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阿林老师

  《菊与刀》读后感2000字

  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日本人基本上是白眼狼的代言人。我们常说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但是为什么同在一个汉文化圈内,他们就如此的残忍狡猾呢,难道是人种问题?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在作者的层层阐述之下,我开始有了一点理解。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前,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美国政府所托从日本战俘开始研究,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然后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份报告。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这两样东西来形容日本人极端矛盾的性格。其中“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一系列矛盾的体现,都源自于日本独特的文化模式。在作者看来,日本是一个极其崇尚等级制度的国家。各守其位是核心思想:每个人都有其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每人都应安守其地位,享受其地位应得的权利,履行该地位所要求的义务。一个人必须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权利,否则地位低的人的报复是正当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总不愿意承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因为日本人眼里,他们只是想重建东亚的国家等级次序:我们日本是第一等的国家,你们其余的国家都要接受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制度就可以了,我们各安其位。

  日本早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他们使用汉字,推崇儒家文化,他们的京都是按照唐长安来建造的。在发展过程中,日本在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上,根据其特殊需求做出了改变。比如我们中国人崇尚的“忠、孝”,日本人也把这两点作为了他们名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点。“忠”是针对国家层面,而“孝”是针对家庭层面。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忠是忠于自己的上级。即大名效忠将军,武士效忠于大名。封臣的效忠对象只需要是自己的封君,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即可。到了明治维新之后,忠就统一变成了效忠天皇。而孝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家里面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该谦卑的对待父亲。子女在面对长兄之时也要谦卑有理。

  是在接受了“忠、孝”这两点的日本人眼中,中国人看重的“仁”则被他们抛弃了。我们所说的“仁”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包括了仁慈、慈爱、博善等一切美好的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但是日本人则认为“仁”是多余的,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的等级观念以及极端的“人情债”模式。因为他们的等级制度很严格,上级无论做了什么,哪怕是错的你也要遵照着去办,否则就是冲撞了上级。这是对他最大的羞辱。而平级之间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别做多余的事情去“麻烦”别人就可以了。这个“麻烦”就是会引起“人情债”的东西。比如说A走路摔倒了,B就应该看着他自己站起来,如果这个时候B去帮忙搀扶了,那么A就已经欠了B的情。“人情债”就这样产生了,这会让A背负着心理压力。所以“仁”是多余的。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即可。这种思想让日本人过的非常压抑,书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日本人因为接受了朋友请客的一杯冰水而觉得自己背上了“人情债”。内心一直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直到有一天他听到这个朋友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时候,他愤怒的把1分钱——那杯冰水的价格扔到了他朋友的手中,并大声说道:我已经不欠你什么了!是的,你没有看错,哪怕是极其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让日本人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我一直对日本人极高的自杀率感兴趣,在阅读了本书之后,我还了解到了日本人对于耻辱的理解。即作者所说的“耻感文化”。这是指日本人之所以感到愧疚不安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耻辱——这种耻辱可以是因为做了不合别人期望事由自己造成的,也可以是别人无端施加的。耻辱加身是日本人最忌讳的事情之一,而努力洗刷耻辱则被视为最应得到称赞的品行。决定日本人是否感觉受到耻辱的关键因素不在于行为本身正确与否,而在于别人对行为的看法。如果自己的行为遭到社会其他成员的鄙夷,那么即使这种做法本身无可指摘,日本人也会因感到莫大的耻辱而备受心灵的煎熬。日本人认为自我牺牲以努力遵循既定的社会规范被视为一个人坚毅、勇敢的表现。所以如果你创业失败了,读书成绩不好了,让周围的人指指点点了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让自己和家里人蒙羞”,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只能自我“牺牲”一下来表现自己的勇敢。

  除了社会家庭等级观念和特殊的“人情债”以及如何维护“名誉”外,本书还讲了日本家庭教育,自我训练等,都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事可以读一读。《菊与刀》虽然成书很早,有一部分的观点已经和现在的日本社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依然是一本研究日本人,了解日本人的必看之书。

  《菊与刀》读后感2000字

  《菊与刀》,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国女人类学家。她在1944年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从事日本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在当时两国交战,无法进行现场交流的情况下,露丝仅仅凭借调查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日本移民,观看日本的电影、纪录片,入读日本的出版物、以及他人的日本研究文章写出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成为少有的完全通过二手资料完成的学术著作。在书中,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种日本皇室的象征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等。这本书面世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了,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了解日本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

  我是在去年买的这本书,但直到这几天才拿出来。总体来说这还是一本学术读物,自然读的并不是太容易,有些地方有些晦涩,再加上本人的水平实在太差,悟性不够,所以读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虽然如此,学习终归是一件好事,而且本人对这些方面也有一些兴趣,所以在读过之后还是有所学习的。

