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读后感

莉落老师

  《大江东去》读后感1

  《大江东去》这本书非常宏大,从叙述四种身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浮沉让读者感受到属于改革开放的那股义无反顾之势。

  《大江东去》这本书很世故,客观冷静的描绘每个人物的转变,在阅读完后更清楚地意识到社会是一个灰色的大熔炉,人心人情从来都不简单。

  《大江东去》是一本冰冷的书,它让人深刻地认识到,阶级是天注定的,无论多少年都抹不掉那骨子里的印记。

  这本书使我烦恼了许多天。它充满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不用说,每个角色的不断变化以及背后的人性原因。

  比如,雷母和宋运萍,从一开始就把媳妇捧在手里到心生芥蒂;宋运萍本是完美的,但随着儿子雷东宝对妻子的不断顺从,老太太的心开始失衡,尾巴也逐渐向上翘,文化局限导致。

  正如书中所哀叹的:农奴翻身后未必不会做恶霸。当然,宋运萍也有相应的`对策,通过翻新后的房子顺利迁出了雷母,从此有了距离产生美。

  从徐县长县长对于宋运辉和雷东宝的态度转变,或多或少能感到阶级和利益一直是人与人之间一道透明的屏障。起初,徐县长对宋运辉和雷东宝是提拔的。等徐县长调回北京后,彼此少了利益的纽带,对于宋运辉和雷东宝来说是益友。

  然后宋运辉与徐县长一起跑政策批项目时利益纽带把两人组成了合作伙伴,等两人都高升到了政界与商界的高位时,宋运辉则需要奉承徐县长来讨政策,而徐县长与雷东宝则是天上地下,见面都很困难,从前的友谊也逐渐淡去。

  真的只能感叹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成人的世界,理所当然的复杂。

  历史的长河奔腾而下,你我的存在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顺应时代,违逆时代,冷暖自知。

  好书,除了主线扣人心弦,在细节上也是能够被推敲被玩味,希望欢乐颂的热播能够令此书站到大众眼前。值得好好读读!

  《大江东去》读后感2

  从宋运辉再说回小说,忽然发现《大江东去》的问题是,像《水浒传》一样,主角不讨人喜欢。一般来说,小说的主人公的价值观是与作者比较一致的,比如《红楼梦》,如果不那么一致的话,这个小说会给出一个批判的或同情的态度,比如《高老头》或者《红与黑》。但《大江东去》的价值观与宋运辉是基本一致的,是小说结尾里给出来的:“先发展,再调整。”阿耐有一句话印在小说的封底:“我有幸生活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这是一种非常之不“文学”的态度,因为基本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与“时代主旋律”保持距离,或者给出一种“复调”——不同的人在这个时代的不同感受。

  《大江东去》只写强者,它的主人公也都是“弄潮儿”,因而有一种贯穿全书的乐观主义态度。但对这个时代,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被裹挟于具体的事件而无暇对历史与现实作出反省,小说的作者却要有一个更高屋建翎的思想境界,这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复活》为什么千古垂范的原因。到了第三卷的结尾时,我有点担心,再写下去,写宋运辉官做得越来越大,梁思申钱赚得越来越多,意义都不大了。这两个人现在官已经够大,钱已经够多,他们的最大问题是,他们两个都不“痛苦”,安娜是痛苦的,聂赫留朵夫也是痛苦的,有没有一个真正“痛苦”的人,成为一个小说已经解决了主题,情节,人物这些问题之后的问题。

  没有痛苦,则没有诗。宋运辉有无数解决问题的良方,故而没法进入“痛苦”的境界,不能苦吾苦,就也不能及人之苦,所以他身上总是少几分人气。《大江东去》写得大气磅礴,湍流直下,但我觉得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全景式的小说,它没有真正写到底层,它最终还是一本“成功史”。另外从文字的角度来说,写长篇对文字的要求不那么高,因为更难的是结构与情节,但一个好作家归根到底要有对一个语言的深刻把握,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文笔俱佳,余华,王安忆,迟子建,也有各自的风格,阿耐的小说推动力极强,是靠见识和情节来推动的,文字只能称顺畅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