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读书笔记
《论中国》的国际关系这个题目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中美对立了二十年,要坐在一起谈判了,知彼知己的功课一定会极好的做。抱着这个想法我认真读完了整个篇幅,有几个问题想不通。借助电脑,我查了基辛格当时的身份,美国开始“破冰之旅”的目的,以及基辛格先生的责任,有了以下感悟。
做真学者和做纯官员是两码事。请注意我加上的“真”和“纯”两个字,以区别挂名的官员或学者。基辛格先生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一定是货真价实的,研究课题一定够学者水平。但是他做了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物助理并担当“破冰之旅”特使后,就由真学者变成纯官员,把学问当成工具了。为了讨好中方领导人,恭维话说的很巧妙,连批判都说的娓娓动听。基辛格此来北京要达到挑拨中国和苏联关系并且让美,中,苏三方形成微妙的互相制约关系,尽快从越南战场脱离的目的,他竟然说中国没有和同样大国“长期”打交道的历史,我之所以在长期一词上加引号,是这纯属外交辞令,难道丧权辱国一百年还不够长吗?这么说就是为了回避沙俄(包括前苏联)欺负中国甚狠那段令中国领导人可能会难于启齿,会尴尬的往事,还谈到中国历史上“以夷制夷”,“近伐远联”的例子,还不失时机挑拨说历史上越南就不服中国,扬言要打败中国。
按理说,清朝距离现在的年代比较近,而且清朝也是封建社会治国制度,手段达到高峰的朝代,对外签订很多条约,协定,好歹还有类似外交部的政府部门。美国也是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之一,对于清朝的外交无论从理论,实践以及文献资料整理起来都相对容易,可是在中国外交独特性上却绝口不提。
书中还有一段话,“天朝的自大和地大物博,反倒害了自己,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敌人。”这是故意装糊涂吗?不!这是不折不扣的强盗逻辑。中国讲传统礼仪和风度,就算是自大,就算是地大物博,就是自己害自己,就应该被围殴往死打,被抢夺吗?敌人不一定是强盗,强盗必然是敌人(我没看原文,不一定确切)。书中多次提到中国自动放弃航海业,放弃了海外“冒险和探索的时机。”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本来中国也可以到海外开拓领土占殖民地的,可以去抢掠的,可是目光短浅啊!怀柔啊!自愿当“土财主”啊!当初的大英帝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航海业发达的国家不是去传播友谊,冒险,探索的,是去杀人抢夺的!是去占地殖民的!包括美国人的先辈到美洲,是杀光印第安人,抢了人家的土地和财富得到第一桶金的!能说是印第安人落后,不该生活在富饶的美洲吗?到这里,基辛格先生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政府的代言人了。
从现已得到的资料上看,我不同意“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说法,白求恩帮助中国抗击侵略,才是我们的朋友。我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基辛格先生为美,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做过好事。
《论中国》第一章的结束语看似写的很精彩,读起来朗朗上口,振聋发聩,提出的许多问题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很好解决。可是认真分析起来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关键问题没有谈到或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重点问题的剖析似乎隔靴搔痒;甚至还设了“陷阱”!
结束语原文是这样的:“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体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
那么中国是怎样步入近代的呢?一般来说,近代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从整个世界看,最显著的是西欧与北美因工业革命促成的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自然科学学科逐渐成形。火车的普及使交通运输效率大增。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相继问世。化学工业开始出现。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通过强大的生产力与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数地区,并以倾销的方式破坏了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古国既有的社会与经济体系。再说中国。1840年中国与英国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而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工业品倾销面前崩溃性破产。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吏治败坏,国防空虚,军备废弛。随着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这“独特的帝国”已经风雨飘摇,近乎灭亡,哪还有什么优越感?哪有脸声称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哪还顾得上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清朝政府怎么能对即将垮台的现实茫然无知呢?后期是要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但是中国因长期官本位,文化人对科举考官趋之若鹜,没人考虑科技促进实业的事,理工科人才极度缺乏,又没有现代化教育体系,远水解不了近渴。归根到底,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太久了,根本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像一个瘫痪的病人,眼看着刀架在脖子上也是无何奈何罢了。
《论中国》的第二章的标题是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立了1.马嘎尔尼使团2.两种世界秩序的冲突3.耆英办外交:抚夷三个子标题。其中以第一个子标题文字最多,后两个差不多。
