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范文

刘莉莉老师

《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值得大家一读的著作,因为他以细腻精致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古老封建的俄国的资本主义阶级,也无疑在文学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1

六年级刚开学时,李老师就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关于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2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

安娜的.爱情虽然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但她永远都是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关于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3

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写书评!看完这本书感慨颇多。优雅美丽的安娜,在莫斯科车站邂逅了彼得堡的花花公子,风流倜傥的佛隆斯基。在安娜回到彼得堡,佛隆斯基对她狂热的追求。面对佛隆斯基的追求,想着自己的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安娜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放弃婚姻。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让我明白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

安娜在所有人的眼里似乎具具备了完美女人的条件,在佛隆斯基初次遇到她,被她的气质与美丽深深折服。在交际场上最受欢迎的吉蒂眼中的的安娜是与众不同,格外迷人的。是令人羡慕的。但是,是人都有她的劣根性。安娜的失败是在与她所处的社会和爱的人,还在于她拥有对爱情的偏执。安娜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家庭里,想到和卡列宁过着虚伪的生活。而卡列宁面对着妻子的出轨,他也没所谓。就因此事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才感到不安。面对不在乎自己的男人,连爱情的都不懂的男人。青春美丽的安娜对于英俊潇洒的痴心者追求,尤其自己也蠢蠢欲动。不甘心现状,觉得完全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为爱情而活。对于爱情的渴望,年华正好的女子,在邂逅公子哥,并被其痴缠追求着,在爱情和安定生活,还有骨肉面前,对于向往爱情的自由的安娜。她无法做出偷情之外的选择。

在彼得堡安娜生活是压抑的,每个人都渴望自由生活,不想让生命按部就班的人的平淡下去。所以安娜做了,同时也无法挽回。但她不知,爱一个男人,也不能把自己全部都交出去,也要给自己心的角落,供自己累时歇歇。她不知,爱一个男人,要给对方自由。

这里简单说说佛隆斯基,他是花花公子,是不婚主义者。他不刻意追求爱情,不过他喜欢漂亮的女人。他潇洒倜傥,仪表堂堂,也是众多女人中的梦中情人。他不由自主和安娜产生了爱情改变了他。他为安娜放弃一切,前途,名誉,地位。陪安娜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爱情是阶段性的,永恒的爱情是很少的。佛隆斯基在激情冷却以后。即使爱情依旧,也敌不过现实。生活的需求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为男人是许多天地需要翱翔。而安娜把爱情当作自己的唯一,把爱人当作自己的唯一。最后将自己推向死亡。遗憾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最后是这般悲惨的结局。不禁让人感叹爱情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

关于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4

我始终相信,读书是一种交谈—与心灵,与思想交谈。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可以与一些灵魂相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这正是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感触。

而我之所以会一直热忠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那就是这本书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本质,这也许在许多别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经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不仅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己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关于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5

经由不同人的视角,包括安娜的嫂子兼好友DOLLY,以及另外一位主角列文等人,我们读到的安娜美丽,优雅,明艳动人;同时又坦诚,简单,善解人意,落落大方,并在诸多方面有极好的品位,学识和修养。男女老少皆为之倾倒。这样一位莫斯科的贵族少女安娜,正当妙龄时嫁给年长自己20岁的圣彼得堡政府高官卡列尼为妻。

年幼丧亲的卡列尼严谨,古板,工作认真,却也不懂爱,不懂生活,甚为无趣。婚后的日子里,安娜和卡列尼各自认领了自己丈夫和妻子的角色,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几年无异于其他同阶层夫妻的婚姻生活,并有了一个安娜视为珍宝的儿子。这一切都突然被安娜的莫斯科之旅打破。安娜在莫斯科火车站邂逅了同为贵族出身的军人VRONSKY,后者追随安娜回到圣彼得堡,并毫不掩饰地展开对安娜的追求。安娜迅速爱上VRONSKY,并毅然决定和卡列尼离婚,并和VRONSKY结合。

林林总总的细节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在当时的俄罗斯贵族圈内,婚外情并非新鲜事,但是没有人打破或者挑战阶层的底线或者说遮羞布去追求正式的离婚再婚。对安娜来言,这是无法接受的,她无法欺骗卡列尼,也无法欺骗VRONSKY。她爱上了VRONSKY,并对卡列尼的存在无法忍受。她如实相告,并提出离婚,但是遭到了卡列尼的拒绝。作为极为自律并社会化的政府高官,离婚本身对卡列尼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他也无法想象自己怎么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对卡列尼而言,婚姻是社会必需品,也是生活必需品,它是责任,也是义务。卡列尼宁愿忍受安娜的婚外情带给他的羞辱,甚至选择接受安娜和VRONSKY继续私通,也不愿意离婚。卡列尼对婚姻的认知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他的遭遇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安娜怀上了VRONSKY的女儿,在产房里,安娜发出了要见卡列尼的请求。卡列尼接到安娜的信,赶来在产房里见到了垂死的安娜,还有陪伴其左右的VRONSKY。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卡列尼原谅了安娜。最终,安娜度过了危险,正式离开卡列尼,开始了和VRONSKY在一起的生活。

看似一切安好,国外旅游,回到俄罗斯,在小镇里也岁月静好。平静温馨的生活下,暗流涌动。两个人之外的世界里,到处都是障碍。这段不被认可和接受的关系里,真爱至大的安娜和VRONSKY面前,有太多问题。卡列尼的谅解无法战胜他的耻辱心,最终内心还是没有达成列文那般宗教式的宽恕。他拒绝和安娜离婚,即便在安娜愿意妥协放弃自己挚爱的儿子的前提下。安娜无法正式离婚,便无法和VRONSKY结婚,他们的孩子也就没有正式身份。不被大众接受的安娜,即便身居莫斯科也无法参与社会,安娜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也失去了社会对她的尊重和爱戴。试图出现在以往圈子里的安娜,遇尽了群嘲和羞辱。以前那个熟悉的社交圈里,人人都以和她交谈,相处为耻。失去了过往的一切,安娜越发地没有安全感。她死死地抓住VRONSKY,阅读,女儿,等等都无法让她从容度过VRONSKY不在视线里的时刻。VRONSKY的任何活动,在安娜眼里,都是放弃和背叛的前奏,她质疑自己的价值,也质疑对方的爱。多次妥协的VRONSKY,感觉到了爱的负担和捆绑,越发要表达对自由的不妥协。多次冲突之后,安娜已经无法避免自己的悲剧。最终,安娜在等待VRONSKY的过程里,不堪焦虑。在“只有死亡才能解脱这一切”的认知里,纵身一跃,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高速前行的火车。

她的最后一段生命历程似是对自己一生的终结。穿越在自己出生长大的城市,莫斯科大街小巷里的每一个广告牌,都有安娜自己短暂一生的影子。一生在追求真爱的安娜,生命最后的一段里,思考的全部都是恨。“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仇恨彼此的”。无法猜测托尔斯泰是不是让安娜带着对VRONSKY的仇恨离开,但至少,她是悲哀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穷其一生追求的爱,在安娜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刻,她是没有信心的。被安娜的死亡击垮了的VRONSKY,选择去战场上寻找有价值的死亡方式。为了安娜放弃了一切的VRONSKY,也失去了安娜。卡列尼此时真正地宽恕了安娜,用超脱的大爱和胸襟领养了安娜和VRONSKY的女儿。

通常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安娜的故事上。伟大的著作,其内涵往往通过爱情折射整个社会以及故事背景之下的价值取向。安娜之外,还有列文这条线。它承载着同等重要的功能,和安娜这条线讲述着同一部荡气回肠的俄罗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