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电影观后感1200字

黄飞老师

《芙蓉镇》,它让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感觉到很震撼!可以说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出了特殊的事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芙蓉镇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1

《芙蓉镇》是我最不急着看的电影,即便二十年前我开影碟店时,把店内自认为可能是上品的影片看完了的空窗期,也没舍得看,因我在小学四年级即十岁那年听过评书《芙蓉镇》。收音机是当年牛形山水库管理所的同事们欢送先父因平反调回原单位,大伙凑份子钱送的。

1982年的春天,我家还住在城乡结合部,离镇上的电影院可远。以前看电影,全靠大姐背着我赶几里外的县一中、氮肥厂甚至更远地儿的周末露天场。再说也没钱去电影院,有钱也得留着租连环画看。书摊就摆在电影院门口,有次正遇上大姐朋友买电影票,托我捎张票给大姐,也被我转背就退了换小人书看。

十岁的我,纤瘦的大姐已背不动了,幸好有那台收音机,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家将》、《西游记》、《水浒传》,还有《芙蓉镇》......成了我的主要娱乐项目。杨六郎、岳飞、孙悟空离我的现实生活太远了,倒是《芙蓉镇》里面的一些诸如最高指示、红卫兵、牛棚的名词,日常中偶尔还能听到大人们提起,莫名有些亲近。

久了,便忘了男女主角的名儿以及故事的大概,依稀只记得剧中下放的走资派和豆腐西施等等老百姓日子过得很惨,还有运动中人性因扭曲而狰狞,更有盲从的疯狂和对自由的渴求。或许是对美好的憧憬,或许是对狰狞的恐惧,或许是对自由的珍惜,长大后的我,总不愿意看到《芙蓉镇》里面的人和事。大千世界,林林种种的人都有,难免会遇到睡在那个时代没醒的人、网上转些对“人性的解放”批判的人。《芙蓉镇》的尾声让这类无法接受社会革新的陈腐疯了,作者心中或因愤怨,而我倒是有几分可怜他们,懒得去骂,夏虫何以语冰。打小就戴惯项圈的狗,自是看不惯垃圾堆中取食的自由野狗,我想,应是这个理吧。

而理,是个复杂的东东,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一想就头痛和失眠,莫非也是我一直不忍看电影《芙蓉镇》的原因吧。

听过评书版《芙蓉镇》之三十多年后的今夜,我还是没忍住,看了一遍电影版,更是不眠。一番感慨,挑灯记之。反正,醒着也是醒着。

最后分享剧中一句经典台词“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收笔。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2

《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发表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四清”和“革命”运动期间湖南农村女性胡玉音的悲惨遭遇。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导演:谢晋,编剧:阿城、谢晋,主演:刘晓庆、姜文。

刘晓庆和姜文的表演给电影增加了很大魅力。刘晓庆饰演的胡玉音美丽、善良、温柔、多情亦不乏勤劳能干、敢爱敢恨。她每天起早贪黑做米豆腐而毫无怨言,她被青梅竹马的黎满庚抛弃并没有心怀怨恨,她嫁给老实巴交毫无魄力的黎桂桂并没有嫌弃他,她与“右派”分子秦书田相互扶持相互慰藉,她是一个几乎接近完美的女性。但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却得不到应有的幸福:米豆腐摊子被撤,初恋情人弃她而去,丈夫黎桂桂被逼自杀,秦书田被抓进监狱。一位美丽善良无辜的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幸福,而这一切又不是天灾所致,其背后的原因值得人深思。姜文饰演的秦书田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正派和严肃的气质,又因屡遭批判而带有一些江湖痞子气。他原本是县歌舞团的编导,因编演歌舞剧《喜歌堂》和发表反封建的文章,被错划成右派,划成右派之后竟然连和心爱的女人结婚的权利都没有,于是他只好和胡玉音同居,但却因同居罪被抓进监狱,抓进监狱之前他低声但坚定地对胡玉音说了一句话:“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这句话既反映了他顽强的生命力,又体现了他的心酸与无奈:“妻子”临盆在即,自己竟然无法照顾;孩子就要出生,自己却被迫离他而去。电影越是表现他们的不幸,就使人越痛恨“革命”、“四清”等荒谬的运动。正是这一波又一波的运动,把他们正常的生活打乱,把他们的工作和事业毁掉,把他们幸福的生活断送。