1793年6月,马戛尔尼勋爵代表英国使团来中国访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研究,最让人流泪流血的外交事件。大致经过是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而马嘎尔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经协商,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就此引得乾隆龙颜大怒,义正言辞的否决了马嘎尔尼提出的所有谈判条件。其实乾隆很重视英使来访,专门编了名为《四海升平》的剧,既有惯例中的神怪,又有实际内容的戏文——英吉利来朝贡,路途比越南更遥远。"今当进表赐宴之期,隆典特开"。可是英使对这出戏没太看懂,认为这是一出关于大地与海洋联姻的戏。最可悲可怜可恨的是满朝文武官员还把英王国特使看成是朝贡者,看不懂马嘎尔尼带来的不是“精美贡品”而是昂贵商品;看不懂蒸汽机与烤鸭炉的区别;看不出加农炮和红夷大炮怎么就更新换代了……而马嘎尔尼却透过乾隆绣着集兽类最凶部位之大成的看似霸主的龙袍,看到了暮年老人外强中干的身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归国途中看出清军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是刀枪弓箭,坚定了一个说法:"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马嘎尔尼使团带了一封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回英国了,向全世界证明清朝闭关锁国,但却对强要中国领土及关税自主等无理要求避而不谈。写了一部出访记,使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那个强盛的文明古国几乎变成搁浅的鲸鱼。哲学家黑格尔甚至断言:"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于是,基辛格先生说马戛尔尼访华受到清朝不平等的待遇,成为两种世界秩序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并导致鸦片战争。这又是强盗逻辑。有学者指出18世纪的欧洲,没有所谓的"主权国家外交平等"的理念:"在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伦敦去中国前,英国就有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国皇帝,单膝下跪。它表明,英国人早就预想到了他们的大使会见中国皇帝的场面。马戛尔尼的日记里也记载了他对于中国'磕头礼仪'的担忧。可是后来,很多英文资料大都对'磕头礼仪'进行了渲染,讲中国自高自大,不肯和英国平等相处,进行平等贸易。也就是说,侵略中国,卖鸦片给中国,是有道理的。在这个问题上,美英两国的说法和做法如出一辙。美国人的前辈不就是因为“印第安人的秩序和他们的秩序”发生冲突,于是发动战争吗?那其实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强抢,一场屠杀,几千万印第安人只剩下几十万并被“圈养在笼子里”。还有一点基辛格先生没有说:林肯总统绞死了三十八位土著的酋长,并且这三十八位酋长并没有被指控犯了“美国罪”,就是因为他们带头“赖在家里不走”!
基辛格先生不愧是当代著名外交家,把耆英(负责处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中国官员)的黔驴伎俩看的清清楚楚——“拖延、推诿和适当施与小恩小惠,一可抚平蛮夷,二又为中国最终战胜外夷袭击争取了时间。”“中国人的热忱其实是精明算计的结果,诚信被当做一种武器;至于中国人是否真心实意并不重要。”我想请问一下基辛格先生(对不起,打扰您长眠了。谁让我才读您的著作呢):假如您是耆英,该怎样处理为好呢?
鸦片战争最终以签订两项屈辱条约为结果。由此中国开始认识到冷兵器时代令人丧胆的滚滚铁骑和百万雄师在大炮和毛瑟枪面前是一堆堆肉。民族英雄僧格林沁的墓就在我老家屯子边上(我去吊唁过三次,研究过有关他的史料),八里桥一战,他带领三万步骑兵英勇拼杀,浴血奋战,伤亡三千多人,却因侵略者大量使用新研制的射程在两千米的康格里夫火箭,无法近战,只毙敌十二人,伤敌百人,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侵略者根本没把中华文化放在眼里,就是要掠夺财富,榨取利益。从此以后,中国沦为殖民势力争夺的目标。
《论中国》第三章的标题是“由盛转衰”。设了1.“魏源的蓝图:以夷制夷,师夷长技2.大权旁落:内乱外患3.应对衰落4.日本的挑战5.朝鲜6.义和团运动六个子标题。
本章开篇就谈到:“鸦片战争前,外交和国际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不过是承认它上国地位的形式。自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内动荡不安的时期。与此同时,它遇到三大外来挑战,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颠覆一个王朝。……”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哪三大外来挑战,却用三个自然段表达出来:一是西方列强。主要限于在中国沿海地区掠取经济利益,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自由传教的权利。“欧洲人认为这根本算不上征服。列强们还不想取代现有的清朝政府,而是要迫使中国接受一个本质上与中国人的世界秩序格格不入的全新的世界秩序。”二是奉行扩张主义的俄国。“俄国根本不承认本国领土与接壤的中国领土之间的疆界。……俄国侵蚀的领土,中华帝国永远也拿不回来了。(随时不忘要分裂*阵营)”三是日本。还在这里强调说:无论是西方列强还是俄国都认识到“清廷覆亡不符合它们的利益。而日本的意识就不一样了。……日本不仅图谋侵占中国的大片国土,还想取代北京成为新的东亚国际秩序的中心。”
书里写道:“外国军队在中国大地上横冲直撞,胁迫中国接受屈辱的条约。与此同时,天朝始终坚持它的中央政府地位,继续行使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管辖。中国人对入侵者的看法千百年来一成不变,视为一种讨厌的麻烦,然而,这种麻烦却打断了亘古不变的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这种说法我坚决反对!入侵者带来的还有杀人武器,还有抢掠,如果反抗就要遭到杀戮。枪口顶在脑袋上,刺刀架在脖子上,鞭子和大棒随时要打在身上,怎么能用“讨厌的麻烦”来形容呢?至于清朝政府,肯定不愿意当儿皇帝,只是被帝国主义欺负,软弱无能,靠卖国维持苟延残喘。
关于魏源,他是我非常佩服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最早的改革开放,国际文化交流,强军理论,以介绍他的言行做一个题目,我是认可的。我家很早就有一本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简装本,以前也读过,只是印象不深了,这次搬家不知压在哪儿了一时找不到,找到重读,应该会有新的领悟。《海国图志》没有引起清朝政府的重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敌国是从哪里来的?是靠什么打败自己都不知道的政府,人民还能指望它吗?《海国图志》却被当时同样被帝国主义欺负的日本人捧若至宝,并成为强国治军的启蒙性读物。我要说的是:一本客观实际的好书,有各种目的的人读,都会从中受到启示。我还要说的是:我承认基辛格先生是伟大人物,但是该质疑之处就要提出质疑,该否定之处就要给予否定,这才是有良知的读书人的态度,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头。
