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治通鉴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1
开篇,除了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当时天下的格局,就是这段话:“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这是司马光的旁白,开篇,就出来这么一句。就是说,我司马光认为,天子该做的事情,不外乎维持规则,而如何维持规则呢?那就不外乎维护好君臣的关系,那怎么维持君臣的关系呢?那就是维持好与那些公、侯、卿、大夫的关系。这话说得在理。毕竟,天子,掌管天下,自然不可能事无巨细的面面顾到,就像现在的党中央,不可能去管的切实的事情。他们所要做的,无非是制定规则,维护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规矩定好了,维护好了,天下就不用你来管了,规则会自然而然的帮你做事。这样人也轻松了,天下也太平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家庭无不如此。企业中,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人制人,注定了乱上加乱。小企业可以,不需要很多的规章,那样会对发展有所局限,但是以后企业大了,没有完善的规章,注定是人人忙得要死,企业乱得要死。家里也是如此。必须有一个潜规则。家中,如果说是再有条条框框的,就显得有隔阂,生分。但是如果完全没有规矩,那家也不成家了。先说如果夫妻二人,这应该是矛盾最少的了吧。但是一家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遇到什么不对脾气,就立马翻脸,开始吵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当时不说,积攒下来,以后一起说的。两种情况,不管是当场吵得面红耳赤,之后和好如初;还是当时隐忍,等到以后一起翻旧帐,都不好。只要是吵架,心里总会有疙瘩。婚姻就像个精美的瓷瓶,刚开始圆润光泽,越吵架裂纹越多,到了不能承受的时候,瓷瓶就碎了,再也粘不起来了。
二人世界的潜规则应该就是:遇事分析事情,不对人。如果当时忍不住想要发火,一个人走出去,找一些自己开心的事情做一做,哪怕是去工作,把自己搞累了,再来想这件事。如果还是觉得不可以原谅,就去就事论事地说,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尽管很难,但是这样尝试了,去做了,慢慢就会习惯了。其实很多时候,二人世界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人低下头,就没事了。不过现在的二人世界的人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从小较真,被别人宠惯了,很难再去替别人思考了。所以看到身边的多少对分分合合,究其原因,可能只是小事。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分开了,再去重新适应一个人,再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又分开了······这可能就是现在大龄男女的悲哀吧!
下面就开始讲如何为礼,如何为分,如何为名。文章构思有点像小学作文的三段式,开头开门见山,告诉大家我要讲什么,然后逐一分析,最后做出结论。历史巨著的经典结构,在历代传承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慢慢体会,人类的学习能力,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可以毫不费力的掌握很多古代几代人得出的知识,就这样沉淀历史,学习文化,应该是乐事,但是为什么现代人的创新越来越少了呢?不说科技,只说文化。也许是现代人越来越浮躁,静不下心来想文化。文化需要在安静中,甚至困顿中产生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有名的文人骚客,他们的历史名篇几乎都是在他们不得意的时候著作的。而现代人有太少太少这样的机会去看自己,看别人。也就是缺少了古代人所说得“省”。于是文化越来越快餐化,吃的饱,没营养。
在对“礼”的讲述中,有“贵以临贱,贱以承贵。”说实话,看到这句话,让生在新中国,长在*的我心中一阵不舒服。可能是生来就被灌输着“平等”,让我对这句话产生了本能的反感。但是细细想想,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么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反感?当时,一个贵族,可以轻易决定一个平民的一生的命运,甚至生死。在这样权利极端不平等的情况下,贵,的确可以临贱;而贱,也不得不承贵。别说那时候,就是现在,也有“临”“承”之分。现在是老板对下属,上级对下级。现代人,生活的选择比当时多很多,所以“临”“承”不是那么明显。但是迫于生活压力,还会有“临”,还是要“承”。现在都是如此,又何必要求当时的人们呢?面对一个完全任你摆布的人,我想很少人会做到不“临”,多少人狐假虎威,就是为了“临”,而自己真正有权利时,又有几个会忍住诱惑不“临”?而面对一个可能决定你一生命运、甚至生死的人,你会不“承”?你敢不“承”?而当“临”“承”都成了习惯,贵族逾贵,贱人更贱。没办法了,习惯使然。所以不能说古人没有平等的观念,社会情况这样,现代人再去强求,说古人的思维不对之类的,就没意思了不是?
