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慨五篇

莉落老师

《恶意》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慨1

读完这则小说后,我特别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很难想象东野圭吾的想象力,有时感觉似乎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这也许就是我们与作家之间的差距,没办法超越的差距。

故事以野野口修手记开始,围绕日高邦彦遇害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期间充斥了悬疑、诱导、推理等各个环节。通过加贺警官的深入调查与层层剥减,最终还原了案件真相,找到了真正的杀人动机。书中的这个凶手用现在的办案手段来讲就是反侦察能力极强,而且强的有点恐怖,我想要不是他病入膏肓,他绝对是让警察头疼的一号人物。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阅读。回到现实联想到我们国内近两年出现的一些持械伤人、公交纵火、砍杀无辜儿童等案件,个别人是思想扭曲,但究其根源,未必每一个都是生来恶魔,也许是环境、生活、家庭及其他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做法是罪恶的,无法原谅的。但我想说在这当中媒体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出了事情,你就简单描述出了事情就完了,何必在那大肆报道,唯恐天下不乱的说的那么详尽。很多人的作案动机都来源于网络媒体,甚至一些反侦察能力也是效仿其它案件学来的。再说一下国内发生的个别冤假错案,其实我们不怕真像来的晚一些,但请积极面对,认真改正,就像加贺警官那样,力争还原每一个案件真相。

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环境影响改变了人的心智,《恶意》很好的诠释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其实每个人在极限压力、极度自卑或极度虚荣心下,会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恶意》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慨2

爱屋及乌的原因来看这本书,只是看,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看完这书后感觉一团浆糊,有点混乱。

他为什么要杀日高?因为怕东窗事发?但是他不知道日高有照片,他不知道谁会有照片,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帮凶。一个自己知道自己将死之人,还会怕这个?如果还想搞臭日高,他几年前就应该有行动,更何况他俩好了好几年,看来恨意也不是那么大,

他年龄这么大,日高都结婚两次,他一次也没有,也不正常,他同事说他基本上不参加活动,他下班后都干嘛?

日高又是怎样的人?难道只是一个倔犟的人,他不会在野野口不去上学后去天天叫他上学,应该也有正直的一面,但是又说他欺负他,野野口为什么又去上学?如果不是达成协议,他怎么会心甘情愿上学。

感觉作者写作的时候找不到转折的思路了,后面几章就想起用他同学的口述来给人物贴标签,标签是贴上了,也仅仅是标签,没有爱情没有亲情,也没有友情,没有忠诚也没有背叛,人物一点都不丰满。很枯燥!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读起来有点累!

《恶意》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慨3

本书通过写一个作家日高,和他的朋友野野口修。因为恨意,野野口修设计并杀害了日高。《恶意》这本书我是第二次再读,第一次并没有写下太多的感受。

第一次读书的感受是,恶意从来都是一个人的心理畸形引发的各种联动,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地域,性格,等好多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做的事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待问题的心态。而不是任由恶意滋长泛滥。

当两年后的我再次读《恶意》,除第一次笼统的概述,我看到的更多更多,而是体会到更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恶意到底能达到何种程度,让人不敢想象,再次读完之后更多的事无奈,恶意产生的无奈,我就是恨你,就是这么简单,我知道明明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我却还是杀了你,你知道我曾经的过去的的猥琐不堪,但是依然和我交朋友,我知道你很善良,我知道你一直在帮助我,在我们再次相遇后不断的帮我去实现理想。但是,我就是恨你,恨你拥有的一切,恨你的才华,恨曾经不如自己的你比自己优秀,恨为什么你运气那么好,恨为什么自己不够优秀,恨自己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得了癌症,我把生活所有的恨都强加到你的身上,杀了你。甚至还杀死你之后败坏你名声。用杀你的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品格。

每个人都有对别人恶意的,不过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或许是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许曾经有的恶意在之后的交往里消失,但是恶意从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是无所不在。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最后,我不知道一个人可以恶意居然可以驱使一个人作出如此荒唐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恶意的背后,我们谁有没有那种恶意的瞬间,或许更让人脊梁发凉的是,曾经的恶意真的有那么几个瞬间差点就实现了呢。

《恶意》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慨4

放在床头、桌上、包里,时时惦记着,想要赶紧读下去的,也只有东野圭吾的小说了。

相比于很多推理小说会将笔墨着重于推理的过程、犯罪的细节,东野圭吾的小说似乎更乐于描写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比如这本《恶意》,在描写犯罪心理与动机方面简直登峰造极了。

关上书,你觉得这结局真的太意外了。但是细思量,一切又都那么合理。

什么是真相

小说读到三分之一处,真凶已经浮出水面,我看了看书的厚度,这后面还有三分之二,要写什么呢?

