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名著读后感

王明刚老师

五年级下册名著读后感1

昨天,我们学习了萧红的文章《祖父的园子》,读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我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虽然作者萧红的一生非常坎坷,但是那段在祖父园子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是那么的美好快乐,令人向往,令人心动。她笔下流淌的童年时光都是自由的,你看:“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话,愿意开一谎话。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认真地品味这些句子,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扎着一个小辫,穿着一条红色的小裙子的小姑娘。她正咧着嘴,开心地在倭瓜棚里捉迷藏,在黄瓜架“吭哧吭哧“地啃黄瓜,在玉米地里捉蚂蚱……一切都是自然的状态,一切都是无邪的纯净。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这么一个园子。外公家后面的那一片园子,每年回老家,我总是随手把行李一扔,直奔它的怀抱。

初春,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园子里的一切都焕然一新。一阵微风吹过,那些绿色的小生命轻轻地抖掉身上的雨水,挺直了身子,显得更加精神了。雨水渗入泥土,泥土散发出一股幽香,令人心旷神怡。蝴蝶、蜜蜂纷纷趁着大好心情,跳上一支优美动人的舞蹈。

要问这时的我在干什么呢?“嘘,别出声”我正在捕捉一只活蹦乱跳的蚂蚱。只见那只蚂蚱似乎玩累了,停在一片菜叶上一动不动,我见时机已经成熟,便猛地一下扑上去。“哦,真是太好了!”我抓着它满园子乱跑。

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园子里的瓜棚。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园子里游戏、打闹。玩累了,就拿遮阳帽往后脑勺下一垫,躺在瓜棚下,翘起二郎腿,一边采个黄瓜美滋滋地啃起来,一边数数每棵黄瓜藤有几朵花。过会儿,我见外公在瓜棚边睡着了,就在他的将军肚上画鬼脸,等他醒来发现,我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园子里留下外公呵呵的笑声。

外公的园子,就如萧红心中的“祖父的园子”一样,它是我幼时的游乐场。它虽普通,但童年的我总能在里面找到无穷无尽的欢乐。

五年级下册名著读后感2

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它是由明朝的,施耐庵写的。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应该就是林冲、宋江、武松。林冲他武艺高强、忠厚老实、有勇有谋,宋江他孝顺父母、能文能武、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爱结交各路好汉(也就是爱交朋友)而武松他武艺超群、刚猛不屈。

前几天我刚刚又学了一遍“打虎景阳冈”,我觉得武松打虎景阳冈让我对武松的印象又加深了。武松要回家去找哥哥武大郎,到了阳谷县地界,武松饥渴交加,看见前面有一家酒店,挑着一面招旗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岗。”武松喝了三碗,还想喝,却不见店家来倒酒,与店家说了说又喝了十几碗,前前后后一共喝了十五碗,就提了哨棒便走。店主人说:“前面景阳冈来了只吊睛白额老虎,常常晚上出来伤人,已经害死了三二十条大汉。”武松不信店主人说的话执意要现在上山,武松走了好长一段路,见到一座庙,庙门上果然有榜文。后面不说光说前面,店主人是好心劝武松不要上山,可武松不听反而觉得店主人就是想收住宿费。导致我有点不太喜欢武松。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清楚一些事,别人好心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心存感谢才对。

闲话多说了,怎么样,同学们,你们想看其它故事吗?如果想看就快来看《水浒传》吧!

五年级下册名著读后感3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五年级下册名著读后感4

每当我的手指尖触碰到那流传千古的《四大名著》,就会情不自禁地翻开那充满神秘,而又带有味道的文章。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丝绸之路上,白龙马的铃铛“叮铃铃,叮铃铃”的响,给师徒四人的取经之旅增添了几分情趣。一路上,九九八十一难一个接着一个。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利用自己高强的武功与智慧一次一次地打败了各种各样的妖怪:红孩儿、牛魔王、白骨精、玉兔精、蜘蛛精……还经历了一次次危险的境地:火焰山、女儿国、流沙河……终于,他们成功抵达西天,迎回真经。这精彩绝伦的小说情节令我惊叹不已!一遍过后,依然回味无穷,仍想细细品味。

出了门,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街头无比喧闹,人群吵吵嚷嚷,可我像没听见似的,低下头来继续遨游在书的海洋中。下午到了,零零散散的阳光一点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膝盖,难不成它也想看“诸葛亮机智借箭,巧对周瑜”?我轻轻地翻动书页,嘴角微微上扬,抺也抹不掉。

不仅小说情节令我惊叹,里面的人物也是性格鲜明呢!就说说诸葛亮吧。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善于揣摩别人的弱点与特征,并逐一击破。是个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且不畏强权的人,十分令我敬佩!

没错,就是那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文字、高超的写作技巧,构成了名著的经典,无处不让人惊叹。这些名著就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咀嚼品读的书籍。

五年级下册名著读后感5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