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五篇《子夜》读后感

李盛老师

  《子夜》读后感

  早起,无事,想起茅盾。我记不起读过他的文字,便翻翻。《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原来是中学读过的,这次重读,发现一是写的好,二是不喜欢。写的好的部分是状物,不喜欢的部分是抒情。我觉得大自然原本是美好的,完美的,并不需要加上人,而人类既然出现,便应和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换一个说法,人类的出现,并没有令自然更完美,而是恰恰相反 —— 人在自然中的活动,常常是破坏和谐,而且不可逆转 ——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远离了战争和饥饿贫穷后说的话。以散文论,朱自清更入我心。带有强烈政治主张的文章,此一时彼一时,如此而已。

  好吧,公平一点,茅盾既以长篇小说见长,便去读《子夜》。我用了一整天,干了两件事,读完共十九章三十万字的《子夜》,擦了四块玻璃一扇门,当然另有两壶好茶作为犒劳。既已读完,便说读后感。

  先说得。所得也大。民国一十九年,乱,各处战争不断。上海滩,金融投机盛行。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官僚资本,齐聚于此。当时的公债投机,凌驾于工业投资和农业投资之上,与政治投机军事投机也常常纠缠不清。人性贪婪的恶之花,凭借资本的力量和金融的杠杆,被无限放大,并反过来焚毁了自身。反观当下的经济,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投资,然后才是传统的工商业投资和农业投资,逻辑上与当年并无不同。经济换代了,时移世易,事件纷呈,但是从高处远处看,有赢家赢的,必有输家输的,道理不会变。

  作为时代记录,《子夜》有独特的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另说。

  在我喜欢的小说家的笔下,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万物皆有因果。世态纷呈,人于其中,其中的种种发展,一切偶然的背后,千丝万缕,冥冥中已有天定,就像月的圆缺花的开落那么自然。小说家别具慧眼,巧加剪裁而不落痕迹,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安稳妥贴于情理之中……显然,我是在说别的。

  最后,我所欣赏的作品,底色之中总有悲悯之心,如弘一大师绝笔之“悲欣交集”。茅盾先生创作《子夜》时,年仅三十有五,盛名之下,可能是我过分期待了。这个周末,思斯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活动,不回家。我记得她的背包里存有《围城》,她上周特意告诉我说阅读的感觉很不错,为她开心。

  《子夜》读后感

  断断续续一共读了三次《子夜》,却没有一次耐心读完。在寒假里也只是囫囵吞枣翻看了一遍,要是细读起来,我这点倒也只是捉襟见肘。

  《子夜》原书名《夕阳》,“夕阳”只意味着旧中国终究会被列强吞并,而子夜是黎明的前夜,却又是最为黑暗的时候。不得不叹服茅盾缜密细致的想法。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战乱纷飞,但大都市上海依旧是一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谁知这是外表庄严、内里平庸——明争暗斗、趋炎附势,世态炎凉、各怀鬼胎的戏码不止一次在这里上演。

  难得会有一本所谓“惩恶扬善”的地主阶级思想——《太上感应篇》与“金童玉女”来整治“邪魔”。可“邪魔”狞笑着大喊:“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相同苟延残喘地,雷参谋送给吴太太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白玫瑰。它不只一次地让吴太太“自作多情”“做贼心虚”“万事牵心”地面对貌合神离的丈夫,以至于“一阵难以抵挡的悲痛揉断了她的柔肠”……

  丈夫吴荪甫却从没有心思去注意这些风花雪月的故事,他是一个有魄力有手腕有野心有冒险精神和财力的“英雄”或是“屠夫”。的确,吴荪甫是矛盾的。他精明能干,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这种受个人利益自私的驱使,在旧中国的大变革时代,无疑是天方夜谭。他过分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甚至他乘坐的汽车被愤怒的群众包围时,吴荪甫凶相毕露地命令司机“开车!开足马力冲!”这损人利己的丑态和嘴脸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太阳之下。而又可笑地,他又有一颗爱国之心。

  狞笑,这似乎是对吴荪甫唯一的描写。反复出现的狞笑,是对所处时代的不满,是愤怒又无奈的笑。

  吴荪甫为了建立“双桥王国”而打压收并多个中小工厂,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处理。不曾想过满腔热血的他会因为姐夫杜竹斋而破产,失去再与美国金融资本的赵伯韬一决高下的机会。“他像一头攫食的狮子,但时代没有赋予他施展威力的机会与条件,他被关在铁笼子里,即使拼命奔突、挣扎,也无法冲出铁笼。”也难怪他一败涂地。

  从没有看懂茅盾想表述的政治和工业经济斗争,只看懂了一个生不逢时的民族工业资本家事业的起迭与陨落的悲剧。

  “那不是太局促了么?可是,也由你。”

