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的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刘莉莉老师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1

  《认知天性》一书是认识心理学对于学习规律的深入研究,它将人类认知规律与学习紧密相连,对原有的低效的错误的学习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批驳,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书中记录的一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在体育课上,一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2英尺和4英尺练习组,他们从没练习过在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

  这个实验结果看起来匪夷所思:一直做3英尺投篮练习的孩子反而比不上2英尺和4英尺练习组,通常我们都认为重复的、集中的练习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大有助益,我们都信奉专注的力量,而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个实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时间的不停重复练习无疑是见效最快的,但它通常遗忘速度也快。例如我们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阅读,他们看似全部掌握,胸有成竹,但考试结果往往不甚理想,你会发现让他们反复阅读和识记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居然很快就记忆迷糊,无法正确作答。

  究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更有效的呢?答案就是多样化练习要好过重复训练。多样化练习一开始的效果虽然没有集中练习好,但是它更能深化学生的记忆。

  多样化练习,在这个实验里,就是在不同的距离上把沙包扔进篮子里,这样做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学活用,即把在一种情景下学到的知识,成功地应用到其他情景中。

  因此,在语文学习上,死记硬背是最不可取的,反复背一句名言,就不如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运用这一名言的效果好。反复阅读一篇文章,就不如让学生缩写文章,或仿写文章的效果好。只有让大脑的更多区域参与学习,而不是把学习仅仅理解成简单的重复,学习才会真正的发生。学习不能怕复杂和困难,多样化的学习看似设置了学习的障碍,学习效果没有重复练习快,但其意义是深远的,它让学生耗费更多的脑力去参与学习这样进行的学习是更为扎实和稳固的。

  孩子们不是学习的机器,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心与脑参与学习,给他们更多样化的任务,让他们从重复学习中走出来,发现学习真正的魅力所在。多样化学习能为孩子们接触更深层的知识打下基础。我们要让孩子们更多种类的尝试,让他们能投出人生最完美的沙包,准确命中那设置于未来的篮子。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2

  《认知天性》是一本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天性”是人类的学习基础,人类总是以为死记硬背就可以牢牢记住,但是世事难料,死记硬背不但没记住,还忘得更快,活生生的打脸。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现学现用,然后灵活运用,这句没错,只不过都已经死记硬背,脑子也是转不过来了,那难道真的无药可救了。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学习得是否牢靠,是否学得好,学得不好,有时候迷茫感觉这个世界总是自私,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它给了我们差不多一样的机会,差不多的运气,不过有些人在起跑线上就占了优势。只不过开始有优势也不一定真的比其他的人强,起点与终点有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每天慢人一步,那么,你抬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从一个领头的人被人抛到了身后,那么一大段距离,而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过是知识的认知,知识的深度,知识的运用程度,而一个想把所学的知识牢牢记住而且灵活的运用当然是要大脑的容量和运转速度,容量越大知识越多,在这个容量是无限的大脑,只看你是否真的想记,而大脑的运用,要靠自己也要靠“营养”,经常的运转和适当的加上“润滑油”和冷却可以使大脑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记忆力就是学习的主力,而这个功能有好有弱,只有看你自己如何的调整零件,零件放对了,那么就非常耐用。

  勤劳就是学习的主要,就算你有再好的记忆力,“懒惰”就会毁掉你所有的一切。如果太懒了就不想去学习,不想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你身上的一切优点也会慢慢变成了缺点,也就是你的缺口。所以当你穿项链的时候,如果绳子没有打个结,那么你穿的项链就变得无用了。如果不好好地把学到的打个结,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就会流失。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记忆和解读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把每个学习的每个方面都理解得非常透彻。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3

  《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以往觉得正确的学习方式都是书里所说的“看起来很努力的”方法。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这样会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识水平。

  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

  1、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本书的理念就是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知识成为条件反射。首先,要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再次,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学习的成果好坏不能靠自己感觉,而是要用考试的方法检验。每次测试都是给记忆和学习加一个节点,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学习分三步:编码、巩固和检索。编码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一个知识,巩固就是当了解一个知识后要及时练习,检索就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努力把这个知识回忆起来。当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想起一个知识的时候,效果最好。

  2、“后刻意练习”时代

  “后刻意练习”所讲的就是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间隔学习使知识存储的更牢固,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在这基础之上,间隔学习比连续学习效果要好。比如,一个八小时的课程,一天学习四小时分两次(在两周里)学完,要比一次学完好。这样可以给大脑一个缓冲时间和回忆的刺激。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比学习单一内容好。道理和上面的类似,不停的折腾就是为了刺激大脑,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3、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很难,但比这更难的是改掉一个旧的习惯。更确切的说,不是改掉旧习惯,而是先把旧习惯放在一边不去用它。一个人普通话不好,通过努力学好普通话,他不会忘记原来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所谓的习惯也是如此。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记。检索练习是强化所学的一种方法,某件事物你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的就越扎实。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识。学了一个新知识,如何才能记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这样可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了相似的应用场景,就要试着去使用,进行知识的迁移。

  制造良性干扰。很多人学习的时候,总是要找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其实这往往更不利于学习。适当的噪音能够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字迹略为模糊,反而能够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因为这些不完美的外界环境,都能刺激大脑提高注意力。

  适度困难更有助于学习。人们都喜欢做没有挑战性的东西,但这样会使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弱。只有不断的去做那些略为困难的事,跳出舒适区,才能使自己进步。

  4、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

  学习时避免错误和记忆扭曲。对一件事情,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暗示及其他事件的干扰都会歪曲我们的记忆。

