资如莫泰、宜必思等等的品牌,会让人嗅到那种“红海”厮杀的烟味。然而7天要做的不仅仅是加入这场厮杀,杀出一条血路;我们有更高的使命,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在行业中引领行业标准。

  在读完《蓝海战略》之后,我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蓝海战略所研究和讨论的对象绝不仅限于企业的经营层面,我感到此书在把企业引向一种哲学的境界,把自己抽离,把对象抽象。就像教育一个人不止限于知识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精神层面。使联想到武侠故事里面,一名剑客手中无剑,剑存心中,却是绝顶的武林高手。

  《蓝海战略》读至此,但我尚会再次拜读,我相信会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对自身的提高。

  《蓝海战略》读后感6

  快速翻阅了一下《蓝海战略》,知道它的内容梗概,现说说我对它的初浅认识及其对我工作的指导意义。

  何谓“蓝海”?它是相对于“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而创建的新的市场空间。”蓝海战略”本书简为三个步骤:开创蓝海——制定蓝海战略—执行蓝海战略。

  本书点明,没有永恒朝阳的产业,也没有永恒卓越的企业,企业保持卓越有多久?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它不断开创蓝海。因为在红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竞争会日益激烈,企业发展空间必定越来越小。所以,“摆脱红海,跳入蓝海”——企业的卓越之路。

  开创蓝海,就是企业通过对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深入认识和分析,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以及筛选与重新排序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增加和创造现有产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元素,剔除和减少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元素,塑造一个新的市场——蓝海。为便于开创蓝海的系统且易行,本书提供几个分析工具和框架:战略布局图、四部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价值曲线、良好战略特点。

  制定蓝海战略,本书给出四项原则: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为了开创蓝海,首先是重建市场边界,本书给出六种途径。根据各种途径闯意开创蓝海,需要协调好战略规划过程,本书明确需要绘制出战略布局图,尽量使战略视觉化(清晰),遵循“注重全局非数字”原则。之后是拓展蓝海的空间,追求更大范围的顾客群。为使企业的蓝海创意切实可行,本书又引出“遵循合理战略顺序”原则,合理的战略顺序:效用测试—战略定价—目标成本控制—接受。

  执行蓝海战略,蓝海战略已制定出,下面就是去执行它,如何执行?本书给出两条原则:克服关键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找出关键组织、关键人员、关键问题,克服处理,建立一个公平、信任、战略旨意通畅的制度,保证战略贯彻执行。

  以上就是我对《蓝海战略》的肤浅认识,蓝海战略本质上就是创新,一个市场的开创。本书对我工作的最大指导也是“创新”,不应固步自封、仅遵循常识,可以大胆创新,工作成效虽然不会取得一片“蓝海”,但也会提高很多,当然自己先得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业务。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或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加以评论!相互探讨学习!谢谢支持!

  《蓝海战略》读后感7

  利用课余时间,花了一个月时间,认真学习了由[韩]W·钱·金和[美]勒妮·莫博涅共同出版、吉宓翻译的《蓝海战略》一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过度拥挤的行业同竞争对手硬碰硬的“死磕”,只能让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导致双方都陷入困境。要赢得明天,应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目标的“蓝海”市场竞争模式,赢得客户青睐,栽种共同乘凉的“梧桐树”,构建蓝海产业生态圈,同对手开展差异化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筑牢企业基业长青的发展基石。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仅是为开发新产品,而且还要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在做产品研发或技术攻关前,务必要站在客户角度反复思考技术需求和价值创造。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才是我们技术研发人员创新的职责。

  其次,《蓝海战略》让我对竞争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及时捕捉、挖掘客户潜在需求,追其所好,赢得商机,开拓蓝海领域。以前,企业领导者太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按照对手游戏规则“出牌”,导致自身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还时不时被对手敲打“软肋”。一个公司务必坚持探索蓝海,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蓝海战略》让我对价值创新有了更新的理解。开创蓝海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而在于价值创新。只有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理解潜力和购买力。因此,在蓝海领域成功遨游的关键就在于把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及市场融为一体,最大程度为客户创造价值。

  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作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要尽快改变在同一区域开展你死我活、“零和博弈”式的红海竞争模式,要以油气公司价值需求为导向,重整市场边界与竞争规则,开辟蓝海市场。同时,统筹运作研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优势,最大程度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采收率,优化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赢得蓝海市场。