没有给读者一点感到无趣的机会,小说继续探索罪犯的犯罪动机。一口气读完凶手的独白,似乎已真相大白了,可看看书页,后面还有三分之一呢。

你以为故事可以结束了,其实还没有;你以为你已经看到真相了,其实未必。

这本书并非单一叙述视角。用在推理小说里,似乎非常适合。因为同一事件由不同叙述者来叙述,本就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更不用说还存在着叙述者有意误导读者的情况。

小说里真正的凶手就利用自己的自白成功地误导了读者(小说的读者与书中的警员)。当真凶以及他的“犯罪动机”付出水面,此案大可以就此了结。但是东野圭吾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了下去。

我觉得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不光是作为推理小说家,他很善于运用精妙的结构,一步一步地抓住读者的心,一层一层地剥掉凶手的伪装,更因为他对“真相”的哲学化诠释。

到底什么是真相呢?同一事件不同的目击者可能讲述出完全不同的“真相”,而我们确信不疑的真是全部的事实吗?

我相信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给很多读者(例如我)上了一门生动的真相教育课。当你以为你已经获得真相时,也许再稍微往更深处发掘,就能发现真相被反转,三观被颠覆。

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世界存有更多敬畏之心吧。当我们轻易对他人他事做出某种评价或判断时,也许应该提醒自己:我们所了解的也许只是部分事实而已。

人性之恶

东野圭吾的小说,在逐渐揭开真相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人物隐秘的情感世界的揭示。因此不同于很多推理小说只能让读者享受到推理的乐趣和获知真相的快感,他的小说结局常常让人唏嘘,感慨万千。

本书取名“恶意”,到底是谁的恶意,是何种恶意,对读者而言也是经历了一番认识的深化过程。

最初我们认定的“恶意”是日高的嫉妒,因为自己无法写出这样好的作品,而使手腕让朋友梦想落空,乃至逼迫对方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

这已经够恶了。但作品最后揭示的恶意却远超于此。真正的恶意,可能如童话故事里的反面人物,坏得不需要理由——恶与善,在这里成为鲜明的对立。

极端的恶意,是夺走你的生命之后,还要毁灭你的名誉;是不惜牺牲掉自己也要毁掉你;是所有的动机仅仅是出于对于真善美的嫉妒。

相比之下,因为复仇而引发的谋杀故事简直太单纯与正义了。

恶魔的养成

凶案的动因最后竟可追究到几位当事人少年时代遭遇的校园暴力。联想到近年一些关于校园暴力的热点新闻,这故事还真是发人深省、细思恐极。

我们看到,恶魔从小就是恶魔,恶魔长大了仍是恶魔。而心理扭曲的受害者化身为了施暴者,隐藏在正常人中,伺机作恶。

书中还暗示,凶手对他人的冷漠态度可能从小受到其母亲的影响,也是一个提醒,如果父母对周围人都采取一种冷酷、敌视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到孩子。他对他人没有信任感,没有接受善意的能力,却不乏嫉妒猜忌之心。当这样的孩子遭受到暴力,他不会去正当求助,反而为了生存而屈服于权威,甚至助纣为虐。

至少,同样也遭遇过校园暴力的日高,就没有偏离人生轨迹,长成了一个健全的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应的法律制度,这几点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在这个故事里,这几方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恶魔被姑息,软弱的灵魂终被扭曲,正直良善的人却被诬陷与谋杀。

当恶意产生于缜密的头脑,经过了精妙绝伦的设计,其后果真是不可想象。如果不是警官加贺超乎常人的警觉度与追根究底的毅力(而这全属于偶然性),恶意必定得逞,好人将被盖棺定污名,真相将永远埋藏。