  用时间和测验评估自己,测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非常之大,我们称之为节点反馈,一个公司在做培训的时候,学校在做课程考试等等其实都是需要做一个节点反馈,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查漏补缺,还可以自己的学习进度。

  5、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为什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我的理解是,即便你的学习方法很对,学习东西也很快,但是如果不持续学习,最终也会全部忘记,所以最好的记忆方法是坚持长期学习,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把之前学到的东西进行串联。

  给职场人的'学习策略:多做检索和反思,思考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会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学生的策略:要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多用回忆来挑战自己,要有间隔的安排检索联系,最后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4

  前两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攻读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有感而发,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刚刚毕业不久,就我本人而言,我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有很多领域我还没有涉及;有很多很多东西我需要去学习。《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小我都是平平,但是也不是特别差的那种,在小学初中一直都处于中上等,高一的时候差一分进入重点班,当时的我选择了留在了普通班,这个成绩让我在当时的班级很快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在老师的重点关注下成绩也算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当时也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因为贪玩与班里的同学打成了一片。高二分文理科,我选了文科,好多经常在一起相处的同学都分开了,还算幸运,新的班级里有一个之前班级中关系还不错的一个女生,其它同学都不怎么认识,同时家里人也在给我灌输思想,到高二了,可跟高一不一样了,高考在即,不能再和以前一样贪玩了,于是,我和这位女同学走上了学习为主的道路。我们两每天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有时时间紧迫的时候连晚饭都不吃,和时间赛跑。

  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真的不无它的道理,第一次月考,我竟然考了班级第一,新班级,新气象,老师对于新接班的同学的了解当然看成绩,于是,在老师、班里同学的认知促使以及家里的管教下,我成了一名,他们眼里的“好学生”。因为学的是文科,各个科目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较多,台灯和小桌子都是必需品,每天早上,我们这批所谓的好学生五点起床,晚上熬夜做题,有时候一做就是晚上一两点。课本上五颜六色的颜色标记,各种笔记密密麻麻。总之,高一之后的那两年,是真真正正的用心学习了两年。通过这两年,我打破了家里人对我以往的认知,我没有走上她们为我规划的专科之路,然而我并不为之庆幸,因为我付出的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应该只是考取这样的一个成绩,毫不夸张的说,我甚至吃饭都在记单词。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很多人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是事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所有学到的道理和经验,但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那些不给自己出难题的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我想之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自认为老师讲的我都懂了,很轻松的接受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即使我很努力,但我已经陷入了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有的人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人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去不断的加大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做好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或者每周接触一件新事物、新领域,这是我读过这本书的切实想法。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5

  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本书阐明了学习与记忆的过程,提出了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和一些重要却被忽视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老师与讲师的教学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和职场人士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摘抄与感悟:

  1,感到学习吃力,说明正在学习重要的东西。根据过往阅读经验,那些枯燥的让人读了犯困的书,反而给我带来更多收获,如逻辑、哲学(原理在于学习困难的知识会刺激大脑不停思考)。

  2,在学习某一课程和技能时,不要忙于在书上记笔记划重点做记号,这种轻松且不费脑的活动并不能真正使知识留存在大脑。

  a有间隔的、内容穿插的自我测验(考试),查漏补缺,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

  b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

  3,遇到复杂问题(难题)先尝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时再去找答案或寻求帮助,这样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对我们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持久。

  4,复盘法(反思):撰写日报或周报,总结过去这段时间做过什么,结果怎么样,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提升,今后怎样做的更好

  5,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如果不应用,很快就会遗忘。

  6,关于犯错的教育理念:现在社会人们凡事太关注结果,不允许失败,容错空间小。对失败的恐惧导致我们不敢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愿意冒险,这极大抑制了我们的创造力。事实上,犯错却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经历多次失败,才能发现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才能找到可行的通往成功的路径。要敢于尝试,错了也没关系,多数人会因为没做而后悔,而不会因为失败而后悔。

  7,列出自己的目标,想要做到的事,想要取得的成就,然后列出达到目标需要的能力和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怎么训练这些能力(找到相关学习路径)。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6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总结为:学而时习之。 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虽然学生们反感考试,教育部门也在出台政策来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检索不需要高科技,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7

  早上无意中翻到了《认知天性》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效且有用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平常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总是会对一个新的知识点容易遗忘,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可以践行的实用的技巧,那就是学会扩展、比喻以及联系。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我要背诵李白的诗句,要了解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那么我就回想一下自己读过他的哪些诗,跟他同一个朝代代的还有哪一些著名的诗人,这样就是有一个扩展和联系的过程。就如同我们知道杜甫,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把他俩的诗句一起了解背诵。还有就是如果我们对诗仙有了解,就会对诗圣、诗鬼这样的几个称谓也会去联系起来,就加深了我们的记忆。

  关于比喻,就如同我们教小朋友认识图画,看一个圆圈,问他像什么,他会说像篮球,像太阳,像饼一样,这样就更容易让他对各种形状加深认知。

  这本书中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受用的就是要去主动地思考。

  当我们对于一道题想要迫切地解答出答案的时候,一种是直接给你答案,一种是让你思考十分钟解答之后再给你答案。如果有这样的经历的人一定了解,肯定是第二种方法会让你对答案有更深刻的印象。因为你有过主动的思考,才会对于之后给出的解答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其实学习是有技巧的,同时也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主动地去求知,这样才会把学过的一个个知识碎片集结成一个知识体系,无形中就提升我们的知识面以及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