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老舍著作观后感中学生范例五篇

刘莉莉老师

二马老舍著作观后感中学生范例1

国庆假期里复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又用几天看完了他的《二马》。

《四世同堂》写的是日本侵占时,北平一里胡同里人们的生活,背景时间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止,共分三部,《惶惑》、《偷生》、《饥荒》部名即是每部内容的关键词,胡同里的人们在时代背景下,或惶惑彷徨、或奋起反抗,或苟且偷生,或为虎作伥,或洁身自好、或堕落成伤……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同时代交织,走过各种曲折,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生。

《二马》写的则是一二战间隔期的伦敦,一对北平父子的留洋生活,老马眼高手低、游手好闲无力经营继承自自己哥哥的古董商铺,小马青春无敌,心怀抱负,却在爱情和经营古董店及学习周璇中暗自垂怜,父子间关系也不断恶化,最后在所有矛盾集中爆发后小马选择了离家出走。

老舍是个爱北平的人,我所看过的他的作品除去《猫城记》无不和北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细致的描写北平城的春夏秋冬,不仅描写北平的北海天坛、宫院高墙,更会把眼光聚焦在北平的胡同里,着力去写在各个时代背景下北平人的市井生活,如他自己所言,他善于构造人物,他小说里北京的人们性格特征分明,内心丰富,个个让人印象深刻。

老舍先生同样是个爱国的人,《四世同堂》和《二马》随处可见他的忧国忧民,他本人的命运也因他心怀的爱国之心同国家及时代牵扯。

在我看来,《四世同堂》里开始惶惑、再选择偷生、后在饥荒中转而积极反抗的祁瑞宣差不多是作者自己。祁瑞宣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让人感动,而他也只是个普通人,仅靠着一丝“反抗未止,国家不灭”的信念在时代的夹缝中肩负起家庭的重任保持着生存,他的所有希望是逃出北平城的参与反抗的祁瑞全,刘棚户们给予的,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们给予的,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正义力量给予的。他爱憎分明,在家,他帮助心怀热血的祁瑞全逃出北平,对无聊只追求享乐的瑞丰深感悲愤;邻里,他亲近铁骨铮铮的诗人钱默吟,开导迷茫中年轻的小崔还有程长顺,鼓动他们参与斗争,他痛恨出卖同胞的冠晓荷、逼良为娼的大赤包、草菅人命的汉奸蓝东阳;工作中,他一开始便放弃了嘲笑中国人的教堂里的工作,然后辞退日本人奴化教育中的学校的教职,万分痛苦的苟且在英国人的使馆里,终于在瑞全带回希望和方向后,开始全身心的参与进抗日的地下工作。

《二马》则是从更遥远的角度谈论家与国,那时的伦敦人视中国人为“黄祸”,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只会下毒,抢劫和强奸妇女,中国人是卑贱的、邪恶的、贫穷的。老舍先生期盼着中国的强大带来改变,里面有一段,老马在伦敦想喝绍兴的酒而无处可寻,“老马始终忘不了回国,回到人人可以赏识踏雪寻梅和烟雨归舟的地方去!中国人忘不了‘美’和‘中国’,能把这两样充分的发达一下,中国的将来还能产出个黄金时代。把科学的利用和美调和一下,把不忘祖国的思想用清明的政治发展出来、中国大有希望呀!”。

这个十月里,人们开始歌颂这黄金时代,把城市的灯杆装上五星红旗,用高大现代的建筑做背景展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字样,孩子们穿起民族服饰唱起《歌唱祖国》,国家也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中国人如舒先生愿变得骄傲自豪。

电影院里放着主旨鲜明,为国献礼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讲得都很接地气,这些故事对于我,有历史也有回忆。开国大典和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内容是在历史课上学习到的,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站了起来,随后在迷茫和困苦时代里的两声巨响让中国人站得更稳;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我们正值初三,晚间我们全班在一起观看了中葡交接仪式,电视机上定格的五星红旗和同学慷慨激昂的作文让人记忆犹新;04年中国女排雅典奥运会逆转夺冠,举国沸腾,她们也曾来到我们的校园,成了我们的“荣誉校友”,让我们倍感荣幸;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当天我也有幸挤在天安门上看到了漫天绽放的笑脸,《北京欢迎你》的旋律已在我脑中自动重启;相比2017年的朱日和阅兵还有航天飞船,天宫一号离我的遥远,国家的脱贫攻坚离我很近,老家种地的老人,从开始的土改到不用交公粮,直至后来的各种农业补助得到了很多实惠