  首先,通过技术研发创新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采收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通过研发和集成应用物探、钻井、测井、录井、测试等关键技术,实现多专业联合攻关,做到及时、精准发现、评价油气层,提高勘探成功。利用水平井井眼轨迹精细控制技术、分段压裂等技术提高储层钻遇率,最大程度增大泄油面积,提高油气采收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

  其次,通过技术管理创新降低油气开发综合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全面优化工程技术方案,提高机械钻速,降低井下复杂故障,降低工程技术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同一区域采用一化技术管理,统一优选使用效果最好的钻头、螺杆、钻井液助剂等关键物资,并通过集中采购提高议价能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进而降低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

  最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栽种甲乙双方共同乘凉的“梧桐树”,实现甲乙双方“正和博弈”。采取EPC大包模式,开展钻井、测井、录井、固井、测试等一体化技术服务,最大程度统筹协调不同专业作业,提高施工效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同时服务方也最大程度获得市场份额,实现甲乙双方共赢。对于难动用、边际油藏等低效储量,采取服务方参股、区域总包等模式,实现甲乙双方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将部分无效储量转化为经济储量,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为甲方创造价值,为自身赢得市场,实现双赢。

  通过《蓝海战略》这本书,让我对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价值导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公司优化竞争模式、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构建蓝海生态圈提供了方法与工具。作为一名技术研发和管理人员,今后要以油气公司价值需求为导向,针对市场需求迫切、创效潜力巨大、制约生产突出等关键问题,集中优势资源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强化新技术与成熟技术集成应用,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技术管理,为公司打造一流技术“金刚钻”,引领公司承揽世界一流“瓷器活”,构建良好的蓝海生态圈,在中国石化打造世界一流的征程中,担当大责任,作出新贡献。

  《蓝海战略》读后感8

  当时戴姐提出成立个读书会以便大家定期交流心得、共同进步,当时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的,也非常赞同。但后来想想这个读书会我好像没经历过,而且对这块不知道如何表述。现在,只能是暂且把自己夸下的nb给坚持下去的。个人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书中你觉得有益的点,二是对书中的有些观点进行评判或者有哪些问题你觉得需要深入探究的。围绕上述两方面个人浅谈下读完“蓝海战略”后的感想:

  一、借鉴之处

  1、工具

  (1)战略布局图:能直观的表述出某一企业的战略重点/关注,且与同类企业比较凸显出最核心要素。对于今后不论是做战略咨询项目还是其他组织或人力的项目,我觉得都可以试着用战略布局图画出客户业务与标杆企业见战略的差异,如有可能进一步深入一线市场了解在某一方面客户真正关注的需求点,以此为客户提供一定战略方向参考。

  (2)pms方位图(安于现状—迁移者—先驱者):表明企业各项业务未来的增长潜力,能否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二者间相互融合,通过战略布局图的挖掘排布去公司现有业务的pms方位图。

  (3)蓝海战略商业可研性(买方效用、价格、成本、接受):梳理了方案可行性的关注点,亦作为评判蓝海可行的标准。

  (4)买方效用六阶段:作为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工具,是个比较不错的市调工具。

  (5)引爆点领导法:之前我们在做咨询项目上就一直强调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其引爆点,通过与客户大量的沟通和行业经验的了解去挖掘出引爆点(实际“热点”),而本篇提出了引爆点几个方面的障碍,并从热点、冷点等方面去强有力推进,为今后在做咨询中如何寻找引爆点,如何利用热点和冷点明确方向。

  2、理念

  1)客户第一:我愈加觉得你只要把握住客户或用户的真实需求/困惑,你就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未来。原先在做地产项目时候特别是万科项目,万科之所以成功有一点在于对客户需求进行全方位的把握,真正基于客户的需求出发进行探索,而其他公司也说是基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开发的,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客户调研都是外包给第三方的,你说这能算是对客户需求的重视吗。文中,我特别注意到,客户需求把握是公司的眼睛,咋能外包给第三方。我特别认同这句话。

