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600字

张东东老师

读完了课文《唯一的听众》,我想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大师,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篇1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小男孩非常热爱音乐,喜欢拉小提琴。但是因为没有天分,被家人否定了。后来在一位老人的帮助下,渐渐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来。文中“老人谎称自己耳聋来帮助男孩”,令我十分感动。

她是一位老人,不,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当她发现一个热爱拉小提琴的男孩儿缺乏自信心的时候,便下定决心要帮助他。便谎称自己“耳聋”来帮助小男孩找回自信心。这难道不是老人美好的心灵吗?尽管老人相貌平平,但是她的心灵却是那么美好!是的,外表美并不重要,而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老人用心去感受小男孩的音乐,用真诚去帮助小男孩找回自信!最后终于看到了一个成功的小男孩。

我也有类似小男孩的经历:在我小的时候,我十分喜欢唱歌,可是,因为我自身的原因,每次自己单独唱的时候都会跑调,这令家人十分“好笑”。我很自卑,从此不敢当着家人的面唱歌,只好跑到家后面的竹林里去唱歌。有一天当我刚唱完一支歌,突然在身后响起了“啪,啪……”的掌声。我的好朋友突然跳出来说:“唱得真不错。”我羞红着脸,急急地摇着头。她说:“这样吧,下个星期的今天我们俩来唱歌比赛,就在这里。”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她就跑了。听完好朋友的夸奖,我兴奋,激动!又一支接一支地唱起来……那天很快就到了,我突然发现自己調唱准了,歌声更美了,我非常感谢她──因为她的真诚.,让我找回了自信。

那个小男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了自信!而他的自信是老人所给予的,而给予别人自信的人,那就是最美的人!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篇2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作者在一位音乐教授的无声指导下,由原来的“音乐白痴”成为了一名小提琴手,这看似是天方夜谭的事情,我也从未听说过白痴能够成为了不起的人。这在于那位音乐教授——“耳聋”的老人,给予了作者精神上的些许帮助。

虽然我从文章中也了解到,作者并没有音乐天赋,而作者的父亲和妹妹这样指责他,其实就是在消除作者练琴的信心。如果换成别人,也会丧失前进的动力,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事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别人,相信别人能够做得更好。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别人树立自信心。我们都知道,微笑比威严更迷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善意的谎言,可以使别人创造奇迹。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是那位“耳聋”老人说的.话。这句话打动了作者,其实也打动了我们每个人。因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音乐教授用了诗意般的语言,暗暗告诉了作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为什么老人这小小的举动,会让作者在练琴上有了这么大的改变呢?其实,如果我是作者,也会感到高兴——虽然这种高兴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琴拉得好而理所当然。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尊,像文中的父亲和妹妹那样,说别人是白痴,这不就是在伤害别人吗?过去,“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而以前会的。这充分表明了那位老人在精神上给予了作者很大的帮助,让作者有了敢于尝试的勇气。

还记得《母亲的谎言》一文中,虽然那位孩子知道自己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由于母亲善意的谎言,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微笑比威严更迷人的例子吗?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有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竞选大队长的事。尽管我组织同学的能力还很弱,但是张老师却微笑着给我了一个锻炼的机会,使我对自己有了信心。

这个故事是著名作家郑振峰写的。

读了这个芬芳的故事,我心里在想:既然指责让人灰心丧气,鼓励使人不断前进。那么,如果这个世界上都充满真善美,那么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人类才会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篇3

阅读了落雪所著的《唯一的听众》之后我不仅为作者热爱音乐,对音乐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动,更为老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文章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开始拉琴像锯木头,被人嘲笑。在老音乐家的关怀下,“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坚持天天练琴,迅速地成为各种文艺晚会上的演奏小提琴手。从这个小提琴手的成长故事,可以看出关怀、帮助、和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而自信心正是一个人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多么忠诚而伟大的听众,她不仅给了作者巨大的勇气,更给了作者成功的信心。其实,每个人都有天分,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但是,成功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作为一名老师,当学生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没有把作文写生动,我们又是什么态度?我们能否静下心来听一听,看一看孩子面对老师那惊慌无助的神情?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你会发现,他已经比上一次读得流利了,他已经比上次的作文有进步了。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毕竟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塑造的。

