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

阿林老师

  《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1

  这是一本关于阿富汗女性的小说,是胡赛尼的第二本著作,却是我看过的第三本。第一本当然是《追风筝的人》,然后是《群山回唱》,在我看来,《灿烂千阳》比另外两本都更揪心,更深刻,叙事性也更强。 看完后,思绪很久不能平静,对着KV发了好一会呆,脑海里全是玛丽雅姆和莱拉悲壮而坚强的身影。

  玛丽雅姆,这个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哈拉米(私生女),在15岁生日那天因为母亲的死童年戛然而止,但母亲教给她的隐忍却伴随了她一生。在这个绝对男权的国家里,“就像指南针永远指向北方, 男人责怪的手指永远指向女人。” 这种从小培养的忍耐性格,让玛丽雅姆面对父亲的抛弃,丈夫拉希德暴虐的性格可以一直默默的承受。而莱拉,虽然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却由于战争的炮火,将她曾经还算幸福的生活毁于一旦,战争不仅夺去了她两个哥哥的生命,也让她沦为孤儿,当得知心爱的恋人已死,为了肚里的孩子和他们的希望她毅然决然的同意嫁给了拉希德这个老头,从此两个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交织在了一起。莱拉因为出生环境的差异,虽然同样忍耐但更勇敢,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她的出现给玛丽雅姆灰暗的生活渐渐带来了曙光,就像玛丽雅姆临死前想的,“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 为了这份爱和友谊,玛丽雅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仍心存感激。

  什么样的国度和宗教可以让年过花甲的老人认为欺骗14岁的女孩嫁给他是为了帮她?所谓信仰,在炮火横飞的地方也不过是犯罪的借口罢了。女性出门必须穿布卡,必须有男性陪同,不能出远门,不能跟男人同一家医院治疗,不能工作,不能化妆,不能大笑,女人只是给男人生儿育女的附属品……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点恍惚,感觉像是发生在遥远的封建时期,这何止不是一个国度,简直就不是一个世界,而实际上故事的时间背景一直横跨到了2003年!战争让这个曾经美丽的国家面目全非,在这样的国度生活的女人又要承受多少苦难,背负多大的委曲才能生存?

  《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2

  《灿烂千阳》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里面展现了半个世纪阿富汗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这里描写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悲惨经历,这更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

  卡勒德·胡赛尼以细腻的笔调再现了当代阿富汗妇女的悲惨生活,主人公的悲剧不仅仅是阿富汗的悲剧,更是人类文明的悲剧。阿富汗的很多妇女都喜欢戴布卡,布卡是一种束缚,它是对阿富汗妇女人性的一种束缚,她们只能通过布卡与外界的事物沟通。这是对妇女的不公。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罪恶仍旧存在,战争仍旧肆虐,世界上的许多人民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理解。战争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所所房屋,毁掉的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毁掉的是人类的文明!战争让多少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们能说这样的战争是正义的吗?!不,不能。那些打着正义的旗号发动战争的人,我想问问,你们是真的正义吗?!正义难道就一定得通过战争来取得吗?

  看完了上面这几位作者的读后感,你有哪些感触呢?是不是也会向他们一样从这两位悲惨的阿富汗妇女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还是对战争的愤怒亦或者是对于其中描述的那个落后世界的不满。自己也把自己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写下来吧。

  《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3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可以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该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 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4

  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动我的书,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让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喜欢看书中字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

  《灿烂千阳》读后感600字5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动我的书,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让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没法去深刻地体会阿富汗女性的苦难生活,我无法了解她们一生的深重灾难,但是,由她们,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拥有自己的权利。我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和平的国度。

  我喜欢看书中字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