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择读后感600字

黄飞老师

论语选择读后感600字1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为中华第一大家。《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要学习,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养提高了,在学文化知识,这样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习、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习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论语选择读后感600字2

子曰:“富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的弟子原宪很会理财,有一年春节,原宪准备于家人团聚见,孔子原宪十分辛苦决定给他一些小米,原宪却推辞不要,孔子说:“你家吃不完就送给穷人吧!”原宪就接受了,那一次师生间的闲谈,原宪问孔子什么事可耻,孔子告诉他:“你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能当国家政治黑暗,就躲开,这就是可耻。”原宪铭记在心,孔子去世时,他才三十多岁,可是他看到坏人当道,好人遭殃的形势,过着自食其力,清贫的生活。十几年过去了,子贡做了卫国国相,打听到同学原宪,便来见他,子贡以为原宪病了,而原宪的回答却让子贡告辞而别。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们可以看出原宪的守信,即使再贫穷也要坚信仁义道德。听了老师的教诲铭记在心,从不违背,同时卖商品的女商贩的坚信,在外即使弄虚作假老板发现不到,但仍然要坚信自己并说出了非常惊人的回答。

一个人是否守信只有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非常守信,而对自己放松的人则是满口谎言,无人相信。

论语选择读后感600字3

《论语》真是让人百读不厌,它优美洗练的句子,精辟的思想,既给人美感又给人启发,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读《论语》有感作文。如学而第一的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闻、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问子贡道:"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先生凭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逊的态度来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他。先生这种取得别人信任而获知政事的方法,与别人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通过读这一章,我知道了,如果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首先,必须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要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呢?这就要做到子贡说的:闻、良、恭、俭、让。

论语选择读后感600字4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古文十分深奥,让我刚接触它的时候,都有点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有一句话又证实了论语的重要性:“会半部论语,能够治天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这本书可谓是集学习、修身、做人于一身,对中国儒家学说有着远大理想的一本书!我只接触了十条,却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几条,我觉得颇有感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难道不是教我们怎样学习吗?就拿我来说吧,我也有这样的学习经历。

我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做题目却总容易出错,为此,我增添了不少烦恼。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是我课后没有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没有巩固,才造成了错误。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同一篇文章,你学会后再复习一遍,会发现有和第一次阅读时迥然不同的感受。而你对课文的意思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也是学习的快乐之处。

掌握好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到课前预习,课时听课,课后复习,还用愁成绩不能提高吗?

论语选择读后感600字5

这个寒假我过得颇有收获,因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日子之外还能有时间读读书,看看电视。其中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庄子》,自己也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细细品读。

一直以为读《论语》需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和耐性,也觉得自己没有兴趣去读那样“过时”的书。然而在学校开展《论语》导读之后,老师们开始了读《论语》的热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讲坛”的节目后被专家、学者们的渊博学识和娓娓道来的易懂并且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所感染。于是我也就开始了读《论语》,并有了一点点的收获和一点点的心得体会。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书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读了《论语》我才知道了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我们说孔子是圣贤,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作为一个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说的“君子”靠拢、看齐,同样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学生,影响我的学生!

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当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学生讨论过何为君子。他谦虚地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他自己都做不到。“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知者不惑,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