  说实话,我对日本没有什么好感,我想大多数中国人有同感。作为中国人,谁也不会忘记抗日战争。8年抗战的胜利对于近代中国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件啊。从八国联军开始,甲午战争、二十一条、五四运动、9·18事变、12·9运动、8·13抗战、西安事变,直到七·七事变,中国在20世纪的头50年都与日本有着重大的关系。在这50年间,有多少中国人被日本人杀害已经无法准确统计:旅顺口惨案,全城2万多人只剩下36个人,济南惨案6千多人被杀,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及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大小小的血案、惨案……,仅仅8年抗战,中国死伤超过3500万人,这笔笔血债,条条人命都是日本人欠下的。当然如何区别对待日本人民和军国主义政府,如何区分普通日本人和右翼极端分子对我来说不应该是件难事,但问题在于日本人就是日本人,日本政府所表达的就是日本人民的意志。所以在现实的世界中,中日之间的斗争和制约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种种日本人的矛盾表现,既文雅又残暴,既谦逊又无礼,既爱美又崇尚暴力。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这种矛盾性格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日本人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民族。在日本的神话中,日本民族是由猴子演变来的。日本民族的起源传说其实就很生动的表明了日本民族的性格和宿命。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猴子呢?日本民族就是一只野性难驯的猴子。既有可爱伶俐的一面,又有冲动、暴力的一面,既聪明又愚蠢,既认真好学,善于模仿,又一知半解,没有耐心,总之,日本民族就是一个处在半人半兽之间的民族,虽然表面是一副人的皮囊,但骨子里依然是未完全开化得畜生。《菊与刀》的作者虽然看到并阐述了日本人的这种矛盾,但还是不够深入和透彻,没有从更深远的历史中寻找线索,发现依据。当然这也是由于作者对东亚历史的了解有限。

  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统一中国。始皇帝为长生不老,命令术士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出东海寻找灵丹妙药。当徐福一行到达日本时,人类的文明才第一次照耀这个太平洋中的大海岛。当地的土著人——日本人的祖先,那些由“猴子”变成的人才见到了比他们不知先进多少年的文明。从那时起,这些土著人开始学习模仿穿衣遮体,种地为生,建房以避风雨,才渐渐有了语言,甚至才刚刚开始学习用火。由于这些人类文明的基础不是自己演化来的,而是从其他民族那里模仿和学习来的,所以日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进化历史。历史发展到了唐朝,日本再一次被大唐文明所震撼,又一次向文明的大唐学习,这一次学到了从社会习俗到政府设置,科举制度,土地政策,甚至宗教、服装等等各个方面,并且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终于创造了独立的日本文字。但是毕竟无论是社会制度、文化风俗都不是本民族的,所以日本人的这次学习又是一次被阉割了的学习,仅仅学到了表面的形式,而没有参透背后的内涵。到了近代,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又转向更强大的西方学习,学到了船坚炮利,却没有学到人文民主;学到了弱肉强食,去没有学到人到尊严,学到了霸权,却没有学到自由平等。纵观日本的历史,日本的发展几乎全部是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模仿,唯独没有日本本民族的发展,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日本民族也在千年的模仿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即什么都可以从别人那里拿到,如果别人不给就去抢,去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任何手段。这不就像是一只猴子总想变成人,学人穿衣,学人吃饭,学人读书认字,可是无论读了多少书,可书中的道理却一点没明白,没学会,因为在猴子的世界里,人类的思想和规则并不起作用,而这只猴子拿来的多了,条件反射的形成了从人那里拿东西的习惯,但人类不能满足它的兽欲时,这个畜生的兽性就发作了,进而其野蛮禽兽的一面就表露出来。自卑、学习、亏欠、嫉恨、暴怒、发狂、失败、自卑……,日本人就是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自我施虐,最终形成了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隐忍和狂暴的两面极端。

  总之对于日本人的性格和思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首先,日本从古到今从未有过任何给人类思想史和文化史带来重大意义或变革的成就和影响。所谓的日本文明和思想不过是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化得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是一种离开日本刀岛就无法存在的地方寄生文明,其存在和影响的意义甚至都没有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重要。其次,从古至今日本人没有为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贡献出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当前已知的日本的文化、思想甚至经济等无不包含着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内容。日本人只是将这些东西拿来,糅合在一起,学到了皮毛,但永远无法学到精髓,因为日本人不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能力。最后,日本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其实只是一只会照猫画虎的猴子,文明中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自己的,所以在东西文明的夹缝中终于找到一条生存之道,即自身存在的理由就是永远跟着最强的那个,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做到了。

