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围城读后感600字

秦风学老师

初二围城读后感600字一

其实这篇读后感是我前几个月就写的了,当时写在笔记里。自从开始准备期末考试复习开始到暑假后这么长一段时间很久没有推微信了。当一件事形成了一种习惯后,长时间不做就会感到别扭,可最近又没有什么可以适合推送的东西,又加上《穆斯林的葬礼》都推了那么认真的微信了,就索性把前段时间写的《围城》读后感也推出来罢。

用了三天的时间,终于一股脑地把钱钟书的《围城》看完了。最后结尾有点戛然而止,完全没想到断没了方鸿渐醒来的下文。可一想又最合理,在爱情方面他与孙柔嘉定还是又和好又吵闹,职场上又是辞了又找又辞。这就是“日子”的真谛,不停变动与重复。

我喜欢钱老的这部书,语言既不晦涩难懂,又不落俗。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准确生动至极,字里行间仿佛都是电影画面。最重要的是故事写的是1937、1938年的事,但是却感觉就像在讲今天的情场与职场的人们,一个人对某一作品是否喜爱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能否让读者产生共鸣吧。另一个让我有如此感觉的是路遥的《人生》。前面只带着两只眼睛去看,后面就开始在一些段落旁写一些自己的感受,见解与评论当然谈不上。

读完整本书,我觉得赵辛楣是数第一的好人,不管在男人还是女人当中,觉得他终究无法得到苏文纨是作者给他最意味深长的好归宿。我真心觉得他俩真的不是一路人,倘若成的话,多年后他可能会后悔。一个人不同时段的喜欢并不都是爱情。就像我曾经喜欢过且真正只喜欢过一个女生,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表白,恬不知耻地假设一下,可是哪怕她现在要提出来追我,我应该也不会接受,人并不都是当时的人了,人对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方鸿渐的三段感情戏,我最喜欢最晚登台的孙柔嘉。相比两个自私虚伪、不懂事理、没什么文化、没有情调的弟媳,这个感情相当坎坷的大哥却“傻人多福”。毫无疑问,与苏文纨、唐晓芙相比,孙柔嘉是对方鸿渐感情最深的又最真实的。可能相比唐晓芙,柔嘉是付出更多的一方,所以反而让方鸿渐看不到她许多的好。人啊,都是这样,所以说最好的爱情状态是两个人互相爱的一样多,不让一方受委屈,也不教另一方太傲气。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最近不知怎么的特别喜欢看书,复习考研完全坐不下,看书则要嫌时光老人去的快。这几天又在润兴书店和当当网买了____本书。虽然还要学习,这些书可能要挤好长一段时间来读完,而且书架上翻了没的《教父》和《白夜行》也是前车之鉴,每天瞪着我等待临幸。

虽然不能及时看或细看,但还是有时候会愿意买些书回来,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有些书确实自己比较喜欢,相当有趣,自己喜欢去融入到精彩的故事里,这时就是一个完全享受的过程。

二是逼自己静心休气,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充实自己,这一过程可能一点都不有趣。

三是,我可能有购物癖。我现在愈来愈仔细摸索这件事。

初二围城读后感600字二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和磨砺。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着、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多层混杂的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于这只手,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

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

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当时之人或不化或崇洋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每一个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

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上的与,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初二围城读后感600字三

“文之为用,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天纬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隋书?文学传序》)

当我触碰《围城》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

四周皆是白茫茫的浓雾,只是隐约还可照见一些事物,一切都非真非幻的。在这团雾中,模糊地看到一个黑影,像是一艘小船。但当我看到这个如同小船的黑影时竟有些惊惧,害怕自己再踏前几步就是水域。

不知道前方是否真有一条小船?不知道眼前是否真有水域,是河湖抑或江海?

在扑朔迷离中,我失去了方向。

然而在失去方向中,我又好像找到了些什么?

在面对生活的伊始,我们充满着惶恐与畏惧,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眼前的是坦途或是崎岖,是光明还是黑暗,反正我什么也看不清。我眼中的社会像是混沌未开,于是我梦想着盘古来撑开天地,可是没有。

我大声询问生活是什么?