  2)开放公正:通篇下来,我感觉不管是在蓝海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执行,都需要有开放公正的心态,积极引导全员参与,否则,不论是发现再好的蓝海也注定会走向失败。特别现在对于咨询项目来说,不论你是在做战略,还是人力,都要在前期和过程中积极融入到与客户公司全员工作中,发动他们,引导他们,特别在与员工交流时需遵循公正过程的“3e”原则。或许有时候特别是做战略的项目,不论是作为咨询师还是作为客户领导都觉得下面基层员工没必要参加,战略嘛,更多的是高层或中高层的事情,员工只要做好执行就行。现在想想一旦按这种前提去做项目,不论你做出来的项目得到客户领导的多高肯定,注定是失败的战略。

  二、困惑或疑虑

  1、如何提炼战略布局图要素?通篇虽说在利用战略布局图进行战略蓝海的选择,但看下来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画,而且我总觉得战略布局图的坐标要素是因人而异进行理解提炼,那这种因人而异会不会造成战略布局图绘制的偏差,那到底该如何去提取要素,如何规避偏差?我觉得下一期可以拿某一产业的例子一起练练手,从实践中总结提炼画法。

  2、蓝海战略是基于企业所处红海的前提下寻找新空间的战略选择,而产业整合是在红海基础上从产业链视角去推进的战略选择。那对于什么样类型企业应该优先选择蓝海战略,对于什么样情况优先选择产业整合?

  3、成功发展蓝海的领域,或者说最容易在哪些领域出现蓝海?文本提到蓝海是要有红海为前提,那么在当前(按产业属性划分)如地产、电梯、汽车等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境下为何产业的蓝海未能出现,且搅动市场?

  《蓝海战略》读后感9

  这是一本历时多年的经管畅销书,得到包括尼桑前总裁、纽约前警察局局长等众多重量级人物的认可与赞誉。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看后会使很多固有的观念得以改变。这是一本战略新颖独特,而且切时可行的书,可以为企业赢得未来描绘一条果敢之路。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例举了跨度达100多年,涉及30多个产业的150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总结出这些优秀企业均有一个共性:总是以比芸芸众生胜出一筹的思维方式去经营企业,从而在自身取得成绩的同时,还使得与之相关的买方、社会均能从这种创新的价值创造中获得收益,成为受人拥戴的值得尊敬的企业。

  而这些思维方式大多又是基于原有的红海竞争领域中的一份子,是在红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超越原有产业竞争力,开创出的新的经营模式。以笔者从事国资国企工作二十多年之见,当今企业的蓝海战略之一就是走上市之路,企业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让自己成为一家公众企业,可以更规范的经营,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让自己避免红海竞争,赢得更多的先机与商机。

  下面我就根据无锡市市属国有上市公司的一些情况对这些企业在上市这样的蓝海战略中得益之处作一些回顾与探讨。

  无锡地处江南富庶之地,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工商业一直较发达,春秋时期的范蠡号称商业鼻祖,功成名就后就是退隐于无锡,民国时期,无锡又有小上海之称,涌现出荣氏家族,唐氏家庭等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改革开放后,神州第一县,华夏第一郊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又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所以无锡是一个有商业基因的城市,一度成为外资、民资、国资三分天下的商业格局。这与当时盛行的温州模式与苏州模式一起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而大多数学者是更认可无锡这种三分天下的均衡模式的。

  在上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无锡国有企业成功的推出过小天鹅股份、庆丰股份、威孚高科、法尔胜、大厦股份、太极实业、华光股份等企业,二十年过去了,这些国有上市企业虽然也经历了股权的更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与阻碍,但都能化险为夷,依然存在,而同期的许多相同规模相似行业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是命运多舛,在上一轮台改革改制过程中或成为改制企业,或破产灭失,所剩无几。80年代到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民消费需求旺盛,家电行业异常火爆之际,无锡出现过小天鹅洗衣机,菊花电扇,红梅彩电等红火一时的家电企业,当时还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均是一票难求的紧俏商品,但是在蓝海的时候没有居安思危,又重新陷入红海,在红海的惨烈竞争中,均以破产而告终。大厦股份是位于无锡市最繁华的中山路与人民路十字路口的一家商场,当时四个角落里分别有四座商场,均是无锡最有实力的,另外三家分别是新世界百货,三阳百盛,太平洋百货,大厦股份抓住了上市的蓝海战略,之后又引进了均瑶集团,这些年一直稳健经营,三阳百盛就专门走小清新路线,深受二三十岁白领的青睐,错位经营比较成功,而太平洋百货因为没有特色,所以没有维持多久就关闭了,而新世界百货又因为理念太超前,用一线城市的高端定位到二线城市的无锡来经营,最后也是难以维继,关门大吉。庆丰股份脱胎于无锡二棉,曾经是全国学习的榜样,后来因为大规模扩张,资金链差点断裂,但是因为上市公司的金字招牌起死回生,用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卖壳,而老的庆丰则重组至一家国资集团公司。