  日本的矛盾思维和行为从最根本上说是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导致的。日本文化到目前所有的成就都是寄生繁殖在其他文明上的。日本的谦虚表现在日本是一个好学生,但日本的骄狂则表现在日本从来没有真正学到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只有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像猴子一样以为穿了人类的衣服,有了人类的皮囊,会说人话就是人类了,这是幻想。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的表现就像一个猴子暴发户。日本是战术的行家,但是战略的矮子。从对美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当年美国人用大炮轰开日本国门,二战时不惜为幻想与强大的美国一战,战后直到现在对美国百依百顺,从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战略表现是极度摇摆的,从来就没有一个真正清晰明确的定位。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谋求亚洲霸主地位,妄想的成分都大于实际的审慎的思考。这种战略谋略是肤浅的,可是日本人永远也走不出这个怪圈,其原因就是日本从来没有过真正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观念。日本文化历史的积淀中有太多外来的东西,日本没有很好的消化,而且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加以分拣、舍取、提炼,从而导致思想上的缺失,进而影响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无论日本的菊花多么典雅,日本园林多么精致,日本传统文化中都能看到中华文明的影子,而无论日本的战刀多么锋利,也无法摆脱西方物质思维的影响。

  现在说说日本人的“羞耻观”。记的看过一篇文章,说日本人为什么总是在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上纠缠不清,是因为日本人有与世界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羞耻观”,即做贼不被发现不为耻,做贼被发现是最大的羞耻。好奇怪的“羞耻观”,做了坏事,没有被别人发现自己不会觉得内疚,没有负罪感,如果被人发现做了坏事,会觉得很丢人,但不是因为做错了事,而是因为被人发现了,所做的坏事不重要,而是自己被发现失了面子、丢人了是耻辱的。从露丝的书中也可以看到耻辱观对日本人的影响。在书中,作者把这种“羞耻观”归结为日本人重现世,轻生死的世界观,对感官享受的推崇,以及情义观对日本人的影响,日本等级观念的要求每个存在的人应该有相应的地位和人生评价,如果做了于自己地位不相称的事就会被人嘲笑,就会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日本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奇怪的“羞耻观”。说好听了是自我要求高,说不好听了就是自虐成瘾。日本人的种种变态行为:吃人肉、吃粪便、剖腹、变态的性乐趣等等都说明日本民族是一个在思想上没有完全进化的民族,虽然人类都有其动物性的一面,但日本这种集体的、日常的、习惯化的兽性行为时人类社会中绝无仅有的。对日本人而言,像鸵鸟、缩头乌龟一样在侵略行为和罪行上拒绝认罪,躲躲闪闪,含糊其辞是日本人本能的表现。这再一次说明日本民族是思维浅薄和混乱的下等民族。在历史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表明了日本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差距,从而也证明了日本根本没有资格成为世界的一流国家,没有担当,不负责任。日本奇特的羞耻观使日本从来就没有过与过去进行彻底决裂的勇气和决心,更别提行动了。所以对于日本而言,任何与其民族自身性格不相配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在追求入常,出兵反恐等动作不断的日本与一世纪前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打日本帝国如出一辙。

  日本民族性格上的矛盾差异其实是日本民族极端自私本质的外在表现,日本民族的羞耻观更是对日本民族自私利己本质的反映形式。重视自身的低级“感官享受”,强调个人的、极端自我的所谓荣誉、名义、在忠君、情义的名义下所谓自我牺牲等等,其实无不在说明日本民族的极端自私。整个日本民族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从未有过对人类自身及其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从没有站在更高的历史层次上面对人类自身的命运。日本既没有中华民族的广博大义,也没有西方对人类个体的思考,日本民族在人性上是虚伪的,是没有灵魂的民族,其行为和思维上的极端表现就是一个无魂的躯体在不断的寻求可以寄生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可怜的民族,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寄生虫而已。

  露丝·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书的最后准确预言了日本在经济上的崛起和成功,而且也预言了日本政治、军事野心的死灰复燃。作为一个人类学家,露丝的这本《菊与刀》是成功的。尽管作者是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角度来看待日本,但确实系统的阐述了日本的性格、思维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日本人行为的内在依据和意识动向。