下面就开始讲周朝的一些事情了。开始说周朝到了末期,朝纲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诸侯专政,大夫摄政的情况很是普遍。但是就是这样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有才能的文人武士前来帮助朝廷,因为毕竟还是大周的江山,有名分。就好比现在的国企,尽管没有活力进步缓慢,但好歹是国家办的,国家信誉在那里摆着,还是很多人想要去。当时也是这样。这时候有功的大臣就纷纷开始要自己的封地。开始的时候,还能用“王道”之类的话来说说,但是法不治众,人多了朝廷也没有办法,于是分了三晋。这时候,我们的文豪司马光开始评论了:“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他的意思很明确:三晋成为诸侯,并非三晋自己破坏规矩,是天子你自己破坏的规矩。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天子如果有足够的实力,他会把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子民分给其他人么?又何况这样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答案很明确,天子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这么做。那天子干嘛要封诸侯呢?答案只有一个了,形势所逼。他们的实力太强了,如果不收买人心,他们会造反的。
历史上收买人心不过是加官、封地、和亲。但是这些也都是暂时的平衡一下。世界是动态的,不可能让你一个皇帝做到天长地久。有盛必有衰,天理循环。实力决定一切。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过那时还没有枪。周主也是无奈之下,才会用封地来暂时缓解一下矛盾。这应该是审时度势的举措,不能单单从伦理道德来讲。毕竟,伦理道德是精神的,精神不能当饭吃。
接着就开始讲三晋之间的事情了。一个诸侯,当时看来,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自己的继承人。如果选得好,不仅可以保住自己的封地,可能还会扩张。这是每个诸侯都想要的。但如果选的不好,那就只有被别人扩张的份了。那时诸侯各自有自己选择继承人的办法。当然,都是自己的儿子,哪有老子看儿子不顺眼的?于是,这时候诸侯本身的个性就会决定继承人的选择。个性强的,也就是俗称刚愎自用的,就会依着自己的想法来选继承人,我的地盘我做主,别人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也有的不知道该怎么选的,就会想一些办法来考核一下自己的儿子,就像现在的考试一样。这种方法最公平了,不偏不倚,用客观事实来说话。但选继承人的考试不会像现在考试这么轻松过关,就算没过也可以找老师说说好话来放水。那会儿的考试在不动声色中进行,你还不知道是考试呢,其实就开始了。有点像现在大企业的面试了。而且考试时间还特别长,动辄三五年的。这样不动声色又耗时漫长的考试,也只有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用才合适。因为这样耗时耗力,而且你不可能作弊。这样选出的继承人不能说比凭感觉选出的好,但是好的概率大了很多。个性强的,选的继承人大半也是个性强的,这样才容易看对眼嘛。而考试选出来的,大多数是个性沉稳的。继承人在以后的碰面中,交锋自然不少。个性强的,自然会显露出自己强势的那一面,也很自然的会弄得别人不爽。但是个性沉稳的,自然会沉得住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走着瞧。他们不仅不会露出不快,还会附和。目的很简单:令其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命比不长矣。”智氏,就是那个个性强的诸侯。意思就是,他骄傲就会轻敌,骄兵必败不知道是不是出自此。但是后面还有一个条件:我们这些诸侯,怕他所以自然相互亲近。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自然,大家会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样,我们联合对付轻敌人敌人,智氏啊,活不长了。忍一时风平浪静,看来没错的。结局不用说,“尽灭智氏之族”。可怜吧,继承人没选好,错了吧~
这时候司马光一语道破:“智伯之忘也,才胜德也。”他说,世人才德不分,统称贤,是不对的。才,指能力;德,指品德。才德兼备,是圣人,很少;才德均无,是愚人,也很少;最多的不是才胜过了德,就是德压过了才。德胜过才的,是君子;才胜过德的,是小人。也是,没有品德的人,能力大了反而是一种坏事。比如--。司马光还说了:“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哎,说的多好啊,说出了以后几千年为何小人多得志,智者常凄凄的本质啊~!不过这也是人的本性,喜欢那种能吹嘘,又好表现的。现在也是一样啊,能说的,都是老板,会做事的,都是打工了。也无怪现在外面那么多教人说话做事的书,还一本比一本卖的好~!之后又讲了魏文侯以德服众等等。但是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穿插其中的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在杀了智伯后,他的一个家臣要为他报仇的事情。第一次,他躲在厕所里,想要刺杀,被发现了。但是被放了,因为敬佩他是条汉子。但是他不屈不挠,改头换面继续想要刺杀。他的朋友就问他:“以你的才能,如果到别的国家去,绝对会得到重用的,干嘛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呢?这样报仇,难啊! ”但是他说:“不行,既然已经做了他的臣子,但是没有请求和他一起死,已经是有私心了。我知道报仇很难,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让后世那些做了人家臣子却怀有私心的人惭愧。”于是他又一次刺杀,失败,被杀。好一个壮士!我不能他是不是有靳柯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情在里面,但是他能在自己已经认定的必死的结局中只为一个德字英勇赴义,实在是令人敬佩。现代人,好像没有这种情感了吧。平时帮助个老弱病残,还要千呼吁万宣传的。不过我觉得,这种情感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现代人太过重视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内心的感觉而已。所以嘛,宣传还是要继续的,*的“新”风尚还是要发扬的。
还有一件小事,讲一个在鲁国做官的卫国人,叫吴起。取了一个齐国的女子为妻。齐国征讨鲁国的时候,他想要在鲁国当将领。但是鲁国人不相信他,害怕他妻子是间谍。于是,他杀了妻子,做了大将。他在战争中太出风头了,于是有人对鲁国国王说,吴起,开始做小官的时候,母亲死了都不奔丧,现在为了做将军,都能把自己的妻子杀害,可见这个人的残忍,不能重用啊。鲁国国君听了,当然害怕,于是到了魏国。魏王问大臣,吴起怎么样?大臣说:他贪婪好色,但是用兵绝对是一把好手。于是魏王用他为大将。果真,“击秦,拔五城。”两个感觉,一个就是,看来抛妻弃母求前程的事情不是从陈世美开始的。那为啥陈世美名声那么坏?陈世美如果有知,一定会冤死:我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为啥所有的罪名都由我来抗?其实,人生下来,心里应该就是善恶并存的。决不是像三字经说得那样,人之初,性本善。如果真的全是善,那也不用天天背三字经了。那样洗脑似的灌输人之初,性本善,看来还不是都善,否则不必说的啊,本来就善嘛。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再烂的人也有长处,看你会不会用了。驭人之术,古之帝王必学,今之老板必看。
关于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2
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但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人对这类辩论作了精辟的评论:
赵王的老弟赵胜当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孙龙在逻辑上的造诣甚为精湛,善于辩论。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反复探讨,分析精微,令孔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邹衍经过赵国,赵胜邀其与公孙龙辩论,邹衍说:
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提出原则,显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胜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渐。失败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这种情形下,才可以辩论。假如只靠名词定义之类词汇的堆积和美丽抽象的理论,来灼灼逼人,引用灵巧的譬喻转移方向,引导人们坠入他所预设的五花阵里,最后忘了主题。这对正规的思考力的训练,有严重的伤害。有些人一旦发言,言辞锋利,纠缠一团,一直纠缠到大家都不说话了,他才最后闭上嘴巴。这种争论,已造成困扰,我不愿参加。
