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600字范文五篇

孙小飞老师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欢迎阅读!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600字

  读完《少后维特之烦恼》后,深切体会到维特的精神压抑,他做为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不用知识去改就这个社会呢?他不能,他也不会去做。因为他认清了社会的黑暗,他要摆脱传统束缚,精神桎梏,追求自由,张扬自我。可是他却无法摆脱这个社会,他的灵魂孤独地漂泊,找不到栖身之所,因此他要用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爱情,来消除内心的郁闷、压抑,用爱来改造自己。

  在一次舞会上他爱上了绿蒂,绿蒂也深深的爱着他,他终于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之所,可事与愿违,绿蒂已有了未婚夫阿尔伯特。这注定是一场悲剧,绿蒂深爱着维特,可阿尔伯特对她很好,百依百顺,绿蒂受到外界与内心的束缚;维特爱着绿蒂,但又不忍拆散阿尔伯特与绿蒂,这就注定了维特与绿蒂不可能结合。内心的苦闷,压抑,他已无法抵挡,社会中无法言尽的恶,使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他已别无选择,只能以死来解脱。

  这个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封建等级制度是悲剧的根源,同时又说明了个体是无法摆脱社会,无论是多么憎恶这个社会,也无法逃脱这个现实。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追求精神的自由依然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束缚来阻碍你前进的脚步,然而每一个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人都不能放弃精神的独立、自由,这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600字

  小说主要讲了男主人公维特与女主人公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它不同于其他浪漫的爱情故事,它是悲惨的,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有一天他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离开家去了一个偏僻幽静的山村。就在这里的一场舞会之后,他遇到了真爱,夏绿蒂。可是夏绿蒂已经订婚,这是阻碍他们两人在一起的不可触碰的隔阂。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使两人掉入爱情的漩涡无法自拔。无奈之下维特只能离开那个同时带给他幸福与痛苦的小山村,离开他心爱的夏绿蒂。思念是让人无法忍受而又欲罢不能的东西,拿着经过夏绿蒂之手的她未婚夫的枪,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

  据说这部小说的情节是根据歌德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当年歌德的确遇到过一叫绿蒂的女孩,那是他青年时应聘到魏玛共和国做官。绿蒂相貌动人,勤劳能干,是歌德很快便爱上了她。但是绿蒂早已同他人订婚,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欢绿蒂,但是他并不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还考量过绿蒂和歌德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是绿蒂始终没有给歌德他想要的爱,更多的只是友谊。绿蒂也深深地明白歌德的痛楚,并多次劝说他离开自己,即便这样,歌德仍是犹豫不决,而他对绿蒂的爱又一天天的加深。因此,在痛苦不堪的情况下,歌德还是主动离开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600字

  看完《少年维特的烦恼》,纠缠住我的一个问题是:维特为什么非要自杀不可?他正年轻,正是生命之花开的正艳的时候,他为什么选择死亡?我能理解他所经历的一切,可是生命是有韧性的,当你经历任何灾难和不幸之后,都有一股莫名的内在动力要让你活下去,这就是生命的韧性。所以,人活着就不要轻易选择死亡,我们都得为自己负责。

  有人曾说“只有当人内在的纯然性、完满性遭致破坏、裂变,以至再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使之恢复、整合时,自杀的发生才有可能”。维特的过去确实交织着纷扰和诡诈,痛苦和寒栗,还有理想的破灭及现实的无情,这在他的心理留下了阴影,我们也为他的不幸而难过。可是我仍然觉得这些都不能为他选择自杀这种弱者的做法辩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有抗压能力,有面对现实的勇气。人性本善,我相信每个人心目中的世界都是最完美无瑕的人间天堂。可是,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接受一切。而这个,是维特所缺少的,不得不说,他的内心不够强大。

  维特的死让我联想到当今的社会现实,新华社一篇名为《和谐社会需要尊重和鼓励失败者》的文章中引用的数字表明,我国每年自杀人数达28。7万,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也就是说中国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同时还有8个人自杀未遂。这个数字大的惊人,也让我感到难过。人来到这个世界多么的不易,一切的痛苦、磨难都是我们应该经历的,这样的人生才算完美。只有在你经历过所有的喜怒哀乐,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因为生命到了尽头而死去,这才是完整的人生,也才是真正的人生。《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他的一生经历了家庭破产,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以及女婿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后连仅剩的小外孙也去世了,这样的人生悲剧,他仍然坚强的活着,与一头老牛作伴终老。我觉得在面对生命这方面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珍爱生命,要看到生的希望,坚强的活下去。

  最后,生命诚可贵,生命是父母给我们可以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权利。我们的生命不只是自己的,还是父母以及身边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朋友的。所以,我们要好好活下去,要活的自在。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600字

  既然我们都知道歌德本身就是维特,为什么歌德本身并没有冲动的举措,却让维特自杀了呢?

