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读《背影》读后感1000字

秦风学老师

读《背影》读后感1000字1

《背影》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1925年所作,回忆发生在八年前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上告别的感人一幕。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在那悲凉的气氛中,通过父亲吃力的爬到对面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细微动作刻画,展现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使儿子极受感动,这印象铭刻心中,永生难忘。八年之后,作者已在清华任教,但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形象便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足见作者当时感受之深了。

该文写作技巧是如何的出神入化,是如何的脍炙人口,早已有公论,在此不再赘述。让我读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的是那种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

很多事情,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更深的体验及感触。作者与父亲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于我犹如感同身受!

记得我自读初中一年级起,便离家到镇重点中学就读,学校离家大约十里路,由于当时乡下与城镇之间未开通公交,上学总是由父亲骑自行车送我去,每次将要出门时,我总不敢直面母亲,“妈,我上学了……”话没讲完,瞥见母亲眼里已经满含了泪水,我就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跟父亲说再见时,虽然他努力表现得很轻松的样子,鼓励我用心学习,但我还是极力避开他那慈爱的目光,生怕不争气的眼泪忍不住再次淌下来。

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源自少年的我对父母的爱是那样的难以割舍!而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如此伟大而又无私,则是我已为人父之时。此时,才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润了儿身,瘦了娘亲,长了儿身,老了双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惜父亲已经离我远去了,留下的只有永远难以磨灭的既熟识又陌生的背影!

小时家贫,母亲体弱多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象一头老牛拉破车一样,吃力的拉扯着我们一家六口人艰难度日。多少个漫长的黑夜,在忽明忽灭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独坐床沿,手里握着那管一尺多长早已摸得溜光的水烟筒,若有所思的吧嗒吧嗒的抽着水烟,我有时被烟熏醒,也不敢吱声,生怕惊扰了沉思的父亲,而父亲沉重的背影,却象铅块一样压在我幼小的心里让人喘不过气来。

逝者如斯,屈指算来,父亲离世已有十六个年头,经过时光沙漏日久经年的无情打磨,父亲生前亲切的音容笑貌渐渐在记忆中淡去,而那沉重的背影,却变得越来越清晰,从父亲身上发出淡淡的汗香和着那水烟的特有味道,常常在我脑中萦绕不去。

《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多次刻画,跃然纸上的是父子情深的自然流露,在现代人尤其是00后年轻一代的眼里,这种父子舐犊之情或许已经变得越来越抽象而又陌生了。

尤其在时下鼓吹沟通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拥有电脑、手机,更有让人可以零距离沟通的QQ、微信等社交工具。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否就真的如此顺畅了呢?父子之间是否就真的更加亲密无间了呢?

读《背影》读后感1000字2

从小就读过来自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中那个身体微胖且笨拙的父亲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又读了朋友写得《背影》,文章中那个坐在摩托车前座为孩子挡风的父亲让我记忆犹新。今天我读了三毛的《背影》,突然读懂了最爱我们的人就在眼前,而我们却一遍遍的伤害他们的心。

又一个秋来了,初到这个校园时,满园的翠绿,郁郁葱葱,而如今这里是我没有见过的另一番美景。梧桐树的`叶子片片凋零,在空中翻飞起舞,地上也铺了一层层厚重的秋的赠礼。秋日,是个悲伤的季节,而我则选择在这时捧起三毛的作品,细细研读、揣摩。若是之前的我只知晓她是个随性洒脱的女子,那么今日的我又明白她还是个细致柔弱的女子。

以前总是羡慕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平淡中有着传奇,没有轰轰烈烈但也算是可歌可泣,可如今才知道什么是爱得越深伤得越痛。像三毛那样重感情的女子又如何能放得下丈夫而独活。尽管最终她的死因让众人百般猜忌,但最终也没能吵出个结果来。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三毛在怀念丈夫的同时自责于自己沉浸于悲伤而忽略了深爱着自己的父母,母亲的那个背影已深深的刻在三毛的心上。

文章中写道:花被母亲紧紧的握在手里,父亲弯着身好似又在掏手帕揩汗,耀眼的阳光下,哀伤,那么明显压垮了他们的两肩,那么沉重的拖住了他们的步伐。虽然这只是一对普通中国父母的背影,可你仔细回想,多少次你的父母在你悲伤时也留给你这样的背影。在你高考的那段日子里,他们无数次的将奔波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背影留给你;在你踏进考场的那几个小时里,他们一次次的将焦躁踱步顶着骄阳的背影留给你;在你步入大学的那几年里,他们来来去去的将留恋不舍担心的背影留给你。而我们又何时注意过那逐渐衰老,微驼的背影。

