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读后感

莉落老师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读后感1

  一个大学时很被老师看重的学生,毕业之后浮沉于社会的洪流之中,昔日的理想则幻灭远去。毕业时曾说过要和老教授墨瑞保持联络,却是十六年未通音信。然后有一天在电视“夜线”节目上看到只剩没多少生命的老教授。于是他们再度重逢,教授重新给他上了14堂课,而教材就是老教授自己。

  很难想象如果我像墨瑞一样,不能外出、不能自在走动、毫无隐私权时,心里所想的、所做的、所说的,会不会和他一样的乐观面对死亡以及接受死亡呢?书中他们讨论很多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里面的每一篇故事,都令我感触良多。

  第一堂课,他们谈论这个世界,墨瑞说:“生命中最要紧的是学着付出爱,以及接受爱。”我们很少去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或是认为只要接受了爱,就会变的懦弱,这种想法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你越是不接受别人,别人也离你越远;其实接受爱并不可耻:智者李文曾说:“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那为什么不多做些理智的行为呢?

  第四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刚看到标题时那种很震撼的感觉仍记忆犹新:“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从以前我就认为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几乎是不会特别去探讨个中意义,而这位墨瑞却说:如果你接受你随时会死去的事实,那你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争强好胜,薪水以及职位的高低也不再重要,你可能会比较想把时间花在心灵上。如果我只剩十四个星期可活,那我是不会去和别人计较太多,反而是去做有意义的事、使我快乐的事,我会积极的做每一件事,去享受每一天;如果每天都以这种心态在生活,那很快就会功成名就了。

  在读这本书时,我以前的记忆不断浮现,像影片似的不断播放,在我看到“感情与执着”这一章时,以前所发生的事就显的历历在目;在我读到“宽恕”这一篇时,我就会想到以前一个只要见面就会因小事而吵的朋友,其实在那个时候是有很多机会可以让我们言归于好,但我不愿意退一步。

  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我以前犯的错可真谓罄竹难书,我的缺点也真是不少。我有幸能旁听到这门课程,知道自己的不良之处,也希望你来听听。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读后感2

  我听说要去看话剧,是由《相约星期二》改编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我马上到网上查了一下《相约星期二》的故事介绍,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观后感想。最后一堂课是莫里教授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

  12月4日下午二点出门,四点来的人民大舞台,比活动开始时间提早了一个小时,病友们陆陆续续的到来,又看到了久违的朋友,他们各各精神饱满,都很期待观看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由上海百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台湾果陀剧场、爱心企业立邦和新蛋网,做了一个小型的开场仪式,立邦公司员工与渐冻人患者一对一的接待,杨导热情地介绍了剧情,佳佳与立邦员工演唱一首《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男女声二重唱,蓉蓉朗诵了一首诗歌,简单仪式结束后,为我们送上礼物,并拍了集体合影照,然后由志愿者带队进入剧场,映入眼帘地舞台非常朴素。

  随着舞台上的大幕拉开,一块投影幕布前是一个稍有起伏的椭圆形场地,场地内是莫利教授的.家,两把椅子加一张桌子,椭圆外则是屋外。所有场景的转换都是靠投影幕布背景的变化和灯光的明暗来实现。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讲述的是一位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的大学教授莫利,在面临生死攸关之际,以他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为学生米奇展开了一场极具力量的心灵对谈,观后感《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观后感想》。“渐冻人”的病情会越来越严重,行动和言语的能力也越来越困难,但是心智仍旧清明如昔。抚慰来自言语,更确切地说,来自师生之间关于一些根本问题的问答,如金钱、时光、爱情、自由以及死亡。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是我们以后所面对的生活。然而剧中的莫里教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失去跳舞的能力,失去行走的能力,失去吃饭的能力,甚至失去上厕所的能力,连头部转动都要靠别人,最让他难堪的是连擦屁股都要别人代劳。自己的隐私都没有了,象婴儿一样依赖别人照顾。