  先从外延来看,维特在书中的情节是一步比一步深陷于自己的困境中,读者的情绪是随着维特的行为越来越高涨。如果故事仅仅用简单的离开为结局,使得前文烘托起的高峰一下子黯淡消退了,而不是原本中让那高峰轰然坍塌制造出一种震撼;同时,如果结局是这样,那么故事的主旨就不是一个原意中单纯、执着的青年人几次反抗社会的压力不成功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来公然进行抗议,而是一个能够与自己周围环境与自己挫折做斗争、最终屈服于社会压力的“有为”青年,变了一部教科书、励志书。

  再从歌德的角度来看,他当时仍然为一年多前的恋情苦郁在心,他要释放要解脱就要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方式。而他的朋友的遭遇就像书中受刑的工人给了维特一个关键的节点一样,他受到了启发找到了释放的方式,就是让纸上的自己自杀。有的人说作家都很幸福,能够把自己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用笔来营造,满足自己的感官。歌德的这种“自杀”是必要,我们可以想象,热血青年歌德经历了叙述他绿蒂的相遇、相知、想依赖(我是否认他们曾相爱的,觉得只是维特的一相情愿,在于绿蒂不过是一种依赖和习惯)等一系列事件之后,重新有距离地看清了必然的爱情结局后,毅然掏出手枪让子弹穿过“自己”的头颅,这让他的过去的爱情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不朽。

  写到这里时,他也许是脱胎换骨了,轰然一声,他幡然醒悟。他把过去的自己自杀了,他已经不再是他自己,他让笔下的主角只杀就获得了心灵上真实的自杀快感。现实生活中的歌德在性格与思想都要高一个层次。理智最终是战胜了情感。所以歌德没有选择自杀,(他选择了比自己自杀更好的方式。)但他又是那么需要一次自杀来了结维特的阴影在心头的萦绕。所以维特自杀了,便不仅仅是因为情节的需要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而单纯让他自杀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600字

  也许有不少人看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这个暑假我也潜入了这一滩水,好好地享受一番个中味道。不过,说实在的,我看得断断续续的。因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维特的想法有时候很偏激,我也不是全都认同,就觉得有点看不下去了。只是,让我觉得为难的是维特的一些想法又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于是又忍不住继续往下翻,深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言论。我只能说,歌德塑造的这个维特很有个人特色,或许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这样的人吧。

  这本书讲的是维特喜欢上有未婚夫的绿蒂的故事,尽管这样的现实让他十分痛苦,可是他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爱她。只是,生活的绝望,世俗的羁绊都将他一步步逼上绝境,最终他怀着回归大自然的心态安然地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继续等待着他的绿蒂。

  他疯狂,他善良,他固执,而且固执得可怕。

  他觉得自杀的人并不懦弱。看到这里,我就足足停了几天没有碰这本书。只是,我真的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想法。而事实上,最终他也用这种方式了结了他觉得痛苦不堪的生命。继续拿起这本书,认真地,不,应该说是小心翼翼地看着。因为我很害怕,维特可以用他的观点将我的想法彻底改变,我很害怕,我的思想会被他改造。继续看着,发现他的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态度上的。在我看来,他是幸福的,有尊重他的人,有上天赋予它的才华,有重要的知己。只是,这仅仅是我的看法。就像对于自杀者,他也有跟我很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来都有其局限,他们能经受乐、苦、痛到一定的限度;一过了这个限度,他们就完啦。”他认为不是个人软弱与否,而是他们能否人手痛苦超过一定的限度。他还说“尽管可能有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之别,但是,正如我们不应该称一个患寒热病死去的人为胆小鬼一样,也很难称自杀者是懦夫。”他甚至为了这个观点跟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激动地讨论着,得不到对方的认同就懊恼地走了。就算是写给好友威廉的信件中,也透漏着他还是对当时的事情耿耿于怀,事隔许久也还是会很激动,固执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执拗的人,却以其极大的个人魅力,吸引我继续看完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