  之所以举以上例子,也是想和现在国企改革中提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国有资产资本化相联系,国有资本或是国有企业若是想发展状大,又要有相当的抗风险能力的话,就必须走资本运作之路,或者说是上市之路。随着新股的密集发行,特别是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的相对倾斜,在这一轮国企改革中国有企业要抓住机遇。而太极实业无疑开响了无锡国企重组的第一炮,与十一科技的强强联合,使公司的经营发生了质变,从传统的纺织行业一跃成为太阳能行业。而十一科技在太阳能领域的设计地位无人能撼,这一华丽转身也是蓝海的一种运用。华光股份也是无锡国资现存的四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之一,这次也不负重望,对华光股份所在的国联环保集团进行重组,将集团的其他优质资产装进上市公司,并率先实行股权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这又是蓝海的典型。国联证券也在积极从香港回归国内上市进行中。威孚高科保持着稳健的增长。这四家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占到整个无锡国资的大半壁江山。正是在上市这条蓝海之路上才使得这些优秀的企业保持优势,甩脱竞争,不断进行扩展,加长,拓宽,深化,让蓝海提升价值的基因深植企业文化,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囿于世俗意义的红海竞争中,只是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而为这些外物所役使,岂不也是处于不断的竞争中,如果竞争失败还会觉得人生惨淡而无价值。只有另辟蹊径,重点突出,挑战现状,建立自己幸福的规则才是人生的蓝海,让自己在动态与可持续中得到长久的幸福与安康,从而成为人生的赢家。

  《蓝海战略》读后感10

  想大家最想明白的是何为蓝海战略吧?其实如果把它翻译为:另辟蹊径,可能就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有理解困难了,但也许那样它就抄不热了吧——这个市场好象很奇怪,一个创新且有智慧的概念不必须会被抄热(如陈祥星博士的著作《股东、经理、人力资本——有限公司治理的永恒主题》中提出的“管理利润”概念,我个人认为是相当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但一个古老的概念翻个新花样,进行一下名词创新,能够很快被抄的很热很热(如蓝海战略,六顶思维帽,此刻又进行了名词创新了,叫“水平思考”)。

  言归正传,继续读后交流:书中引入的蓝海概念是与红海对应的,所谓红海就是现今存在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进行着血腥竞争,企业流的血把海染红了,所以叫红海;而蓝海是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等待人们去另辟,因为还没有人开辟过这片海洋,所以它是原色:蓝色。你可能会想,哪里还有蹊径等我另辟啊?作者指了个方向:从和对手竞争现有客户,转向开垦“非客户”这块处女地——别总盯着现有市场争的你死我活,要满足现有客户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付更少的钱,取得更大的效用,这种客户把许多企业的血都快放干了,海都染红了。

  谁都想开发非客户啊,怎样做呢?该书教你四步动作:

  1、找出现有产业供需要双方都认为理所应当的元素,看看需要剔除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放下现有市场或降低成本);

  2、看看哪些元素能够降低标准;

  3、看看哪些元素需要增加标准(另辟蹊径,吸引非客户);

  4、看看要增加哪些新元素。——说起来好象挺容易——然后把这四步动作画在一张称为战略布局图的二维坐标图上。图画起来挺费劲的,就请同志们翻一下书吧,我不画给大家看了。但在那里,我有一个特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人家善于包装概念和构成工具,这个图,其实就是拉成直线的雷达图。洋咨询使用了一下雷达书,把许多企业整的一愣一愣,连写年终总结和同事比较优劣都用雷达图呢;而该书把雷达圈拉成一条直线(直线有利于增、减相关点,就是前面说的增加、或剔除元素),就又把咱全国人民搞的一愣一愣,真牛啊!——这种牛咱们真要学——纵使百年陈酒香,怎敌十米曲巷深,多冤啊!

