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初中范文800字

刘莉莉老师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目送》读后感初中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初中范文篇1

相传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繁衍和进化,直至二十一世纪,科技飞跃,人心却趋向复杂,迷惘,黑暗,扭曲……

本书阐述了一位母亲的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看到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长度,不过短暂几十年,电光火石,仅是享受着自然吝啬地赐予。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忙碌的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人活着,必定存在着信仰,不分善恶,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苍茫的世界,很多东西过于朦胧,但你不必费力去揭开它的面纱,朦胧美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过于计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却不一定要点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却不必等,做个“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向往,相信会走向不相信,不相信会逐渐相信,我,会站立在中立线,不会尴尬的地界。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导致步伐不稳,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罢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处事不惊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着,走着……

《目送》读后感初中范文篇2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里的一个经典语句。

《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写了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

读《目送》,最令人感动的是龙应台写“儿子的离”这部分内容。我们是否曾和文中的“儿子”一样,从儿时的依赖转为最终的疏离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绝母亲伸出来的双手时,她是多么的痛心和悲伤。

或许,随着年岁的增长,你变得逐渐追求独立,对于母亲每天的叮嘱与关切,你开始不耐烦,开始拒绝,并毅然转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给她一个自以为潇洒的背影时,她那双目送你的眼里却蕴含无尽的伤痛;当你拒绝她为你特地准备的夜宵时,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对着那双满是烫伤疤痕的手发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会了解,当你与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时,她可能正在家里抚摸着你儿时依偎在她怀里的那张照片发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热着饭菜,倚着门框等你回家。

她会失望会伤心你的改变,但她不会放弃,因为你是她的责任,是她一生的责任!就像龙应台一样,对于儿子的离,她给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约束儿子,她只能给予儿子鼓励,护送他的成长。

我们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现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们,最为我们操心的时候,虽然你的一声“爸、妈”便是他们的责任,但作为子女,如果懂得父母为我们无私无怨的“目送”,那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就不应该也不要让他们一直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请转过头,看着岁月里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回应他们一个温暖的笑容。

请大家都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吧,学会理解,学会感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悔之已晚。

《目送》读后感初中范文篇3

龙应台的文字向来都是细腻动人,富有人生哲理的。她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纯化,宛如一场春雨洗涤我的灵魂。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都被我采下,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美感真的是稍纵即逝。有时它来自于大自然的某一处。许是一片落叶翩翩落下的瞬间,许是一只母狗哺育自己儿女,每个片刻都稍纵即逝。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与龙应台一样。善于发现美,摘录美。而我也被自己列为了忙碌奔波的一族。每天清晨面对这蓬勃的朝阳,睁开那朦胧的睡眼,醒了,叮铃铃,又放学了,周而复始。经常抱怨着人生为何如此平凡无聊,生活是那么无趣。

龙应台的这段文字给当时的我无非是一个很沉重的启示,那时的我是那么无知浮躁,甚至于连“美”都不常发现。其实当我们走在上学的人行道时,棵棵绿树挺拔直立,片片绿叶儿互相推攘,风儿刮过耳边的沙沙声,无疑是一种美。当在马路上看见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牵着手,散着步,这无疑是一种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美。野草在夹缝中顽强求生,努力生长着,这无疑是一种不懈奋斗的美。生活中不乏美的身影,只是浮躁的我们被蒙住了双眼,让这种种稍纵即逝的美逃离我们。我们要懂得发现美,享受美,温暖美。

我们生存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生活在这温暖的行星中,生活在我们热爱的土地上,度过这我们的一生。可是又何尝有多少人懂得生命的真谛。21世纪是一个*,同时也是一个浮躁而忙碌的时代。想想,当我们坐地铁时,看见的都是什么?是一排排拿着手机刷微博上网的一颗颗迷茫的心。当我们知晓“3。01昆明”惨案发生,看到的又是一颗颗无知愚昧的心,他们许是为了钱财伤人性命,许是为了他们那可笑的信仰。他们在追求些什么?寻找着些什么?执著些什么?我不懂。人的一生何其漫长,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着。可是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追求。而我也不全都知晓,只是单纯的懂得了一小部分生命的意义。也许便是“爱着,懂着,真正地追求着。”正如龙应台所说:“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

在这世间到处都是“尘埃”,遮蔽着我们的双眼,我们应该学会透过这层层迷雾看懂“什么”,知晓“何为活着。”

龙应台曾在序中这样写道:“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而我来到这“花”前,感悟了人生,感受生命的真谛,感受到了从前未曾有过的宁静,只因它的文字温暖而深沉。