电影虽也和小说一样,注重胡玉音的情爱叙事,但和小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不仅仅因为男女主角表演的精彩,还因为导演功力的卓越。谢晋把浩荡宏阔的政治叙事和安宁平和的家庭叙事成功地熔于一炉,既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激情洋溢但也荒谬绝伦的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人体悟到了小家庭内夫妻生活的甜美与安宁。因此,《东方早报》给予了这部电影高度的评价:“《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该片仍然是一部谢晋式‘哀而不怒’的电影,在这部片子中,人性,在运动的历史长河中淬炼,被放大,被捆绑,被考验,纯的愈发纯净,浊的愈发混浊。”正因为此,电影问世后不仅获得了1987年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奖等10项大奖,还获得了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男配角等奖项,并且,还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总之,这是一部建国之后不可多得的佳作,被认为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改编最成功的一部。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3

最近突然喜欢上老电影了,前几天看完了《芙蓉镇》,这一部谢晋导演的作品。当时看完最受冲击的就是故事编排和刘晓庆以及其他几个演员的神演技,这样一部在我出生前作品,到现在还保留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敬佩。

关于故事内容就不再多说了,反正有点意思。后来去豆瓣看了看别人的评价,据说这部电影是在当时反左浪潮时拍成的,在这种稍微自由一点的环境下难怪能拍出如此反映人性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基调还是提倡人性中的善,告诉人们只要努力不放弃希望总会得到幸福,刘晓庆演的芙蓉姐是个红颜薄命的主角,凭着自己的努力以及一点小手腕从落魄的地主女儿变成村子里率先富起来的人,结果遭旁人各种羡慕嫉妒恨。(感觉和现在的社会的仇富情绪有一点像)最后被革委会整的家破人亡,丈夫死了辛苦赚的钱被充公自己被划到黑五类。然后看着形形色色的角色上演一出生旦净末丑的大戏,最后在诸多磨难中觅得真爱秦书田,盼到好日子。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秦书田说:人心不死。确实杀死一个人很容易但是想灭掉人们心中最根本的对真善美的渴求却比登天还难,所以才有后来的师爷对着王麻子说:杀人诛心。纵观历史上那些公认的黑暗时代,人们也许会记得那些残酷的黑色记忆也许不会,但是最令人无法忘怀的绝对是那些在黑暗中给予民众希望的先驱,他们以自己人格中的积极力量作为火炬温暖并照亮的大众的生活。而芙蓉镇中这个先驱就是胡玉音(或者说是她和秦书田)。

不知道是因为中国历史太悠久了还是我们确实是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佞臣与各种以整人为乐的生物。芙蓉镇里的这个角色主要由李国香和王秋烩担当,这两个人都从不认为幸福应该靠劳动得到,他们的逻辑就是幸福要坐享其成,天天口头上说要消除阶级,结果消除到最后自己变成了鱼肉百姓的那个,反倒把真正热爱生活的那个群体给消灭了。王秋烩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象征,电影里有一幕是他领着红卫兵斗李国香以及他从北京回来以后看到李国香又变成他的上级时那两幅嘴脸,这是奴性的最好的体现,能当孙子也能当爷就是做不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知道何时我们把老祖宗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丢到别的大陆上去了。我们可以像狗讨好主人一样的讨好一切能给我们利益的东西,对于那些阻碍我们的障碍哪怕是自家兄弟父母也能下的去狠手。难道高尚真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吗?那些把污染企业引进国内的大部分都是中国人,似乎国人已经把践踏他人当成了一种合理的逻辑。

(虽然这和国家人口多有所关系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这种劣根性滋生的接口)任何时候自私与野蛮都不是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