周围没有任何声音,只有那些抑或单调,抑或复杂,抑或有趣,抑或无聊的生活片段仍在自己身边打转。

我握着《围城》年齿渐长,越来越多的生活阅历像是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似乎渐渐驱散了挥之不去的浓雾,照亮了眼前的一切。

我眼前是一汪海洋,古老得像是沧海桑田,却又新鲜得像是前几天的暴雨而成。

那原先的黑影真是一艘小船,睿智的钱先生就在那小船上。他一边轻摇船橹,一边淡淡微笑。我向他挥手,求他带我到彼岸。他只遥遥指了指码头所在,便不再说什么了。

于是我找到了码头,独自驾上一叶小舟。在我自信满满时,船离了岸;而当我意识到自己其烂无比的驾舟技术时,船已然出了港口。我面对大海,徒唤奈何。

生活对于此时的我来说是一杯苦茶了。年轻气盛的我们常会因为一点点的生活阅历而信心满满;却又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垂头丧气。我们无可奈何于眼前的大千世界,又悔恨于自己当初的卤莽冲动,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然而,我们选择的路当真是错误的吗?

正于我在大海上进也不得,退也不得的情况下,钱先生划着船来了。我焦急地说起自己的迷茫,他却满含微笑和我谈起了话。他并没有用那些夫子般的语重心长的强调,而是满含戏谑地描述一个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普通驾舟故事。我沉入了情节中,我苦思,我微笑,我不屑,我的感情是如此澎湃而不带丝毫矫情。我不知不觉知道了如何驾舟。

我懂得只要自己用智慧去品味,用爽朗去接受,用豪气来面对,用乐观来展望,那于是也不再觉得生活是苦茶了。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复杂中蕴涵简单。其实人生不难体会,也根本没有预想的那么可怕。

我终于欣喜地看到自己会驾舟了,虽然比起先生的驾轻就熟就如同一个孩童在手足乱舞。但我懂得了“信心”二字,这也就是驾舟的真谛。

我依旧在这时而狂暴不息时而温柔平静的海上做着独自的航行。在这海上呆久了,也有了海的胸怀,感受到妩媚,柔和,清新,自然,热爱这海风,这海雨,这海浪。

生于海的人说:“生于海者,必爱海。”

生在社会中的我说:“我爱生活。”

初二围城读后感600字四

围城,初读围城这两个字还以为是写武侠小说。后来读完围城之后,才知道是写现实生活。

在序章中。钱钟书说,他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看完后知道是写战争时期的一批到外国留学的年亲人。讲述他们的爱情问题,工作竞争,生活的压力。主人公方鸿渐一开始对于感情、生活充满了遐想、向往,当它成为了别人的丈夫时却发现多么的无趣,又向往以前的自由,也印证了书中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进城”。

生活就是一座围城。在围城里的人面对这各种压力:学生面对着学业压力,刚刚毕业的学生面对着新的压力:毕业后怎么生活,面对社会等等。在书中作者也描绘着一个刚毕业的人物——方鸿渐。方鸿渐是一个颇有知识的青年人。他不断的想成为一名在社会中的名人,但是他经不起诱惑,总是被诱惑的恶魔勾走。就是他的性格才产生了他的种种决定。

方鸿渐拿着假毕业文书,并不他想骗父母,而是被围城迫着骗父母。他面对着假文书被识破的压力,不断的掩饰,尔虞我诈,在社会中明争暗斗。他不能在这股暗涌潮流中乘风破浪,只能屈服于这股大潮流,成为这座围城下的扯线玩偶。

身为一名高中生,看过《围城》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责任。婚姻生活中会不断遇到让人头疼的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能力我们是还不具备。在婚姻生活中的责任就是能够在这股暗涌潮流中乘风破浪,来去自如的,对家人和朋友负责的能力。

从《围城》中我明白学校为什么禁止同学之间有男女关系,因为这种男女关系在我们这群高中生中像一群疯牛,不由我们所控制,我们在这关系中往往需要依靠别人替我们去解决,我们也往往会在这种关系中闯下大祸,最后我们总会一走了之去逃避,剩下一堆烂摊子让我们的父母,老师去解决。婚姻本来是对双方美好的事,但这种美好需要我们有能力去维持,去保护。这就是我在《围城》中的婚姻所理解的责任。

