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800字范文五篇

阿林老师

论持久战读后感800字范文1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尙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尙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读后感800字范文2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

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800字范文3

毛泽东的很多东西都是大实话,用在哪里都合格的,比起他的后任们的几个代表之类的浮云要实用多了,用在商战上也是一样

战略防守阶段,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小公司想和大公司在商场上过招,先要做的就是忍耐,利用手中的高新技术给大公司提供一些服务,以换来生存和发展空间,逐步成长

,忍字当头,否则,大公司只要一个抬手,公司就死于非命了.

战略相持阶段:敌来我走,敌疲我扰,敌走我追,进入这个阶段的公司,有了一定的客户和固定收入,不必要完全依靠大公司来进行业务,本身的核心东西趋向于保守,对大公司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反抗,在某一业务上会产生分歧点,但总的方向上还是要忍气吞生.借大公司的流量和渠道暗中铺自己的路

战略反攻阶段:小公司羽毛以成,业务渠道及社会方面的人脉网搭建完成,资金渠道不成问题了,核心团队人员稳定,技术上成熟,这时就开始考虑脱离大公司的品牌来创建自己的品牌

但是这个时侯大公司绝不会放肥肉溜走,兵戎相见在所难免,主动出击方为上策,先炮制出有利于自己的社会风向,利用社会人脉来制造大公司的丑闻和负面新闻,同时向大公司的商业对手暗送秋波,想办法在法律上和道义上占上风,制造一个口实来摆脱大公司展翅高飞.

要点:

1:问:在什么条件下,小公司能战胜并进而瓦解大公司的行业垄断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社会行业技术层面自由化的局面迫在眉捷;第二是国内外市场及行业需求的增加;第三是大公司内部人员矛盾的激化

打击它,瓦解它,最终达到废除垄断.

2:主要战略战术

1;运动战

1:小公司本身实力不足,如果在正面与大公司进行战略对抗,无疑是自杀行为,采取运动作战和流动作战的方针,在大公司照顾不到的二线三线地区进行宣传和铺广,采取反复宣传

定时宣传,接力性宣传等手段来提高知名度,在人手不够的条件下,可以在全国多个地区分阶段,分时间,分内容的宣传行为,来打击对手的产品

2:空隙战,所谓百密一疏,再大公司的产品难免会有出问题的时侯,抓住这个机会,制造口实,用控制的一些媒体来发表一些混淆而含糊不清的文章,中国百姓和民众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遥言这个东西没有比在中国更有力量的了,只要谣言满天飞,再确实的搞些质量评定一类的东西,大片的市场就都空出来了.

3:消耗战

此战法只用于成长起来以后的中型公司或在某一方面有绝对技术优势的小型公司,在产品上不厌其烦的推出新功能和新技术,做到精确,精细,精巧,完美,新功能推出一定要快速而有效,迫使大公司抽调专业技术开发人才来进行对抗性资金和人力消耗,而小公司则牢牢占领市场一线,必竟第一印象远远大于仿造者.

4:计谋战

采取36计中的任意一计来打击,削弱对手,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一切计策都要在法律规定以内进行,否则很容易出问题,我相信可能一时不会出事,但是纸包不住火

过份采用非社会手段解决问题,总会有败露的一天。

论持久战读后感800字范文4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全文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今日拜读,果然是真知灼见,见地非凡。虽然是针对国家宏观大势的著作,但也可作为指导个人应对当下生活的指南,现将自己的感触记录如下。

一、理智认清形势,准确自我定位

《论持久战》这篇经典文章,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却准确地与日后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这正体现毛泽东主席对中外我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的清醒认识。

抗战初期,日寇来势汹汹,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少有人能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种种奇谈怪论不胫而走。认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战必败的“亡国论”固然很有市场;不切实际地认为依靠外国,可以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也有听众。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清别人的优劣长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确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领。能够从纷乱复杂的诸多信息中剥离出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足见毛泽东主席的才华非同寻常。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有如一条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鱼儿。大多数鱼只能随着河水的流动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尔有一两条鱼儿奋力跃出水面,短短瞥见前路方向,虽短期能获益匪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智者应当致力做河上的水鸟,河流的走向,鱼群的游动,均可默然于胸,这样才能进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计划具体细致,切实可行

抗战初期,大部分人认为应当用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依靠正面决战来抗击日寇。这种观点看上去慷慨激昂,可忽略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抗战初期,我国军民虽英勇作战,浴血杀敌却无法取得战局的主动,原因就在于具体战术计划不符合实际。

毛泽东主席认为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现代社会信息资讯发达,各种成功“秘籍”比比皆是,初读起来,满篇皆为大道理,头头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细品之下,才发现都是纸上谈兵,最关键的执行计划往往避而不谈,还美其名曰:灵活机动。让人不觉想起,旧日封建王朝,统治者惧怕百姓造反,讲授兵法的书籍不但严格控制传播,而且将其中关于军队管理的具体措施——士气的激励、战士的训练、阵法的布置等内容全部删去,只留下笼统的大道理,于是造就了大批纸上谈兵之徒。

如果将战略决策比作要攀登山峰,那么战术就是登山的具体计划,例如从山的哪一面上,中途要在何处修整,登顶后是立即下山还是略作调整再撤等等。制定计划时考虑要周到,计划越具体,越符合实际情况,成功几率越大。

三、统一思想,坚决落实

再好的计划也是需要执行者来落实的。计划越宏大越具体,参与执行的人也越多。如果不能让执行者群体统一思想,那么计划被执行的力度也是要打折扣的。而一件事的成功几率与做事的人的执行力度息息相关。《论持久战》中体现出的战略思想固然伟大,我党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落实执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视。通过历次整风运动,高度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严酷的战争考验,铸就了一批批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灵活的调整政策,打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些都为我党领导抗日战争乃至全中国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人常说:知难行易。其实,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制定计划固然不易,能够认真去做,保证计划能够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调整方法,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始终不放弃希望,奋斗不止。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门。

论持久战读后感800字范文5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

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