  《子夜》读后感

  《子夜》是名著,在一本的序上我看见了梗概,但我也想写写自己的理解,希望不会差的太远吧。

  主人公吴荪甫,应该说是私营企业家吧,精明、自信、有魄力。但又正如书中所说,不免有些自负,近五百页的《子夜》讲的就是他从风光到失败的在事业中打拼的过程,当然中间穿插了诸多生活事宜。说他是主人公是由于故事大致是围绕他展开的。如战争上你方打击我,我方又不容你一样,正所谓商场如战场,这里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只要谁精明,更能耍手段,谁就会是商场上的赢家,这里更要求你心狠手辣、果断决绝,于是吴赢了一役又一役,但是最终他还是输了,输给了比他更硬的商家,属在了看人的失误上。开头迎接老太爷的喧哗与结尾外出避暑的狼狈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终究是落魄了。沈先生就此收笔,他的明日如何无人知晓。

  围绕主人公的还有亲戚、朋友、商友、下属等,加之他们的生活、感情问题的描写,便展现出了民国时期各种人类的生活、思想之异。文中后期终于大篇的写到了工人罢工,写到了共产党,也许正是他们预示着吴的失败。而吴的逃串也许又正是革命成功、共产党人胜利的象征。

  子夜里黑暗,但即将到来的将是黎明的曙光!

  《子夜》读后感

  《子夜》这本小说向读者反映了在战争年代的商人们打拼的经典形象。在所有人眼中印象最令人深刻的,便该是吴荪甫了吧。他本就是一介商人,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在工作里,想着要去怎样盈利,遇到亏损的时候,他就想着怎样能够化险为夷。但是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贪,是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毛病,许多人无法做到一生清平,做到如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好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向往着未来。有时,他对自己非常严格。不得出一分一毫的差误。可他,却不是一个好丈夫,他从来没有关心过他的妻子,他会因为她一点点的小毛病而大发雷霆,我觉得他并不喜爱他的妻子。或许这是茅盾先生文笔最可以突显出他的文笔之妙处。不过仅是一个人设,给我们拟写出了各种精彩的人生,或悲或欢,不过就在笔墨落下的一刹之间。

  桌上,一盏油脂灯亮起,微微的,微微的,光亮。

  初一:张煜雯

  有些人,他们有可能就是普普通通地走完这一生,不会经什么大风大浪,什么波折。但是像吴荪甫这般人生,过得倒也是有趣,充满探险的一场人生。他没有古人的清廉,古人那些君子之仪,他所拥有的,是那些奸臣宦官的尔虞我诈,他们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还有一些天才般的机智。可是他又是另外的一种人,他对生活,尤其是对工作,特别的上心,可以花上很长一段时间,不吃,亦不喝,只为完成手头上的那一份工作。

  岁月就如同在夜空中逝去的那把细碎的星子,在黑夜之中寒风拂过柳枝绿叶。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是否会为你当年所有的作为而深感后悔呢?

  《子夜》读后感

  在黎明到来之前,那种黑暗、寂寞,是最为难耐的;同时,在获得宁静之前,各种不同的生活,各种不同思想之间的斗争是混乱的。中国社会在取得伟大成就以前,在平等、和谐生活建立以前,也是经历过黑暗、混乱、痛苦的时代。

  《子夜》是矛盾先生的一得意佳作,其始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5日脱稿。本书创作于中国军阀割据、经济落后、思想纷争的时代,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发展道路之走向。本书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吴荪蒲,作为一民族资产阶级,如何从盛气凌人到日落西山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在彼时确实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其不但具有资产阶级的固有性质,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质。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书中以吴荪蒲一开始以一个财力雄厚的民族资产阶级自居,其办理缫丝厂、合作经营等,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也是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的。但是,到后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吴荪蒲经营的许多事业都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资产迅速减少。这时,其考虑的莫过于是自己的身家财产,忧国忧民的思绪荡然无存。

  书中章节紧扣当时的社会事实现象,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工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军阀战乱对国家各个不同阶级的影响,以及革命事业燎原之火的燃烧。书中多处运用一妙手的写法,就是以不同人物为不同的阶级代表,呈现不同的阶级的发展态势。如,书中一开篇就描述了吴老太爷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死于脑充血。这侧面的反映了吴老太爷与其《太上感应篇》所代表的封建思想,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是一种落后、腐朽的思想,在新的思想面前,其不堪一击。

  另一方面,书中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即,书中主人翁吴荪蒲在“战败”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其反映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民族资产阶级向和方向发展的问题。最后,吴荪蒲的决定是回到他的故乡,红军发展较快的地方。这表明了,在当时的局势下,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不能够依靠当时的政府,他们选择了共产党,他们选择了革命。

  黎明前是黑暗的,宁静前是混乱的。当黑暗与混乱过去以后,我们就会迎来发展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选择了革命,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在黑暗与混乱面前挺过来了,才有了今天全新的民族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