在《围城》的刚刚开始中,方鸿渐面对着欺骗与诚实的抉择,而他选择了欺骗。对于欺骗的了解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在方鸿渐面对父母在假毕业证这件事中,确实是难以选择。当初方鸿渐是这样想的:如果不拿假毕业证回家,父母和自己在社会中会抬不起头做人,就业难,婚姻难等等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但如果拿假毕业证回家,结果会不一样。就业容易,婚姻也不难,父母也会自豪。但会面对被揭发的风险,被揭发以后面对的问题会比不纳的严重很多。也许欺骗的结果会是好的,但也许是坏的如方鸿渐在后来被识破之后产生的种种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面对欺骗的态度在不同问题上应该持有不同的态度。这是我在《围城》中理解到的。但我会选择尽量不欺骗,因为相信着诚实总会有回报的。

有很多人都指责方鸿渐这种拿假毕业证后来自食其果的做法。但当我们真正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创造比方鸿渐更好的做法。其实选择往往有百分之五十都是错的,但我们注重的应该是做错后补救的方法、能力。这才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围城,围城中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进来,走出去的人面对的又是一个围城,走进来的人也面对的一样,但人们总会在围城中兜兜转转。因为有生活就有压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微笑着去面对压力,试着冲向围城的上方,可能围城上是不一样的天空。

初二围城读后感600字五

利用周六日的时间看了两本书,一本是桐华的青春言情小说,另一本就是围城。说来惭愧,相信很多人早已读过,我却几次三番只读到方鸿渐在船上回国那一段就念不下去。早听闻婚姻才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如今我已在围城中,不妨读一读。看后觉得,此书一个字,秒!非常有趣,诙谐幽默挖苦讽刺段子频出,想来钱老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吐槽大会就没有李诞池子什么事儿了。我看时大笑多次,结局却是戛然而止,文学术语叫留白,让人意犹未尽。看的过程中,我先生在看rng比赛,时而叹息时而低吼,跟我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我看后又查了很多人看完围城的感想,有人说看过五遍,每次看的感受都不相同。可能我人生浅薄,并未感受到如此的不如意。

说说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路吧,他实在不是讨人喜欢的模样。因自己指腹为婚的未婚妻病逝,他的准岳丈岳母把给女儿的嫁妆钱资助他出国留学。他在国外期间,谈不上不学无术也说的上正经的都没学,辗转几个大学,最后竟连毕业证都是从一个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赝品。

在回国的船上先搭上鲍小姐春宵一刻,后又和自认为“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苏小姐宛如情侣。心里对苏小姐无意,却还要去拜访人家,拜访苏时又遇到真爱唐小姐。他一面不拒绝苏的示好,时常与其来往,又一面对唐小姐展开十分猛烈的攻势。把自己每日见闻所思所想汇成相思信寄给人家。最后,他与苏唐两位因其的懦弱优柔一个好下场没落。杨绛先生说过,唐晓芙是钱老钟爱的人物,不舍得把她嫁给方鸿渐。

感情受挫的鸿渐又与岳丈岳母闹翻,阴差阳错的因为当时“情敌”赵辛楣的小心思而得到去三闾大学做教授的机会。在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中又结识对他一见倾心的孙小姐,书中说孙小姐“千方百计”嫁给他。这在当时,方鸿渐是万万没有发现的,以为她原本是那么可爱,有过动心,孙小姐的段位在目前看来也是极高明的。不过,无论她如何撒娇如何体贴,也不过芸芸众生里极其普通的一个。长相平庸,家世普通,学历大概在当时是亮点,可惜与苏唐鲍一比就毫不突出了。

后来的故事主要以鸿渐和柔嘉的婚后生活为主,草草结婚,婆家娘家都对对方不够满意,两天小吵三天大闹。吵架内容是十分精彩的,如若不是夫妻我定会拍手称快,可若是夫妻,这么吵太伤感情了。最后的结局就是两人感情破裂,大干一场。柔嘉带着用人回了姑母家,鸿渐回家后在床上哀伤。结局就这样戛然而止了,不知道后来鸿渐去没去重庆,两人又离婚没离得。书里的故事结束了,留下无数唏嘘。现实中又有多少个不得志的方鸿渐和多少个都是怨气的孙柔嘉。只是粗略的说了方的感情路,而感情只占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作为男人而言,他还有事业还有诸多需要努力打拼,可他却像是风中的落叶,轻飘飘的遁于泥土中。

我还是比较励志的人,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谈,如果方可以努力学习不弄虚作假,如果方懂得感恩和岳丈岳母相处融洽,如果方可以对待感情专一坚定,再退一万步,就算和柔嘉结婚了,懂得经营婚姻也未尝不可。可是人生哪有如果,失去不再重来。性格真的影响命运吧。