  他是最有理由自怜的人,他是一个如此善良而有爱心的老人和学者,上帝待他应该是最不公平的,理所当然的,他也有抱怨,只是在早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小会儿,但是很快就过去了,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自怜,因为他有很多幸福的事情要做,他还有能力倾听,还有能力接待来访的'人。

  他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有时间跟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说再见。

  坦然的接受自己会死亡的事实,享受自己活着的时光,这就是莫里教授对待死亡的态度。他没有将焦点放在死亡上,而是放在了死亡之前宝贵的活着的岁月上。

  然而让我想到了在照顾妈妈时的情景,在她感到无聊时,我妈会说,女儿,我们来唱歌比赛,她潜移默化地告诉我,当你不开心时候,听音乐或唱唱歌,让我学会乐观、坚强面对人生。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快乐,愉快的心情,才是创造力和人生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自己创造快乐,与自己快乐相处的人,才能远离痛苦与烦恼,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读后感3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内容概要:对于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为什么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如何活着?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死亡?生命真正值得重视的是什么?……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时候,莫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对我们娓娓道来。莫里教授朴实的字句里,我们足以筛出令人顿悟的人生智慧……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生病是我们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候,也就在此时我们常常是消极的、胡思乱想;而书中的主人公莫里却与我们截然不同,他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的疾病,并跟我们分享人们在生病所要碰到的种种问题,谱写成这本书让我们在最脆弱的时候可以借鉴莫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4堂(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我们要学会死亡,才会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友谊、亲情等)会给自己订下目标一一地去完成,怕会失去机会,才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得更精彩;5堂(交流胜过一切)如果我们懂得去耕耘,不懂得去收割,种出来的东西会是怎样的呢?就象我们在工作只懂得埋头苦干,做出来东西有多么条条有理,却不懂得去交流,也是得不到别人的欣赏,所以说交流也是一种艺术;6堂(学会悲伤)伤心,悲戚,痛哭,都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是的没错(伤心,悲戚,痛哭,都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当我们处于一种消极情绪时,他会使我们更善于分析我们的思考会更有批判性更富有创造力。所以我们需要悲伤来指引我们思考;9堂(敞开你的心扉)我们都不会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我觉得我们只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去诚待他(她)人,充满善意,就一定赢得良好的声誉,获得他人的信任,别人也就会对你敞开自己的心扉;14堂(道别)本人最不喜欢就到车站接送朋友,车站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伤感,因为我不喜欢离别,里面有则寓言〈浪花〉我最喜欢……值得大家去看……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我可能选错了版本,也许阿尔博姆写的《相约星期二》读起来会更精彩一点。当然,作为当事人自己的讲稿,也许更加原汁原味一点。但是,作为文学作品,这个读本显得单薄了点。本书是莫里·施瓦茨在人生最后的时刻总结出来的箴言警语,我想,对于有相同或类似体验的人读来一定会深有感触,但是对于人生正在春风得意处的人来说,这本书也许对他们来说触动并不会十分明显。箴言警语只有事到临头了,才会觉得有顿悟的感觉,这时候的顿悟其实有点晚了。所以,如莫里说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独处的时间,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一些事情,把书中提到的一些箴言警语品味一下,也许我们不需要等到事到临头了才醒悟,有些事情在平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做到了,日积月累,也许你的遗憾就会少很多。最喜欢书中最后的寓言,那是一个关于浪花的故事:小小的男浪花,在大洋面上下飘荡,快活极了。突然,他明白自己就要一头撞在岸上。在这个宽阔的大洋里,他正在向岸边荡去,他将粉身碎骨。“我的天哪,我怕要大祸临头了!”他说着,一脸的忧伤的绝望。这时来了一朵女浪花,上下飘荡着,快活极了。女浪花问男浪花:“不为何这么郁闷?”男的说:“你不明白,你就要撞上岸了,你将化为乌有。”女的说:“你才不明白呢,你不是一朵浪花,你是海洋的一部分。”于是莫里相信,我也相信,我们是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将死去,但我们也将活着。还有一点很重要,水是不可分的,人类也是不可分的,“我们的互相需要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