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儿子一起成长》有感

秦风学老师

  这学期看了两本书:《看着儿子成长》和《和儿子一起成长》。在一大堆的书中选择了这两本作为阅读资源,是因为我有一个12岁的儿子,遇到孩子的叛逆期,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手足无措和困惑不解之时。在闲暇之时阅读这两本书,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下面就《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谈谈自己的感想。

  杨文的儿子夏杨从小就成绩突出,但是杨文说并不是儿子格外的聪明也不是儿子特别的用功,夏杨的成功在于,会学习!最可贵的人才是创造型的人才,知识的积累又是创造的原材料,然而知识是永远也背不完的。所以,好的教育不是单纯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勤于思考,善于应变,再大的事情也想,再小的东西也不放过。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是杨文夫妇从小给儿子灌输的一种人生态度。从小夏杨就看着母亲备课,批作业,一个标点,一个错字都不放过的严谨作风,影响着夏杨的学习过程,也从而培养了他认真、严谨、富有思考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精神。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备课时有没有潦草应付的时候,上课有没有懈怠放松的时候,只有时时刻刻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给学生做好表率,对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好有益的贮备。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很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如果真成做到了这一点,素质教育就不再是空话,而我们的事业也将更加的有意义,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的快乐。用理解的心去看孩子符合天性的言行。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因为老师和父母往往会不自觉的用自己的认识和感觉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对错,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想去理解。这也许就是造成学生与家长与老师之间“代沟”的主要原因。成年人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武断的决定孩子的方向,认为这是对孩子负责,对孩子爱的表现。其实,我们多数已忘记了我们年幼时的想法,也忘记了我们小时候眼里的世界,而硬把成人观点强加给他们。这也难怪孩子们会表现出“叛逆”的心理。一个幸运的孩子,拥有的应该是克制、有耐心、不断寻求教育方法并不懈努力的父母。同样,一个幸运的学生同时需要一个这样的老师。所以做为家长也好,做为老师也好,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不强迫孩子学习他不兴趣的事;不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到孩子,更不能把不愉快发泄到孩子身上,努力做一个乐观、积极、豁达的人。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地位,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和孩子对话,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父母经常会理直气壮的把自己的观点看做是真理,不容辩解不容置疑,正是这种“霸道”拉大了与孩子的距离,让我们无法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年龄特点去理解思考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让孩子处于了被“控制”的悲哀中。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渴望,当他被信任时,他会自然产生自重,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多的责任感。批评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最想要的是批评之后的效果。不要让轻易的批评,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自尊心。更不要用高声的指责,筑起与孩子之间敌对的隔阂。错误的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他这个人。从一个错误再多的孩子身上,也能找到值得欣赏的地方。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每个孩子都会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会是快乐的孩子。

  “让生命更有意义,每一小时都是唯一的”。杨文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同时她更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她用真诚与包容培养了一个成功的儿子,她用韧性和耐心,创立了一所成功的学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用母爱的激情和学者的睿智,谱写着她的社会大家庭教育。

  用更温暖、更科学的爱,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岁月。这是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杨文,写在《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扉页上的一句话。说实话初拿这本书我很不以为然,因为我对于做母亲一向有一种不自量的自信,然而把书细细读下来,不由地为自己的狭隘与平庸而惭愧。

  杨文教授不仅仅是一位有着“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杰出创业女性”等诸多荣誉的成功女性,更是一个胸有大爱的母亲,是一个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新女性,也是一个能与社会分享成功的人。

  “每个人的今天都是她过去积累的结果。”这句话正是杨文教授对自己人生路最好的总结。她培养出了一个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她拥有一座名牌名办大学。正是让多少家庭羡慕不已的事业家庭又丰富的成功典范。然而她的成功和所有人一样是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得来的,她也曾经为了带好一个班级,把自己累得心脏出毛病,也曾经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千千万万个孩子学好英语,在异国他乡啃着冷面包、喝着凉水拼命地读书,她那个拥有两万多学生,八百名教工的英才学院,也曾经让她废寝忘食,甚至发着高烧亲自奔波工地的泥泞中……没有谁的成功是顺手拈来的。从杨文的成功里我再一次读到了这个真理。

  《与儿子一起成长》一书中,我所读到没有多少深刻的道理和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更多是杨文教授与儿子及丈夫之间琐碎的小事,仿佛他们就是我们的哪家邻居,但是一字一句,却又不由自主的引起我们的同感或思索,噢!我也是这么做的;或者,我怎么也犯这样的错误;又或者想,我怎么就没做到。在欣慰、懊恼或者遗憾的同时,引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所以这本书里很多看似平常的话,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她说,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的每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孩子,你对人对事的态度,你的喜怒哀乐,都透过孩子小小的眼睛,存到了他的大脑,杨文主张给孩子留下“存款”,但这种“存款”是“精神的存款”是父母的善良、公正、积极、乐观、宽容等优良品格对孩子将来人生成功的精神贮备。

  “会考试也是一种素质”。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杨文认为,虽然目前的考试制度给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代替这种人才选拔方式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教会我们的孩子从容面对。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我与作者身份的相同之处----一个孩子的母亲和千百个孩子的老师。做为一位老师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做为一位母亲我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怎么看待考试成绩呢,这是一个让很多老师和家长困惑的难题。其实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于考试,所以我们可以把考试看到是一种适应标准和方法,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或许我们做不到,像杨文那样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带着孩子去旅游,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的素质教育里包括锻练孩子良好的应试心态这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