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500字

张东东老师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

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虽然那个艰苦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影片使我深深感到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对党、国家、人民的纯真的爱和执着,那样爱憎分明,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深深的感到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勇于改正错误的博大胸怀。一个个情景让我难忘、感动、震憾……

影片的背景是1961年的大饥荒岁月,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有苏联逼债,内有天灾人祸。民以食为天,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问题。周总理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四昼夜,排除种种“困难”,摸底调查,为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周总理以诚相待、虚怀若谷的行动,时刻感动着每一个人。在他身上,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和优良作风。几个细节不禁使我心灵震撼,当他看到掉光的树叶,看到百姓的吃食,他不顾大病初愈之躯,同老百姓一起喝汤糊糊、吃代食窝窝头;知道挑水要走十几里,他在地里把清水往回倒了大半,自己只喝一点点;暴雨来临的深夜,他调动人员保护群众温饱的希望——地瓜秧苗。他的务实,体现在不察实情不罢休的工作态度里。面对郭凤林的故意隐瞒,几次三番的催促返回,他坚定调查决心,一寸一户地与群众谈心,做群众思想工作。面对干部们的讳言,他与二廷交朋友,打开话匣子,批评自我,真诚沟通。面对不吃大锅饭的群众,他没有片面判断,坐在门槛上了解第一手资料。他的清廉,体现在舍己为人的生活作风中。刚到伯延的正午,看到基层干部准备的红烧肉、白面馍,他收回了迈向餐厅的腿,门上红色的“艰苦奋斗”标语显得那么刺眼。看见老太太做的拽面,他怀疑老太太典当了寿材,特地吩咐秘书查实并买回。知道二廷多子女,饥荒年头难养育,他提出了领养请求。一个个细微的片段,衬托出的不仅是周总理伟岸的形象,更是伟人对群众至亲至诚的情怀。

观后思考,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保持青春活力的根本,也是无数革命前辈留给我们*党员的宝贵遗产。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为准则。像周总理说的那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根本问题。

**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青年党员只有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2

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内心难以平静。片中三道门槛的细节,给人以深刻启发。

影片开始的时候,周总理风尘仆仆驱车赶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开展调研,基层干部为了接待他,准备了一盘红烧肉,当时公社大食堂正在给社员们熬难以下咽的树叶粥。此时此刻,面对基层干部进屋吃饭的盛情邀请,周总理已跨过门槛的脚收了回来,他转身走向了公社大食堂。

影片进入高潮阶段,连弟奶奶为了给周总理做一次拽面,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材去换半袋面粉。当连弟爸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拽面出现在周总理面前时,面对基层群众的真诚邀请,他和邓大姐心领神会,跨过了那道门槛,吃起了那碗饱含深情厚意的拽面。此时此刻,他们已决定出钱把老人的寿材赎回来,准备离开后还给可爱的老人。

还有一个关于门槛的细节,电影里有所反映,现实生活中更加精彩。在干部社员座谈会上,张二廷敢于揭露矛盾,帮助周总理冲破了基层干部的“信息封锁”,打开了调研的突破口。总理怕二廷会后产生心理压力,又得知他的家庭状况,第二天亲自登门拜访。据说当时真实的情况是,一下子被吓傻了的二廷返身冲进屋子关上房门不敢打开,周总理就搬个小凳子坐下来和他聊,慢慢放松下来的二廷打开了封闭的家门,也打开了思想的闸门,一股脑儿地倾诉起来。周总理和二廷,一个门外一个门里,隔着门槛像亲兄弟一般谈话,还聊起了领养孩子的话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中国农村最普通的群众完成了一次心与心的沟通,那道门槛成为他们意见交换、情感融合的交流平台。

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影中的那道门槛极具象征意义,是一个执政党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如何直面民心。在人民群众挣扎在饥饿生死线上的历史背景下,总理拒吃红烧肉,以操守赢得了民心;主动端起连弟奶奶的拽面,以真诚回应了民心;和二廷门槛边促膝交谈,以关怀温暖了民心。面对三道门槛,周总理的一退一进一次恳谈,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人格、修养,更体现了党的领袖对民心的敬畏与呵护。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执政党的未来取决于民心向背。正因如此,影片通过反映周总理在伯延四天四夜发生的真实故事,用细腻的艺术手法,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天下归心”“万众一心”局面的精神条件和情感密码。

——亲民的作风。影片充分反映了周总理待民以诚的人格魅力,无论是下到农田和社员一起插薯秧,坐在炕上听连弟奶奶唱戏,还是拉起郭百岁的手唤声“老哥哥”,与乡亲们一起吃稀粥和代食窝头,对伯延人民和全体观众而言,周总理的真诚质朴、善良谦和、平实亲切,使他就像自己身边的慈父、老师、兄长、朋友,消除了与大家的心理距离,凸显出周总理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而在人民之中的人性光辉。我想,这一个“亲”字,是治愈一切疏远群众、漠视群众、脱离群众行为的思想良药。

——爱民的情怀。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周总理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让秘书找来马车送水,俯身为汪老师浮肿的脚穿鞋,用自己身上最后的钱给孩子换上新衣等,动情地描绘出总理与人民甘苦与共、肝胆相照的大爱。画面中反复出现周总理沉思的神态和深邃的目光,将他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悲悯凝重、焦灼愧疚充分地展现出来,不禁让人想起艾青的那句名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有了这一个“爱”字,就可以真正夯实党群、干群之间的情感基础,就能够激发出亿万群众实现梦想的磅礴力量。

——为民的担当。“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在伯延四天四夜的调研中,周总理践行了自己的这句名言。其实,他的种种努力就是要求证中央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为全国范围内调整政策、保障民生提供现实依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需要彻底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需要极端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力挽狂澜的政治勇气。我想,这一个“为”字,标注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更强调了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艺术来自生活,观者见微知著。《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故事发生在52年前,但直到今天,伯延人民提起周总理,仍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情感的源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形成的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良好作风和甘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从影片中周总理面对三道门槛的态度,我们可以真实感受到“人民至上”的庄严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