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徒劳读后感

莉落老师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早期格调最为明快的喜剧之一。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爱的徒劳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

  篇一

  莎翁的作品我在大学前多的不多,大部分都是来自课本教材,比如《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的节选。想必那句经典台词“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也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在最近我又翻找了一下莎翁的名作。偶然发现了一篇作品叫做《爱的徒劳》,有人说它是一流作家的三流剧本,因为作品中表现的剧情甚至有些老套,文中也只能读出一些精彩的句子。但是莎翁却能在其中挖掘新的东西。他给我们展现的人生爱情观到现在仍然能耳目一新。最近在网络上爆火的“真香”可以说是让人有着很深的共鸣,就是指一个人狠下心决定不去做一件事,但是后面因为动摇又去做了而这部戏剧中的国王和他的三位大臣也可以说是“真香”的代表了。他们在剧情一开头就开始立下誓言,寻找知识,不近女色,甚至要把宫廷变成一个学院。但是等到法国的公主带着三个女侍从到来的时候。他们又把自己曾经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开始追求各自的心上人。从中可以看出真正的真理是需要实际生活来检验的,一切理想或者梦想抛开了实际就可能落入舍远求近的尴尬境地。人们大概都喜欢立誓言,像什么“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开始跑步健身”“今天开始减肥”之类的。我想大部分的这样的话最后都没有实现,而文中的国王的誓言那开的就更大了,他们一面想追求知识而弃绝爱情。大概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吧,寺庙里的僧侣整日修行,而没有对爱情的执念。大概古代有很多时候都是主张禁欲的吧,东西方都是这样的。然而我们都知道,爱情并不会阻挡对知识的汲取,很多时候反而是爱情促进了知识的进步。

  约翰列侬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人之一,他的纪录片里和妻子小野洋子喜欢在家里的院子里散步聊天,有时候列侬写歌灵感也是来源于洋子的意见。他们最后写出的的我也很喜欢听,披头士乐队的歌里总有一些与爱情与世界相关的东西。我实在羡慕这样的爱情生活,我实在是不懂禁欲的目的所在。在黑塞的小说《悉达多》中,主角悉达多一开始选择了做苦行僧的日子,背弃自己的家人,也不要荣华富贵,但是他走入社会的时候,却又无可避免的过上了入世俗的生活。但是他却从来没有立过誓言,对于一切物质的东西总是理性的看待。他赌博,经商,和妓女谈恋爱,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有关爱,有关世界。而《爱的徒劳》中国王的大臣俾隆也是一个能言善辩的狡黠的人,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不可能遵守这个荒唐的誓言的,也是唯一一个看中内心而不是外表的男性。我想这也许是最美好的爱情之路。而国王毁约无数,把誓言当做儿戏,把冲动当做爱情。公主让他再等一年的过程中,他真的可以不变他的心吗?我觉得这样是站不住脚的。莎翁的落点非常好,究竟是冲动还是爱情,这一点只有冷静下来才能明白。

  然而这部戏剧的质量与其他莎翁的作品比起来仍然不是很好,剧中人物虽然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征,但是显得过于惨白无力,这也得益于莎翁的文学水平,他把很多至理名言穿插进其中,但是却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从自己现实实际出发,显然这个故事与实际是有些脱节的。他想表现的也是对女性的智慧的赞美以及对禁欲主义的抨击,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在当今社会中弥漫着一种“读书无用”的氛围,反智主义大行其道,可以说是一种悲哀了。而剧中的女性却都是非常理性的,没有因为外界而冲昏头脑,与以往的文学中女性都是愚昧和冲动的象征恰恰相反,这难道不是当今社会中某一些打着女权主义的反智者应该惭愧的吗?

  所以我认为很多学者致力于莎士比亚后期作品中悖论性语言的研究,比如《麦克白》、《李尔王》中的悖论性语言。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莎士比亚式的悖论性语言在他的早期作品《爱的徒劳》中早已有所体现。尽管这部作品不如莎翁的四大悲剧一样被视为文学界的瑰宝,但不可否认的是,《爱的徒劳》就如同莎氏悖论性语言的温床,为典型的莎士比亚风格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二

  那瓦国国王和三个贵族朝臣,发誓三年不近色,不料法国国王派公主带三名侍女前来谈判某地归属问题,四名男子很快放弃初衷,各自堕入情网。于是四对男女演出了一系列风流滑稽戏,最后法国使者忽然来报法国国王去世,公主必须立即回去,公主 代表女方规定。男方必须等待一年,以观是否变习,四位女士飘然离去,尽管剧名为“爱的徒劳”,但从剧情来看,该剧所表现的是爱能成战胜一切。 莎翁在剧中以巧妙的情节创造出许多使观众 捧腹的笑料,嘲笑了摒弃爱情的禁欲主义,也嘲笑了爱情的盲目性。全剧到处都是文字游戏和双关语,剧中所包容的社会各个阶层,从国王、大臣到农业、小丑,其语言无不各具特色,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此剧还穿插了不省清新、优美的歌曲和民歌,这些民歌都富有诗意,散发着英国乡间泥土的清香,充分表现了莎士比亚的语言天才。