短短的一段话,指明了辩论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表现,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积累的思想认识的表现,通过辩论,让每个人的思想、知识都有相应的增长,而不仅仅是围绕一个虚拟的问题斗嘴皮子。
关于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3
都说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孔子开创了私学*,可鬼谷子的四位徒弟却纵横天下,影响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仅没有趋于统一,反而更加战乱纷争,七雄争霸,不断上演历史舞台,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发动战争,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于是鬼谷子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苍生。使苏秦倡导六国合纵以制暴秦,而张仪则破坏合纵大计,助秦一统天下。
回顾历史,我并不觉得苏秦不如张仪,相反,他胸怀天下,只是诸侯相安终归只是一纸梦想,因为私欲乃人之所有。庞涓为了一己私利使计陷害孙膑,蓄意发动战争,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战争是一种手段,可防御,可固国,唯不以侵略为目的,所以庞涓最后结局很惨。而搅乱合纵计划的张仪,是天生的谋略家,却也不是一个好的谋略家。只因其一句话致使楚国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可归,实在是悲惨,所以张仪的最终结局也不大完善。
其实,我一直隐隐觉得苏秦一定还是比较后悔当时激怒张仪奔赴秦国,可能他太过高估各诸侯的气度,也有些小看张仪的谋略,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大秦一统天下,而最后暴秦也只历经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关于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4
我从小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自然读了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着;还有令我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总之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我从小与众不同,喜欢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其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荒淫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荒淫暴虐,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己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学习圣天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历史是辉煌的,这茫茫史海,让我畅游其中。毛主席的《沁园春》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认为,只要我们综合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优点,真英雄还在现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应该汲取前人的优点,牢记前人的过失,奋发向上,成为一个“真英雄!”
关于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5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刻督查的人,将领们带兵攻占土地回来,凡是与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们逮捕治罪,从而导致将领、朋友都不亲附他。
楚王韩信因势力过大引起刘邦的'不安,进而用计捉住韩信,封了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你不过能带十万”,而说他自己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他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哪?”,韩信说:“陛下你不会带兵,但很会带将”。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舍不得,就没有答应。触龙劝说:“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身哪?”赵太后听后就同意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喝酒赌博,因为赌博争棋态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朝廷把吴太子送回吴地,吴王刘濞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又送回去,葬在长安。丧子之痛最终导致吴王挑起七王之乱。
《资治通鉴》是一本巨著,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山东高考排名6692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26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558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371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经典伤感个性签名大全精选80句
为河南郑州抗洪加油励志文案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抖音个性签名伤感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感恩节祝福语简短句子120句
伤逝读后感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
骆驼祥子一至三章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广西高考排名110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9167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工商学院和皖南医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205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集美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15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4963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669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保定学院的知识产权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南农业大学在天津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江苏高考排名166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烟台科技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活法的读后感个人范文wp1
八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小说哈利波特读书笔记个人感悟五篇
海底两万里第三十七章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领悟五篇
2024年中国共青团建团一百周年心得体会征文(精选7篇)
十月国庆节的学生作文五篇
小鞋子电影观后感作文怎么写范文
端午节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五篇
收看守护明天第五季节目有感范文
书籍城南旧事读后感个人感受五篇
野蛮生长读后感大全
中秋节的思念作文五篇例文
狂人日记的读书心得体会700字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