《目送》读后感初中范文篇4

在淡绿色的封皮下,藏着平凡世界中行行色色的人和事。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个伟大的母亲,望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题记

她的笔划过三代走过的人生轨迹,划过幽静的市井深处,划过红尘间都市的繁华,划过盎然春色,划过刺骨寒风;她一枝笔划过人生,看尽人间悲喜,从灰白的老照片到缤纷的彩照,她总是能用笔将定格的那一瞬轻轻点醒,诠释那一个个目光中流出的情感。

她,就是龙应台。

本以为,《目送》只是一本屡见不鲜的平常散文集,但翻开品读后,她犀利的笔触,刹那点亮了我的心灵,唤醒了我的灵魂。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没有人不被这样的话语打动。漫漫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人理解这句话呢?亲情不需要浮夸的幸福,不需要无端的享受,而仅仅是不断用充满爱与期望的眼神目送他渐行渐远。这是人生之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途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她仅用这句就点醒了无数人之间相信与不相信的争论。她的语言不偏爱任何一方,只是用一种朴实的笔触告诉人们,人生的漫漫长途,就是在不断地相信与不相信之间行走,年龄的增长意味着你正在相信或正在不相信。这是人生之道。

只有尝尽了人生甘苦,才能深刻理解法与道。这本不厚的小书就奇迹般道尽了人生,有惊喜,有悲哀,有感触,有深度。至少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一朵花瓣落在书上,是春要来了吗?

《目送》读后感初中范文篇5

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与父母发生争吵。“砰”,甩门,躲进书房,不管身后戛然而止的沉默。

我平心静气的法宝是看书,随手抽出一本,恰是龙应台的《目送》。

《目送》龙应台

龙应台,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把自己生活的点滴与感悟用笔记录下来。《目送》正是她“人生三书”之一。老师、朋友曾多次推荐我看这本书,但我总是没有时间,现在终于找到了机会,我开始了阅读。

文章写了六次目送、五次背影。龙应台送孩子去幼稚园、初中、大学,孩子日渐拔高的背影后,是母亲的落寞。我突然想起,母亲曾说第一次送我上学,她望着我走进校门,望着我招呼同学,望着我的背影消失在教学楼,她默默伫立,仿佛依然能看到我坐在教室里大声朗读……校园的铃声惊醒了她,她才发现已驻立了大半个时辰。母亲说着说着就笑了。那时的我有没有回头看看母亲呢?我不记得了。《目送》中还写了父亲的背影。当年父亲送龙应台去大学报到,觉得小货车不适合送教授,于是在校门口放下行李便走,留下一团黑烟与背影。还有一次是轮椅中父亲的背影。最后一次目送是在雨中,龙应台目送父亲的灵柩消失在火焰中。我的父母正当壮年,他们的背影像树一样高大,我享受着树的荫庇,还从未想过树在风雨中摇摆,也会叶落,也会枯槁。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是啊,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人终究敌不过岁月,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与父母的缘分,注定了只有那么多年,见一次,则少一次。父母的渐行渐远,又何必去追,看似近在咫尺的距离,其实早已隔了山水万重。今生的缘分,越来越薄,离别的背影,渐行渐远。人生是一场华美的筵席,纵算你是最后一个离场,亦改变不了它散落的命运。一如成败得失,转瞬皆空,你所拥有的是那个备受煎熬的过程。

当父母老了,你是否会像儿时父母陪伴在你身边一样伴他左右?当父母老得不认识回家的路时,你是否会带他坐上火车找寻归程?当父母老得连你也不认识时,你是否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他你是他的孩子?《论语》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道的根本就是尊敬父母,敬爱兄长。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心情不好的时候,将所有的怒火发泄在父母身上或者一声不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这不仅会拉远心与心的距离,而且会使自己和父母增添烦恼。如果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走在街上的不必把背包护在前胸,时时刻刻戒备;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必担心自己一觉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强制拆除。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这似乎就是想象中的大同社会。我梦想中的社会就如同龙应台笔下的幸福。如果能生活在这样的幸福下,我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亲密;监狱里的犯人会一个个减少;每天都怀着好心情来拥抱太阳。

光线渐暗,我结束了阅读。从心底里感谢龙应台。《目送》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改变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发现世界,继续生活。

走出房间,父母正在厨房忙碌。父亲佝偻着背在切洋葱,母亲低头打鸡蛋。父母的背影在水汽中氤氲,是洋葱刺激了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