  在日本,无论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还是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没有经历巨大的动荡和革命。没有像法国和中国那样,整个社会和阶层,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彻底摧毁旧的社会和制度,从根本上进行思想解放,日本甚至也没有像英国那样,虽然保留了君主制,但社会自下而上发生了巨大转变。日本无论那次变革都是从上而下的转变,日本社会从没有经历过彻底的扫荡,人们的意识并没有从更深处进行变革,无论外在世界变成什么样,但日本人最内在的矛盾东西却从未打破过。这就使日本民族的命门,是它的最薄弱之处。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斗争还将持续很长时间,虽然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这个时间并不长,但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政治环境来看,这个斗争是再所难免的。未来会终有一战,这将决定亚洲、太平洋西岸的霸主是谁,但更重要的是将日本从脱亚入欧的幻想中打回到亚洲现实中,这一仗必须要够狠,要打得日本经脉尽断,触及日本的灵魂深处。这一仗可能是战争,可能是经济,也可能是意识形态,总之这一仗之后,日本应该可以成为中国对美防御的一道屏障。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日本民族这些所谓的性格、思维特点,牢牢掌握对日斗争的主动权。

  《菊与刀》读后感2000字

  自古以来的所有战争中,士气与谋略是保证胜利的关键一环。人类在战争上投入往往是最多的,千百年来士兵手中的兵器从青铜长矛转化为燧发火枪,再从自动步枪转化为计算机控制的各种高科技武器,其本质随着物理和化学界的发展而日新月异,但是唯有士气与谋略的本质基本是亘古不变的。在战争中好的谋略会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而旺盛的士气又往往是相应的谋略得到高质量的执行的关键,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士气"这种独特的精神只能由得当的谋略来提高,不会由谋略来创造。一个国家的军队所存在的"士气"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是由该国独有的文化经过长时间孕育熏陶出来的。"士气"的塑造往往离不开士兵所属民族的文化熏染。

  合上《菊与刀》的书页,在感慨于再次系统而客观地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不禁想起了六年前的一部风靡全国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在空洞、虚伪而又粗制滥造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泛滥的今天,《亮剑》能客观地通过几场著名的战役体现出"军人"这个词所包含的的价值,实在是难能可贵。《亮剑》在让观众赞叹其历史还原度极高的同时,也在刻画中日两国军人的内心世界上潜移默化地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当看到荧幕上日军有组织地按照波状队形冲锋进攻独立团的阵地时,看到龟缩防御的山崎大队给予兵力数倍于己的八路军以巨大杀伤时,看到日军的"拉网式扫荡"险些消灭突围中的李云龙时,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某种形式上的震撼。我们终于知道了"日本鬼子"不是无数的抗日烂片中描绘的仁丹胡罗圈腿,而是一支善战的力量,一支异常险恶凶狠的力量。以当时的中国与日本抗衡丢掉了半壁河山,我们不委屈。

  结合《菊与刀》中对大和民族精神世界的剖析,来分析《亮剑》中日本军人的"士气",我们会发现日军其实是一支受到本民族文化熏陶得很深的军队。首先日本民族是一个矛盾的民族,这点从对"菊"与"刀"意象的选取上就可以看出来。日本民族是尚武的,对武士道的崇拜,对武士刀和武士名号的珍视,在冲向强敌时对来世轮回的信仰,乃至以"玉碎"这样的美名称颂战死,都是对"尚武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日本民族又是礼貌、谦逊而温和的,日本的孩子自小就注重品德的修养,他们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利用一切精力来学习比自己先进的事物,并刻苦地、拼尽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是因为他们在本民族的教育中了解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练习",是为圆满的生命所做的准备。可是在二战中两者不再矛盾——一百万日本军人谦逊到几乎没有叛逆地听从了天皇的召唤,向千疮百孔的中国展示了武士道精神的强悍。世界战争史对于武士道精神熏陶下的日本军队的评价大多是贬义的:愚蠢,盲从而守旧。对此我不敢完全苟同。纯军事理论上说日军只是在战略思想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而"士气"则始终处于高度的疯狂状态,即使在1944年的滇西战场,换句话说只要日军的劣势得到了弥补它依旧是一支战力很强的军队。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菊与刀》的说法,虽然对武力的信奉和对心灵与精神上完美的追求是矛盾的,但是在日本人的心中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目的:使自己在世上短暂的一生得到最高质量的价值体现,即我们经常说的"精神上的升华"。而唯有战争才能使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我认为这是战时日本保持其疯狂的"士气"的根本原因,由此而催生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优势,即"菊与刀"所带来的最终"玉碎"。

  对此我们中国人应该做什么呢?我们的历史远比日本要悠久丰富,但是我们却最终熏陶出了羊一样的军队。我们在近代开始成型的文化中几乎全是"菊",几乎没有"刀"。中华民族在秦时那种尚武精神到了近现代近乎磨灭,我们的军队和百姓全成了温驯的羊。现在我不知道日本还能不能培养出那支曾横扫中国的军队,我只知道中国军队应该着手认真地开始自己的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和传播,恢复可以与"玉碎"抗衡的"亮剑"精神,让中国可以再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再次傲视大海对面那个"菊与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