  以上是读第一章的感想,第一章是介绍蓝海战略;第二、三章分别是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看来看去,就是一些企业另辟蹊径,创造成功的案例,和一些企业没辟成功的案例。其中成功者另辟蹊径的奇思妙想的确让人赞叹,让人称奇,但是我想,他们没有一个是遵照蓝海战略想出这些好主意的,而是蓝海战略作者研究了他们的案例,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另辟蹊径,放下别人做烂了的,做别人没做的——如此而已。这是一个前后顺序的问题,如果这些成功者是遵照蓝海步骤想出好主意,另辟蹊径成功的,那这一战略工具应很有说服力了;但如果该工具只是总结了一些前人成功的经验,那就需要在心里多嘀咕两句了。我嘀咕一阵后得出的想法是:不明白当下的企业家们遵照蓝海战略教的四步动作是不是真的能开辟蓝海,只明白想另辟蹊径者千千万,成功者鲜,而把成功者的经验归功于另辟蹊径,似乎逻辑上似乎不那么成立。

  《蓝海战略》读后感11

  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读了《蓝海战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思想方式上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是去创新新奇的东西,而是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往往很多创新成果都是因先有需要才有的。在历史上有很多企业都是获得了技术创新而最后都亏本了,像著名的摩托罗拉铱星计划最终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上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脱节。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让用先进的技术去赚钱?这恐怕是每一个技术人员在做技术的时候,必须要反复考虑的事情。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才是我们创新的责任。

  其次,《蓝海战略》使我对竞争的概念又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包括新产品,新市场领域的占领上。通信领域不仅仅是话费价格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新产品,新业务的竞争,这也是这次培训课上老师讲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以前太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想尽办法对抗,而忽视了创造,从而陷入了"红海"(已知市场空间)战略中。我们为了市场份额而和竞争对手拼价格,使自己的利润大大的下降,总是幻想占领市场后再提价格,但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究开发新的品种,想以此来占据市场,姑且不论新产品能否被市场真的接受,即使市场很广阔,但对手的同类产品马上就会出来,同样又将陷入了新一轮的拼杀。我们希望用服务来弥补产品的不足,但你的服务再好也赶不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

  客户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目光从市场的供给一方转移需求一方,也就是与其与竞争对手死拼,不如推出更能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企业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这一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岂不更好?

  一个公司必须坚持探索蓝海,因为只有不断发现蓝海才能保证公司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不会被市场淘汰。只考虑红海是不行的。假如诺基亚一直抱守红海的话,可能它还是在做木材加工,美的一直抱守红海的活,它只能做当初的酒瓶盖,甚至不可能有今天的美的品牌。但红海是必须的,有了一套红海的竞争能使你在发现蓝海并迅速在蓝海里确立你的地位,如果没有红海我想即使你找到拉蓝海你也不能迅速占领。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

  如果说家用空调市场是红海,那变频空调、家用中央空调就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从家用空调这个红海中创造出来的蓝海。家电行业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红海的基础上创造蓝海,从而拓宽市场。当然其他的行业也是如此。

  《蓝海战略》还阐述了另一个观点:开创蓝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这些因素有时候会存在,但更多时候,它们并不存在。只有当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购买力。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市场先行区分开。

  最后,《蓝海战略》论证了“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辩证关系: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还算不错的价值。这样,战略也就被看作在“差异化”和“低成本”间作出选择。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者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

  《蓝海战略》启发我们,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联系本行业现状说,各家电厂商纷纷以拼命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维持惨烈价格战中的生存空间,这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像空调钣金改薄,它总有个限度,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竞争力。企业发展壮大可以通过研究广义市场的方式,在现有即将饱和的市场外,独辟溪径,就有可能在现有市场中杀开一条血路,开辟一个崭新,至少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清静的消费市场,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市场空间,现在美的推出的变频空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读这本书深刻体会到了公司领导的市场洞察力和远见性,使我确定我们公司是一个有序发展的公司,使我更加坚定了和公司共同发展的决心。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改变以往的思路看清了现在的发展方向,准备好迎接我公司历史新篇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