  篇三

  真奇怪,也是在火车上读完这本书的,并且在火车上重读了第二遍。文章通篇浸染了一种美丽而悲凉的调子,最后凝成两个字:徒劳。从一开始男主角岛村就感叹车 窗外美丽的暮色-如同幻景,之后与驹子发生的种种也都铺设在这个幻化的背景之上,在荒芜的雪国里,面对驹子惊人的淳朴之美,岛村也只是欣赏着,心里面却说着 那两个字:徒劳。

  其实不仅仅是爱情,爱情是在着个洁白寒冷的背景里一抹晕染的色-彩。人太无奈了,要依赖爱情来寻求一点希望。岛村和驹子,莫不如是。岛村生活富足,但他的性- 格太缺乏激-情,有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是匍匐在宿命之下的心如止水,他用短暂的热情去爱上一样什么东西,然后迅速忘记。如同他对日本舞蹈的研究和对西洋舞 蹈的痴迷。他最大的悲哀在于自己太了解自己,把徒劳两个字看得太清楚,于是生生地把自己从嗔叱爱怨中拔离出来,图得一时的解脱,却也使自己的生命惨薄无 力。所以他明知道驹子对他的爱和寄托完全是一种虚妄的东西,他还是对此欣然接受了,并且精确地选择一个时间离开。对于驹子,文章里有很多暗示性-的词句来描 述她的状况:精致的针线盒子和直桐木的柜子,是她在东京生活的一丝残留;她的三弦琴弹的很好,但那也只是在村子里是最好的;城市的败北者;诸如此类。 是她有意无意地引诱了岛村,但岛村的淡定却使她先投入了他的怀抱。岛村不仅是一个男人,他更是从东京来的一丝讯息,是驹子全部向往的一个象征。作者从头到 尾都没有透露过驹子的意图,最后却借叶子的口说了出来,是的,驹子想说的难道不就是这句话吗?请带我去东京吧!请好好照顾驹子姐。岛村的回答仅仅 是,对不起,我不能为她做任何事。诚然,驹子用女子特有的激-情爱着岛村,她的爱建筑在她的希望之上,她从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徒劳的,只要有一点模 模糊糊的希望她就会竭尽全力,然而她的错误却是,她将获救的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根本没有自救能力的男人身上。

  一直疑惑叶子这个形象存在的必要性-,对着窗外发了很久的呆,最后隐隐约约感觉,叶子根本就是另一个驹子。岛村第一次遇见驹子的时候驹子还只是酒店的女侍, 生活困窘,岛村对她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干净总觉得这个女子的脚趾弯里也是干净的,这和听见叶子纯美甘冽的声音的感觉,以及看见她清丽脱俗的脸庞时心 中升起的赞叹之情完全相同。当岛村第二次去见驹子时,驹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叶子出现了,将从前的驹子保留下来,过清贫的生活,帮他照顾驹病重的 未婚夫,未婚夫死后则不间断地去上坟。驹子则穿上艺妓的裙子沿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前行,爱上岛村,痴缠着,在自己的悲喜里恣意地活着,等到岛村离去,她 将像任何一个普通的艺妓一样年华老去,在雪国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渐渐忘掉所有关于东京的妄想。驹子愈行愈远,叶子则承受重压日见疯狂,叶子并不是为自己疯 狂而是她看清了驹子无望的爱情,文章里写岛村,说他可怜驹子,也可怜自己。他似乎觉得叶子的慧眼里放射出一种像是看投这种情况的光芒。到叶子乞求岛村 带她去东京,企求他好好照顾驹子时,已经是一种很清醒的绝望了,她早就知道岛村的回答,她只是做最后的努力,在死亡只前再尽力挣扎一下而已。叶子从火灾现 场坠楼死亡完全是一种宿命,从前的那个驹子完整地死去了,岛村和驹子的爱情也走到尽头,岛村的银河倾泄下来,那是他无法企及的美丽,他虚妄地追求过,但终 归于无。

  篇四

  ——读莎士比亚戏剧《爱的徒劳》

  1.

  读莎士比亚全集,按照顺序依次读下来,从前面一部戏剧《驯悍记》转入《爱的徒劳》,就像是突然从一个偏僻贫瘠的小山村,突然进入了美丽富饶的世外桃源。

  之前的三部戏剧《维洛那二绅士》《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驯悍记》保持着一样的风格,带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刻意的逗笑,简单的情节,扁平的两条线,像是同一个模板制作出来的工艺品,然后在细细打磨成艺术品。

  虽然结构也算精巧,故事也算起伏,但仍然是一个三流导演的小制作,让我不禁想起了九十年代潘长江老师的一部电影——通过张果老惩治恶霸带来喜剧效果的电影。

  但是《爱的徒劳》一下子不一样了。就像是刚刚看到了一个十一二岁聪明的孩子,聪明归聪明,但是依然是个让人居高临下去赞美的孩子。但是一转身,就变成了一个二三十岁精壮俊美的青年,浑身散发着让人仰慕的魅力,并且你再也看不透他。

  2.