十月里,还有围绕爱国的其它话题,香港,持续了几个月的纷纷扰扰让人揪心,事情的起因也快模糊不清,曾经的东方之珠满目疮痍,有人以自由之名的暴力之实愈演愈烈,年轻的香港人被鼓动起来发泄着整个香港社会的压力。分裂的声音也趁虚而入,中国在部分极端和亢奋的香港人心中不再是祖国,他们践踏国旗,侮辱国徽,甚至恬不知耻的扛起了星条旗,神气活现的样子活脱脱《四世同堂》里带领学生到天安门给日本人”庆祝保定陷落”的祁瑞丰,而五色旗带给中国人心灵的创口还未愈合。

香港的明天是怎样,当局和旁观的中国人自己都未必说得清,而莫雷,NBA火箭队的总经理,在他所谓的自由世界里信口开河,接着掌管NBA帝国的肖华像那个教堂里嘲笑祁瑞宣的神父,趾高气扬,满脸嘲弄,仿佛在说:“你们中国人不就这样吗?”,哪样?曾在热爱和平的幻想里软骨!又像祁瑞丰一样无聊、冠晓荷一样卑贱、像大赤包一样不知羞耻、像蓝东阳一样阴毒,心刚情愿做废物和汉奸。

我热爱着篮球这项运动,也曾是一位NBA的球迷,从乔丹、科比、姚明,到后来年轻的塔图姆,他们都曾让我狂热。但如今,有人有意或无意在“自由世界”里让它占染上令人作呕的傲慢无礼的气息,这气息否定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通往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所做的所有努力,再为中国人贴上“民粹”的标签。我们贫困落后时,是烧杀抢夺的“黄祸”,我们奋进时又成了黑色恐怖如法西斯的“中国粹”,他们把自己宗教和文化里的东西强加于人,把从二战里总结出来的宽泛经验像一样滥用,他们害怕起了所有团结的东西,哪怕中国人原本就是高度融合的、温和的,热爱和平的。

现在,我们的社会解释了我们的愤怒给他们听,用种种行动表达了我们被冒犯的不满,耐心等待来自“自由世界”里的正确描述自由和民主的声音,讽刺的是他们针对自由表达的评判标准是个双标准,他们摒弃和惩处过NBA帝国里出现过的“种族歧视”的声音,而对践踏中国人底线的言论选择充耳不闻。当然,对于外部的声音我们大可表明态度后静观其变而不用太过在意。

我理解的,我们的中国正如我们构想的那样还在一个起步阶段,我们克服过很多困难,也面临着居多的新旧问题,我们有了繁荣的经济,却有略显脱节的法制环境,我们曾有五彩缤纷的文化和丰富多姿的传统,却在我们的主旋律,大潮流中,因它的小群而丢失殆尽。我们的商人开始如“腾讯体育”般不顾民族大义,唯利是图,我们中的有些人也正在如“跪族篮孩”般散失气节。但这都还不足为惧,因为我们有人数占优而又坚定爱国的民众。

说到这里我想再提个有趣的细节:《二马》里提到,在伦敦的华工分成两波,一波有钱就赚,不管是什么工作,被拉去拍辱华的电影也不在意,一波是穷爱国的,处处注重身为中国人的脸面。老舍表面上讲的是他们谁都没错,但字里行间都是对穷爱国的社会党人的轻视和瞧不起。但到了北平沦陷的《四世同堂》时,这种穷爱国在他看来却是宝贵的了。

只愿我们把爱中国的想法付诸现实的行动之中,让她从“一里胡同”里变得更加美好。(吴行飞)

二马老舍著作观后感中学生范例2

《二马》是老舍比较早期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迂腐陈旧的马老太爷和正直热情的马威父子俩因亲戚故世,为继承店铺而去往英国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包括马家父子与房东温都夫人和女儿玛丽的交往,马威与铺子伙计李子荣的友谊,还有对李牧师一家的描写等等。