文章中三毛写道母亲在台湾时不认路,而到了西班牙在不懂他国语言的情况下,她还出门问路买东西。“母亲腋下紧紧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着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那么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即使天塌下来,她也会撑起残破的身躯,打起精神来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大家都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而我却觉得女人更似那支撑全家人的“脊柱”,要是一个家里没有了母亲,那将会是如何一副景象,我想象不来,也不敢想象。“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的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我最喜欢文章中的这段描述,那一位母亲的形象似乎一点点浮现在我的眼前,然后与我的母亲渐渐重合,再渐渐与天下所有母亲的影子融合。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初恋,记得那是那个大男孩做过最让我感动的事是当一阵风吹来时将我护在身后,为我挡风的举动。自那以后,与母亲上街若有风吹来,我总会快走两步上前,将她挡在身后,给她微不足道的温暖。

读《背影》读后感1000字3

我的眼角依然闪着泪光 ,流转的时光 ,将褪色的过往映在我的心上 。就如一部倒叙的电影 ,曾在幽幽暗暗中反反复复寻找一双温暖的大手 。那双手扶起我的柔弱 ,待我急不可耐的拥入他的怀抱 ,面前却又是遥不可及的渺茫 。他的背影说 :“ 在哪里跌倒 ,就要在哪里站起来 ,哪怕自己一个人 。”稚嫩的心灵 ,似懂非懂 ;坚定的话语 ,耳熟能详 。

合上语文课本 ,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还在心中荡漾 。细细回味 ,父亲对朱自清的爱 ,是那么深沉 ,那么浓厚 。文中 ,朱自清多处描写父亲的背影 。那臃肿的 ,蹒跚的 ,艰难的 ,熟悉的背影 ,包含的是如此强烈的爱 。 作者到徐州奔丧 ,看着狼籍的家 , 想起去世的祖母 ,不禁簌簌流泪 。而这时 ,他的父亲却劝道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其实父亲何尝不比儿子悲伤呢 ,他祸不单行 ,丧亲 ,失业等惨淡的事情并没有让他怨天尤人 ,他一如既往爱护儿子 。其实他可以让别人送儿子去火车站 ,可是因为放心不下 ,便亲自去送 。即便是儿子已二十来岁 ,北京也来往过好几次 。其实他可以不去冒着生命危险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 ,但是因为爱 ,他还是去做了 。尽管步伐是多么的蹒跚,铁道是多么的危险 ,月台是多么的难爬 。那肥胖或许令人发笑的背影 ,在爱的衬托下是多么辛酸 。那明明是多么难以完成的动作 ,在爱的掩藏下是多么的轻松 。犹如一把把锋刃刺穿他人的情感 ,连鼻尖都透露出淡淡的忧伤 。离开时 ,父亲又是走的那么轻松 ,一句“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 。”其实父亲的心中对儿子是何尝的眷恋 ,何尝的不舍呢 ,只是为了不让儿子感伤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令儿子悲酸而惆怅的背影 ,影愈远但心愈近 ,儿子体会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 。

我的身边 ,也有那么一个背影 。随着岁月天平的倾斜 ,时光沙漏的坠落 ,背影不像从前一样健壮 ,十几年的风雨下 ,多了几分沧桑 。他牵我的手带我看过日出日落 ,告诉我要像夸父逐日一样朝着光明勇往直前 ;他牵我的手带我听过音乐会 ,告诉我舞台上的光彩夺目是需要千辛万苦的努力;他牵我的手带我闻过春日气息 ,告诉我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要做个真正活的人 ;他牵我的手带我尝过花蜜的甜 ,草露的甘 ,告诉我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 。那是属于我的背影 ,在我生病时在房外焦急来回踱步的背影 ;那是属于我的背影 ,在我贪图利益津津乐道时扇我耳光无奈气愤的背影;那是属于我的背影 ,在我深夜挑灯关心之后悄然离去的背影;那是属于我的背影,拿着我高分试卷兴奋颤抖的背影……

我要拥抱他的背影 ,在我落寞无助的时 ,是他给了我坚持的信念 ;我要拥抱他的背影 ,在我懵懂无知时 ,是他给了我深省的哲理;我要拥抱我的背影 ,在我百感交集时 ,是他给了我释怀的轻松 ;我要拥抱他的背影 ,在我伤心欲绝时 ,是他给了我依靠的肩膀 。