想到这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伪装,还真的不好说。

还是让我们对这世界多一些敬畏吧。

《恶意》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慨5

著名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了。

经过层层筛查,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就是和日高邦彦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儿童文学作家野野口修,对杀人一事,野野口修供认不讳。但是在谈到杀人动机后,野野口的回答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野野口称虽然他和日高从小一起长大,但长大后的两人并无交集,两人重新联络是从七年前野野口拜访日高开始的。当时的日高邦彦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而野野口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想以写作为生的新人。他写了一部作品,想让日高邦彦帮忙引荐,但是当时的日高总是敷衍他,而且,日高又遇到了创作瓶颈,不仅不想帮忙,反而抓住他和自己妻子有染的把柄,并利用手中拍好的野野口修要杀掉自己的视频,把野野口修的作品据为己有,重新修改后出版了。意外的是,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高邦彦也因为这部作品收获了极大的荣誉,拿奖拿到手软。从那以后,日高邦彦又继续利用这些把柄让野野口修当他的影子作家,替他写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在野野口修家搜查到的笔记也显示,野野口确实有那些作品的初稿,只是后来被日高发表的时候,稍作了改动,但故事的脉络大体还是那样的,种种迹象表明:日高邦彦真的剽窃了野野口修的作品。一切都昭然若揭,日高成了人人唾弃的冒牌作家,而野野口修,才是那个才华横溢、忍辱负重的影子作家。

舆论的风向马上出现了逆转:虽然日高邦彦是被害者,但是舆论一边倒地认为野野口修是因为不堪他一次又一次的骚扰,才痛下杀机,一切都是他罪有应得,野野口修作为嫌疑人,本应被千夫所指,不料却收获了一大票同情,甚至没有人来谴责他。

凶手被缉拿归案,案件到此也已经真相大白,按理说,法官们大可松一口气了。但是,有一位法官却凭借对破案过程中细微的观察,觉得案件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就是加贺恭一郎。

说来也巧,加贺和野野口修多年前曾在一所学校里供职,通过和原来学校的老师交谈和他多年来对野野口的了解,加贺觉得野野口修并不像他自己说得那样无辜。同时,加贺拜访了野野口修原来的同学,在同学们的口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野野口修:

野野口并不像他在狱中写得那样纯良无害,中学时候的他,为了躲避校园暴力,曾经帮助那些施暴者欺负那些善良的孩子们,日高邦彦便是被他们欺负得最厉害的一个。而反观日高邦彦,虽然他一直被同学欺负,但却心怀美好,因为和野野口家离得近,每当野野口因为害怕不想上学的时候,日高总会安抚他、陪他一起去。这样真诚善良的日高,真的很难让人和那个剽窃朋友作品的、面目狰狞的日高联系在一起。

加贺有过多年的教师从业经验,结合日高上学时的'经历和其作品里对校园暴力的描写,以及无论何时都一直存在无法遏制的校园暴力事件,推测出了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

从小和日高一起长大的野野口,其实心底里对日高是非常不屑的。他憎恶他的出身,厌恶他的成长环境,虽然不得已和日高生活在一个地方,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和他是一类人,他的心里一直是有某种优越感的。当他们长大后,在他眼里平凡无奇的日高竟然成了畅销书作家,而自视甚高的野野口修写作道路却一直很坎坷,为了自身发展,野野口修找到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日高邦彦,而日高虽然手中掌握着他帮别人施暴的视频,却还是没有怨言地把他引荐给儿童文学编辑,让他成为了儿童文学作家,就这一点来说,日高对野野口修有着知遇之恩,野野口修应该感谢他才对。

但实际上野野口修不仅没有感激他,反而对日高邦彦有很多不甘的,那不甘里,有嫉妒,也有仇恨,终于,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野野口修的嫉妒之火熊熊上升,化作了无穷无尽的恶意,制造了这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凭什么你成了畅销书作家,有名有利,而我却只能写自己并不喜欢的儿童文学?

凭什么你的生活那么惬意,而我却在正当年的时候得了癌症?

凭什么出身如此卑微的你却能收获幸福,而本应过得幸福的我却如此落魄?

凭什么?你凭什么抢走本该属于我的幸福?