从整体上来说,这部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已经带有比较浓郁的口语化风格,显得非常“接地气儿”,让人觉得就像海水击打礁石一样真实、亲切。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显示出不凡的功力,讲“体面”,爱排场,重做官而轻经商的马老太爷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旧中国子民,豪爽干练,深受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在金钱关系上历历分明而从不拖泥带水的李子荣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最特别的是,老舍在本书中除了描写中国人的民族性、劣根性之外,也写到了英国人的民族性与劣根性,比如普遍的英雄主义情结等,在近现代的作家中,写到这一点的很少,因此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就小的情节而言,最令我动容的一段是马威邀请伊小姐去“状元楼”吃饭,邻桌的中国青年把伊小姐理所当然的视为英国妓女——因为在英国,也就只有妓女还是看得起中国人的——而对伊小姐言语轻薄,马威气不过与其争论,引来了其他客人,其中有伊小姐的哥哥保罗,于是争吵升级为斗殴,马威得胜。因保罗被打,事后马家父子前往伊家道歉,书里描写道,最使他们无法忍受的并非保罗被打,而是保罗居然败给了一个中国人!

如同作者在书中一再描绘的那样,作为一个积弱的古国,她的子民在强大的外国是不会有真正的尊严的!作者用含愤的笔触,描摹在外的中国人——无论是留学还是务工——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凌迟:中国人都是杀人放火的狡诈之徒,调侃中国人,丑化中国人是最没有危险的:中国人都是贫穷肮脏的吃老鼠的人,稍有体面的会买“十英镑往上的戒指的”就是日本人;收留一个中国房客是社交上的污点,连最亲近的亲戚也再不登门!

从前学近代史,那个富有激情的高中历史老师常常讲的眼角含泪,当时付之一笑,丧权辱国,人格践踏,弱国无外交……这些庞大深奥的词汇对那时的我太空洞了,对具象的苦难尚且懵懂的高中时代,抽象出的历史本质所包含的无数的血泪心酸是遥不可及的。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教科书上强调的是仁人志士的觉醒与抗争,是轰轰烈烈的五四,是摧枯拉朽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一切的背后,先人们饱尝的凌辱与艰辛,他们的抗争和呐喊,值得我们永远去感激和追思。是他们,创造了历史。

像老舍的很多作品一样,我感觉作者热切的期盼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饱经忧患的古国,迟钝愚鲁的人民,终是在一代又一代革命文人的笔下被唤醒,抛头颅,洒热血,我们的故土终是被一寸寸的夺了回来。每思及此,对广大革命者的尊敬之情,总不自觉的涌上心头。

二马老舍著作观后感中学生范例3

“骆驼祥子”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祥子的就北京人力车夫他的坎坷,悲惨的遭遇。祥子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车后又被兵抓走,逃回来后回到了人和厂,却又成为了虎妞的丈夫,刘四爷的女婿,但虎妞因难产而去世,同住大杂院的小福子也自杀了,祥子又成为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后来,样子出卖了阮明,将他卖了60元,从而堕落,由勤勤恳恳的人变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整篇小说都是用祥子的生活轨迹去批判当时社会的堕落,痛斥了压迫人民的高官贵族,整个社会充斥着自私狭义的个人主义思想,只为自己而不管他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压迫,剥削,体现出旧社会活生生的将人“变成”鬼的罪恶行径,个人主义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生活,改变现状的办法,自私自利是不可行的。

《二马》是讲一对父子远渡重洋去伦敦找家人留在那的一家古玩店力求谋生,站稳脚跟,在租来的房子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那是的中国落后,西方人都非常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的素质,礼仪,文化在西方都不受待见。例如,书中讲到马老先生为温都太太买戒指,店里的伙计给他看的都是非常便宜的小玩意儿当马老先生问有没有20镑以上的戒指时,伙计却认为身上有20镑钱的中国人一定是强盗……

这些都揭示了中国的落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两部小说都用中国人的心理与生活表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人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明了个人主义只会使国家越来越堕落。那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中国人自给自足,却从未想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百千丈。

二马老舍著作观后感中学生范例4

这次我买了《老舍全集》,有幸再看《二马》。

故事发生在伦敦,却是满纸的北京腔,一点英国味都没有,连hello都是中文“嘿喽”。老舍爱国啊!