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听众,更要做学生的观众。尤其是现在这种高效课堂下的课堂教学,我们更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大舞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让我们走进学生中间去,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用我们的爱心去给于他们足够的自信,这样才能使他们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使他们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篇4

我对《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深有感触,是老人那美好的心灵打动了我?还是小作者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我说不清楚。这篇文章讲述了初学小提琴时,“我”拉的琴声简直像锯床腿,爸爸和妹妹都义无反顾的否定了我,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可是“我”却十分喜欢小提琴,不愿就这样放弃,“我”不愿在家里练琴了,我找到了一个十分安静、美丽的地方,这里听不到爸爸和妹妹的嘲讽。“我”压制住内心的激动,拉响了第一支曲子,可是结果并不让我满意,我失望了,我绝望了。就在这时,“我”才发现我身后有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我以为打搅了这位老人休息,想溜走。而这位老人叫住了我,问我是不是她打搅了我,她说她是个聋的,听不到我的琴声,她想“我”一定拉的很好,并愿做“我”的听众,就在每天早晨。这是“我”第一次得到鼓励,“我”被打动了。于是,“我”每天都要去那里练琴,而那位老人也都会早早的就坐在那里了,每一次拉完琴,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在老人鼓励下的我进步很快,直道有一次“我”的一首曲子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她逼问我是不是得到什麽人的指导,“我”把那位老人讲给了妹妹,并说她是个聋人,妹妹却觉得太荒唐了,在妹妹的口中“我”知道了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我不愿说破老人这善良的谎言。直到“我”长大了,在小提琴方面有所成就了,“我”又想起了那个给予我信心的老人。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感到了鼓励的重要,他可以让一个沮丧中徘徊的'人重新找回自信。记得有几次考试,考的一直不理想,我心里特别难受和沮丧,但是妈妈走过来说:“硕硕,怎麽,觉得自己不行吗?不过妈妈觉得你一定会行,一定要自信呀,困难一向最怕自信的人了,妈妈给你加油呀!”妈妈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灵。经过我的努力和妈妈一直的鼓励,我终于考出了好成绩。

相反,如果一个人喜欢去做一件事,却又做不好时,如果去否定他,就像课文中作者的爸爸和妹妹那样骂他是白痴,一定做不好,那他就会丧失信心,可能就真的做不好;而像那位老奶奶一样去鼓励他:“你一定能做的好”可能他就真的行。同一个人,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结果,前后对比你会发现:常常去鼓励身边的人吧!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篇5

美国的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去信心,你也许永难挽回。”可见,一个人失去信心是多么可怕,但是帮助他恢复信心更是重要。在《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中,作者就是这样一个失去了信心的人,然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教授却用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帮助了这位作者,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主要围绕“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和老教授的语言变化两条线索展开,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用爱心无私的帮助下,从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文章中,一句诗一般的语言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欣赏的快乐,而这恰恰就来自于老人的陪伴与夸奖。老人并没有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只是用自己诗一般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其实,如果没有老教授每天的这句话,也许作者就永远也没有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的机会,可见,老教授的语言是多么的重要。这句话也反映了老教授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位真诚有爱心的高明老教授,一位勤学苦练有信心的小提琴手。让我们明白“信心”的重要,更让我们明白,如果失去了信心,恢复信心更是重要。然而,作者的变化就是来自于老教授的爱护、关怀,她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他人,用自己诗一般的语言感化他人,使作者成才。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呢?他能使你摆脱困难、困境、困惑吗?我想、这很少。其实,文中的作者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位用爱心帮助他的老教授,虽素不相识,但是依然无私的帮助他。

我相信,如果我们大家都永远用爱心帮助他人,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