  那瓦年轻的国王为了专心学习,叫上自己的三位近臣一起签下了一份誓言,并且昭告全国:不准任何女子进入皇宫,不准与任何女子交谈。

  作为燥进的青年偏执的决心,这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是情窦初开的时候,总觉得女子,尤其是年轻女孩子会扰乱他们的心神。

  誓言刚刚签订,问题就来了:法国公主作为使节前来洽谈国事,并且带了三个女侍臣。并且已经到了宫门外。

  国王为了遵守誓言,让法国公主住在宫外的心里帐篷里。但是只能找一个堂皇的公务借口,自己去见公主。

  这一间,简直是相亲大会。国王喜欢上了公主,他的近臣分别喜欢上了公主的近臣:俾隆喜欢上了罗瑟琳,朗格维喜欢上了凯瑟琳,杜曼喜欢上了玛利亚。

  3.

  四个坠入爱河的男人都为自己的爱人写了情诗,一个接一个到苹果树下吟诵,发现有人来就赶紧躲起来,一个接一个躲起来,然后就听到了下一个人的心声。于是秘密不再是秘密。

  四个人坦诚布公,相互鼓励,并且找到了一条可以违背誓言的理由:这样的誓言是对绚烂青春的一种违背和背叛。

  于是四个人先托人给自己的爱人送上了礼物,然后一起戴上假面具去向自己的爱人表白心声。但是四个姑娘也戴上了面具,并且交换了礼物。四个男人凭着自己送的礼物去找自己喜欢的姑娘,结果就认错了,“自己喜欢的姑娘”都说着高傲冷酷拒绝的话,但他们都还坚持着对着“自己喜欢的姑娘”说了露骨的情话,发了只爱她们一人的誓言。

  在这里,戏谑达到了高潮,“爱情是盲目的”,并且让一个聪明的男子变得不安,变得多疑,变得痴呆,变得可笑。

  当他们知道被公主和女近臣戏耍了之后,明白自己再一次发了终将毁弃誓言。但是爱情的力量让他们又折回来了,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故事的结局还算温馨,四个女孩子分别给四个男人一年的时间,如果一年后他们还没有变心,那么就接受他们的爱。

  4.

  故事也许简单,甚至比之前三部戏剧中的三个故事还要简单,但是故事本身已经在探讨两个终极的哲学命题:誓言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违背;爱情究竟能不能抗拒。

  《爱的徒劳》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大量的独白,通过独白也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有了心理活动,人物形象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不再是单纯的在讲故事,而是将观众带进了舞台上的生活,让观众参与其中,设身处地的体会戏剧人物的悲欢离合。而这在之前的三部戏剧中是很少的。

  最大的变化是,戏剧的语言突然不一样了。之前三部戏剧的语言比较扁平,纵然有精彩的语言,也只是偶然冒出来的火花,对白绝大部分都是短句和单句,词汇量比较少,运用的形象比较少,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人们可以在里面玩耍嬉戏,不用担心危险,因为小溪很浅,并且清澈见底。

  但是《爱的徒劳》突然就不一样了,每一个人一开口,就是抒情化的长句,华丽铺陈又不显得臃肿,妙语连珠而又洁净明丽。千汇万状,汪洋恣肆,让人觉得是到了望不到边际的大海之上,俯仰之间都能见宝,但是你完全看不透他。

  5.

  莎士比亚是在他去世百年以后才逐渐被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挖掘出来,逐渐为世人所熟知的。

  他也像一个谜一样,从一个名字逐渐有了完整的人生,并且将一部部戏剧划归到他的名下。

  现存的莎翁的三十多部戏剧,究竟真的是他一人所作,还是同时期的不同的默默无闻的戏剧家做所,然后用抽象化的“莎士比亚”来命名?

  学者们在详细考证,但是依然是个谜。

  篇五

  那瓦国国王和三个贵族朝臣,发誓三年不近色,不料法国国王派公主带三名侍女前来谈判某地归属问题,四名男子很快放弃初衷,各自堕入情网。于是四对男女演出了一系列风流滑稽戏,最后法国使者忽然来报法国国王去世,公主必须立即回去,公主代表女方规定。男方必须等待一年,以观是否变习,四位女士飘然离去,尽管剧名为“爱的徒劳”,但从剧情来看,该剧所表现的是爱能成战胜一切。

  莎翁在剧中以巧妙的情节创造出许多使观众 捧腹的笑料,嘲笑了摒弃爱情的禁欲主义,也嘲笑了爱情的盲目性。全剧到处都是文字游戏和双关语,剧中所包容的社会各个阶层,从国王、大臣到农业、小丑,其语言无不各具特色,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此剧还穿插了不省清新、优美的歌曲和民歌,这些民歌都富有诗意,散发着英国乡间泥土的清香,充分表现了莎士比亚的语言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