初二围城读后感600字六

钱钟书先生于《围城》中说到: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逃离。这句话于我来说感慨颇深。世上每个生命都遵循着这样的成长规律:降世之初,俨然初生牛犊不畏猛虎,临终之际多困于城而留有遗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是名利场,或是温柔乡,或是拼造化,或是美名扬。这些意识世界里逐渐高大的城墙虽给予我们偏安一方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我们的格局和生命的广度受限。但是人们往往对格局受限不自知,只是固守着前者自鸣得意。那些高大的城墙就像一个拥有可怕吸力的巨大漩涡,慢慢吞噬掉我们的斗志、毅力和对城外世界的好奇心,最终限制我们于围城之内,潦草一生。

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毫无疑问是悲剧的典型,重重城墙之内的他早已没了男人的血性。"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点泥土气,这就是他们的民风,就是发财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如周敦颐笔下的盛夏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者,少之甚少。在如此小气的环境下成长,便是方鸿渐悲剧人生的第一重城,钱钟书先生在本书之初便交代出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一番伏笔之下,后来主人公的多少荒唐和怯懦也就不那么让人反感而是觉得可悲了。

第二重城。文凭不过白纸一方,却能将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方鸿渐在国外不学无术、不思专攻,临到毕业在父亲和丈人的催促下才慌乱得在毕业证书上造假。人生如棋盘,一步错步步错。既胸无大志,又不敢随性而活,这样的人是极为矛盾的。虽说造假证是当时国内社会对留洋博士过于推崇之下的不得已,但是这一行为终究为他归国之后遭遇的种种歧视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一重城,是社风世情,是造假证归国之后被无知的乡人盲目吹捧的些许自得,竟幻化成迷境幻影,让方鸿渐难以清醒。

第三重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西方自由恋爱的思想在当时中国青年的身上并存,方鸿渐是个矛盾中的典型。一封古文书信回乡想要与周家姑娘解除婚姻,却不敢承认自己真实想法,拿着"两不耽误"的借口与父亲"商量",被父亲痛骂一番立马就收了心思;归国的邮轮上,他既为鲍小姐的大胆举动心神荡漾又觉得不成体统怕人瞧见;归国后他明明心念着唐晓芙,却又不敢对苏文纨挑明心意。如此纠结、不会拒绝的人,如何不会坎坷一生呢?

一个方鸿渐,映射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大多数人,迷茫、纠结、既不敢与传统割裂,又不敢真正接受新潮。在这样的人物里,也有当下年轻人的影子。我们也会偶尔迷茫、没有目标、无所适从,可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终该明白,所有阻碍我们的城墙并非只是外界造成,没有人可以困扰我们,能够困扰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一个足够睿智的人,可以看穿世事的因由,不为所惑;一个足够洒脱的人,可以不顾世人的眼光,率性而活;一个足够强大的人,可以不惧任何磨难,砥砺向前;一个足够坚定的人,终究可以成为想要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在这纷扰的世间,活成一道明丽的光。

初二围城读后感600字七

读完《围城》,感触颇深,钱钟书十分诚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事。

这本书讲了抗战时期关于一个留学生回国后的一些事。方鸿渐真是个凄惨的人物。但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吧。围城这个书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书的主旨内容。

仔细品味会发现书中有三道围城,爱情的纠葛是一道围城,学校里的明争暗斗是围城,家庭的婆媳之争是一道围城。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围城,夹杂着城内的喜怒哀乐,一个城围住了我们整个人。

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无不为围城所困扰,方鸿渐身处爱情的围城,事业的围城,家庭的围城,怯懦的他最终重重围城之间一事无成。赵辛楣最终也没逃脱婚姻的围城,和一个并不爱的女孩子结婚生子,苏文纨自始至终也没走出爱情的围城,最终堕落,身上原有的才气全无。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心寒,围城这么可怕吗?几个留学生竟为此葬送一生。

其实围城并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这个围城,身处围城中,为何总想冲出这个围城,最终不是撞得头破血流,退回去就是冲到另一个围城之中,又饱受纠葛,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围城,包含很多小围城,围城中总有不如意,我们并不是总要去逃避,而应该适应这个围城,在围城中逐渐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总好高骛远,不断地换城,总以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实不然。审视这个世界,围城处处存在。

眼看21世纪,围城依然存在,我们看待围城依然要有正确的眼光,除非围城中乌烟瘴气,实在无法生存,否则就不要不停的出城进城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流浪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