这股恶意的力量强大到惊人,因为怀着恶意和种种不甘,野野口修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抄写日高邦彦的作品,并在情节脉络上稍作修改,让人以为真的是日高剽窃了他的作品;为了抹黑日高邦彦,野野口修不惜编造出自己和日高已故妻子有染的事情,也不惜通过在日高寄往加拿大的行李里做手脚,偷拍潜入日高家作案的视频和其他一件件小事证明日高是多么地凶狠残暴,而自己又是多么的可怜和无辜。可以说,野野口修的手法之凶狠,心思之缜密,也是前所未有。

我将不久于人世,既然我过不好,那我也不让你过得好,我不光要让你死在我前面,还要竭尽所能搞臭你,让你死后都不能保全自己的名声,让人们提起你来时都是鄙视和唾弃!

无法想象,是怀着怎样的恶意,才能让野野口修做出这样违背良知又近乎疯狂和变态的事情呢!

野野口君,午夜梦回时,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东野圭吾的作品一直以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匪夷所思著称,尤其擅长从极不合理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在我看来,东野圭吾的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读到最后一章,你永远无法预知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一旦读完整部书,心里就会豁然开朗:这个世界上当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人性也真的能恶毒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毫无疑问,《恶意》是对人性的拷问,也是对人性最深刻的剖析。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哪有人会狠毒到这种程度?”现实生活中确实没有人会如此恶毒,但是,一旦人们心中被嫉妒包围,所衍生出来的恶意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朋友小兰有一位亲戚,那位亲戚从来见不得别人好,但凡别人升职加薪,她就会明里暗里嘲讽;看到别人婆媳相处融洽她也嫉妒,经常话里话外挑拨人家间关系;村里的大小事务,不管懂不懂,总要插上几句话,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听。她的一生都生活在农村,她的全部世界也仅限于村里那巴掌点的地方,所以她的见识和她的人一样,都很狭隘和局促。她巴不得天下人都生活得不如她,但凡别人有一点比她好的地方就受不了,但她不知道:她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已,这个社会上有千千万万个人都过得比她好,正是因为她的狭隘和嫉妒,她的生活才越来越糟糕;正是因为每天只盯着别人看而忽略自我成长,她才一步步沦落到今天这钟地步。

我们家乡有一名医生,这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收费也合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人品也非常好,他在家乡属于那种德高望重的人物,但是,正是这样一位本该被人们爱戴的人,自家建的房屋刚打好地基的时候,就被人们恶意毁坏了。医生扪心自问:自己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从没多收过一分钱,也没怠慢过一位病人,实在想象不出到底哪里做得不对,让别人这样报复他。

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有些人本身不学无术,在看到医生凭自己的本事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却又嫉妒得牙痒痒,他们不能明里陷害医生,就只能在暗地里用一些别人看不到的勾当来对付他。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心态能够平和一些。“哼,你不是过得好吗?你过得再好,我一样能整你,我就是见不得你好!”

不得不承认,当一些人的心里真的升腾起那股恶意来的时候,他们会动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做一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心底的恶意消散。

我们总在歌颂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正如张爱玲说得那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我们的生命中也会不时出现一些煞风景的人,他们的出现也在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过得好。那些见不得你好的人,就像墙上的那抹蚊子血,开始的时候是鲜红,随着时间的风化,慢慢褪色消散了。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提醒我们:你要努力,要做得更好,别人越是要毁灭你,你愈要过得更好。

有时候我想,这本书为什么不叫《嫉妒》呢?后来想着,嫉妒也只是一种贬低、排斥、敌视的心理状态,带着浓浓的感情色彩;而恶意,就像是一张无边无际没入深渊的黑色的网,你猜不透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但你知道,这些东西是威力无穷的,能致人于死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某种感情色彩就能概括的了。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恶意比比皆是,但我从来没见过像东野圭吾的《恶意》里写得这样,能仅凭心中的恶意就将人置于死地,所以,这正是东野圭吾的厉害之处,他反其道而行,从别人观察不到的地方下笔,然后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用缜密的逻辑和冷静的头脑策划出一场跌宕起伏的惊天大案!

只能说,我从没读过这样的小说。

只能说,《恶意》太可怕了,东野圭吾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