读《背影》读后感1000字4

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已是十六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正上高一。一个人寄宿在东双沟学校,背井离乡的感觉自然让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寂寞。有时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中间都是父亲给我来学校送米和钱,到了突然降温的天气,父亲还得给我送棉被和衣服。父亲不善多语,每次见面时只会重复那一句老话:认真读书,多穿衣服,别舍不得用钱!每次看着父亲把东西给了我后,推着自行车转身离去的一瞬间,我便不由地联想起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身材瘦瘦小小,双肩不算宽大,脊背也略有弯曲。那是为操持一个家的担子压弯他的脊背,那是为了我们这一代儿女而勤俭瘦小,这就是我父亲的背影……

如今的我已成家立业,已有了一个儿子,也成为人父。当年父亲的举止无疑不在影响着我:我愿意为自己的儿子做我所能的事情,我愿意承担这个家的重担,我也曾设想过,儿子如果有一天在外寄读,我也会像当年父亲那样去给他送东西,也会重复父亲那句老话……

如今的生活已大不比从前,现在可以说不愁吃喝,也不担心生活到底会有多窘迫。闲瑕之余,我便喜欢独自坐在书桌前,听着窗外似有若无的雨声,手捧一本《朱自清散文集》,再次细细品味。中学时的我并不能体味其中深意。如今作为人父,书中父亲提着橘子蹒跚爬越栏杆的背影,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文海中,歌颂父母的文章不计其数,而《背影》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也许就在于作者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而这恰恰触碰到了我心里某个最敏感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不绝,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作家或擅于写作的人,可以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总能带动读者的心灵随之跃动,让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不住泪眼模糊,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父母。想着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到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的身影;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蒙蒙。

平凡的父母给了我不平凡的阅历,给了我不平凡的人生感悟。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早日让父母卸下沉重的担子,安享晚年的幸福。我只有尽我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因为我知道,父母,都是无私而伟大的。

读《背影》读后感1000字5

昨天晚上,孩子让我们帮他完成一个作业:由他给我们读课文《背影》,然后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我们欣然同意。

或许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的缘故,这次孩子大大方方、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认真地读了一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若在平时,想要孩子给我们读篇文章,或者唱首歌,那可难了。也许是不屑与我们交流,也许是感觉害羞,总之不大可能。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读过多次,文章言语朴素、感情真挚、描写细腻,通过描写“父亲”的四次背影,“我”的四次眼泪,刻画出了天下父母之心,父爱的伟大。每每读后,眼圈都会发红;昨晚听孩子读到“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的眼圈又红了。

孩子读完后,问他有何感受?他说挺感人,就是朱自清的父亲太罗嗦了。看来孩子也是和朱老先生年轻时那样“太聪明”,认为父亲的无微不至实在没有必要。孩子可能年龄还小,体会不到那种伟大的父爱,而我却感触颇深,不由得回想起上高三的一件真事。

我那时在淄博七中上高中。当时七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差,生活很艰苦;学校的食堂小,学生多,即便是水煮菜,往往打不上。学校对学习抓得很严,高三学生每四个星期休息一天,像我们这些住校生只有这一天可以回家拿点东西,我的父母和我说好,每两周的星期天下午给我送点菜,这样形成了一个习惯。

那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雪下的很大,天气很冷,路上结满了冰,雪后第二天便是我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星期天了。当时手里还有点钱,我觉得雪下的这么大,路又滑,可能不来了,但心里仍然盼望着;一直到晚上上晚自习了,我父亲还没去,我便到教室上课了。刚坐下,有个同学进教室叫我,说我父亲来了,我赶紧出去,只见我父亲正推着自行车在校门口等我,我出去后,递给我一个饭盒,里面是猪肝炒咸菜丝,只有半盒,我接过后,对父亲说:“这么晚了,我已经上课了,你才来?…你回去的路上慢点!”我就去上课了。

我工作以后,有次到二化生活区我姨家,我姨跟我谈起过去,说到此事。她说当时她去接孙子,正碰上我父亲骑自行车摔倒了,咸菜撒了一地,问他这是去哪?我父亲起来拍拍身上的雪,说是给我送点菜去;我姨说路这么滑,天又快黑了,回去还有二十多里路,别去了,改天让我表姐给我送点去,可我父亲执意不肯,说:“不去,孩子心理挂念着。”我真不知道,我父亲在回家的路上又甩了多少跟头。当时我埋怨他去得很晚时,他一句话也没表白。唉……可怜天下父母心!

现在为人父母了,感觉对孩子有尽不完的责任,也只有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和同事聊天,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条件优越了,但感恩之心缺失了,责任感不强。是啊!真希望孩子通过学习《背影》,不但能体会到散文的优美,更能激发一颗感恩之心,使孩子从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也不枉朱自清先生写《背影》的初衷了。

这就是和孩子一起读《背影》的一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