看老舍的小说,能感到他为人真诚,诚恳,真实。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虚假,或者虚伪的话,全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

老舍的爱国是骨子里的比爱父亲母亲还要更加的热爱。他诚恳的告诉我们,中国哪儿哪儿需要向人家英国学习,哪儿,哪儿人家英国又不如咱。咱们国家现在需要啥,咱得怎样才能让国家富强起来。

爱国,真诚,热情,智慧……难怪,后来人家评他是“人民的艺术家”,这是名至实归的。他的心,太纯洁,太高尚了。想到他在被逼自杀,我觉得就要流眼睛水,这不是虚伪,骗人的。这么好的一个人,受到不公正对待,有悲惨结局,谁不痛心啊?谁不流泪啊?一心为了这个国家,一心为了这个国家的人民……

鲁迅的书我也读过不少,鲁迅太偏激,太激烈了。当然在那个时代,更需要鲁迅写的那样有煽动性的文章,来加速变革。但是对现在这个时代,我会认为鲁迅太情绪化了,他的愤怒,他的激动,百分百,百分两百的宣泄在纸张上,我能感到他内心的压抑和苦闷,但是这些都是不好的情绪。我想,并非对任何时代的青年都是有益的。但是老舍的作品不同,他冷静,理智,他不说假话,不偏激,用他真挚的情感,诚恳的话语来告诉青年他所看到的,感到的,引导青年来走一条为国为民的道路。我想,在任何时代,老舍的文章都可以教育青年用正确的态度爱国。

二马老舍著作观后感中学生范例5

今天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老舍先生不愧是现代文豪,小说《二马》被他写得天花乱坠了。

《二马》讲述得马威和他的老爸马则仁在英国伦敦继承经营叔叔的古玩店时发生的一些系列列悲欢离合的故事。在那个旧社会国家贫弱的年代,中国人在伦敦受尽了当地人的不屑与白眼。当时的英国处处充斥着排斥华人的气氛,不管是电影、小说、戏剧,都描述着华人社会的混乱、凶杀、阴谋等等无秩序社会状况。在那样的背景下,华人被当地人瞧不起,当地人没有愿意和华人交往。这是一种种族的隔阂。二马父子俩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和房东温都母女发生了一些系的感情纠葛,以及围绕着这些感情纠葛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故事。

老舍先生的笔底功力真是十分了得。在他的笔下刻画了二马、李子荣、温都母女、伊牧师一家等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遭遇、人物的心理感受把各个人物形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马威性格果断能奋力经营古玩店,而对玛力的暗恋又使其性格不失柔情的一面;通过对老马爱面子、只愿作官、不屑于经营生意以及对温都寡妇殷勤,譬如他的送礼,他的一个劲称奉承别人,让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对李子荣的就事对事、头脑活络、热心侠义的描写,把受英国社会影响的新一代年青中国人的优良性格完全反映出来;又有对温都母女的柔情描写,使文章一下子灵动起来。小说还十分注重环境描写,把伦敦各个季节的环境描写得十分详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英国各个季节的社会环境当中。

看了该小说,让人对旧中国时期我华人同胞在外国遭遇唏嘘不己。同样是人,中国人在伦敦的大街上就会遭到各样的畸视;同样是七情六欲的人,老马和温都寡妇互相仰慕却不能最终不能走到一起;同样是具有许多优秀品格的年青人,可就因为是中国人,马威就没有追求玛力的权力,就只能一个劲地暗恋玛力,而不敢表白;同样的是精明能干又十分优秀的李子荣,就只能娶中国乡下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姑娘。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造成的。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每到我们国家遇到困难时,那些国外的华人华侨为什么会慷慨解囊大力资助?是因为他们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祖国。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他们在海外才能扬眉吐气挺直腰板做人。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我们的海军舰队开到了远洋,我们的二炮可以打到世界的任何地方,我们的经济迅速发展了,连美帝都差我们老多的钞票,我们在国外的同胞利益也确实得到了保护,我们的同胞在海外也可以昂首阔步抬头挺胸做人了。这一切的实现是多么美好啊!

《二马》这部小说是旧中国时国人在海外艰难生存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国富民强了,但是我们现在重读该书,就是重温历史。我们要不忘历史,珍惜现在来自不易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