论中国读书笔记
《论中国(On China)》英文版于2011年出版,中文版2012年10月出版。全书617页。作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是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任美国国务卿。是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他以根据40多年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50多次对中国的访问,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撰写了《论中国》。
总体上说,尽管在汉唐元明清都有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但总体上是局部的,有限的,还没有那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在经济上、文化上如此深度、广泛、全面地融入这个世界。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将来将达到第一位。中华民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要知道世界在如何看我们。但是,我们毕竟刚刚开始融入这个世界。《论中国》提供了国外政治家,特别是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更有益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同时为我们在处理与各国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如何面对,那些保留发扬,那些扬弃引发深深思考。
基辛格博士首先从晚清时期的中国谈起。揭示了几千年长期中国农业社会相对稳定、富足的社会之后,在外部世界已经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保守封闭、愚昧无知、妄自尊大、封建专制的社会状况。他力图通过清朝到当今时代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的沿革来认识、了解、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作为一个外交家,他不是仅仅陈述了朝鲜战争、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而是通过中美关系这一主线,这一系列现象,着重分析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外交习惯。
读了本书以后几点思考:一是中美关系核心不是意识形态问题,核心是国家战略利益。上世纪70年代,中国比今天在意识形态上更加极左。但是由于当年前苏联构成对中、美两国的威胁,促进了中美走到一起。而今天,中国深度改革开放,前苏联的威胁不复存在,所以中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而出现了经济利益、战略空间的争夺,则形成了今天的对抗。而人权问题、价值观问题等仅仅是借口。
二是一个国家要令别国信服,要引领世界,不仅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硬实力也就是经济实力、军力等,也要有软实力,例如一个国家的正义、诚信、包容。
三是在历史性转变的形势下,中国文化中值得传承的是什么?应该是勤劳、善良、坚忍不拔、含蓄缜密。而在中国文化中的糟粕是什么?应该是官本位,封闭、保守、小农意识。
四是从中国清朝封建社会到当今社会转变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清朝的封闭、自大,而全然不顾外部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大趋势。不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主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就会被用坚船利炮被动地撬开国门,落后就要挨打。
论中国读书笔记
最近在看基辛格的《论中国》,里面提到中国人考虑问题是围棋思维,任何一个棋子的落地,都会从整体考虑。其中,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均是此种思维下指导的行动。中国对朝鲜的支持,源自其对朝鲜在整体周边布局中的思考和认知;对越南抗美的支持,中苏交恶后,越南与苏联结盟,中国政府又一次的从围棋思维感觉到战略布局的危险,于是有了又一次的军事行动。此种解读有意思,也颇有启发性。
而且,单就这两次战争来看,是中共建国后,先后挑战美国和苏联当时两大超级大国的过程。抗美援朝是与美国直接打,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在越南与苏联结盟情况下打的,其实质也是针对苏联。用华国锋的话讲,均是“摸了老虎的屁股”。结果第一次,老虎被打蒙了;第二次,老虎直接就没敢动。不管这两次战争如何评价,但中共不惮自身实力弱的情况,敢于亮剑,为新中国打出了周边环境的战略气势,这一点应该肯定。
论中国读书笔记
有一些书,你一旦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书,则需要收敛精神,屏气凝神地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读下去。这本书无疑是前者。
用其他人的眼光来看周边熟悉的事物,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论中国》作者基辛格全程参与了70年代两国关系改变以来几乎所有的重要历程,所以他对中国的认识,更是独到。
就其观点而言,中国的印象是:老大帝国,文化自尊,意识形态的狂热,战略的宏大与战术的灵活,对中国历任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对未来的期许,这些都不是新鲜事物,有两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中国在与俄罗斯比较中,是较为好斗的一个,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印度的纷争、与俄罗斯在东北和西北的对抗,与南越在海上的战争、对越南的惩戒,与台湾的炮战,……在其他人的眼中,中国是比较好斗的,其中包括与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而基辛格提出了一种解释:中国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本质上并不求战争,但是战争隐患存在的时候,他并不畏惧战争,甚至通过精心设计地战术,事先挑起战争,然后主动熄火,最后实质性的目的,还是避免全面战争的发生。“中国比较好斗”与“中国好斗的原因分析”是我以前从来未曾接触和从未思考的东西,“好斗”是事实,原因分析更是道出了精髓(打得一拳开,赢得百拳来),这是基辛格厉害的地方。
二、美国的立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我们头上的阴影,是巨无霸,是所有负面因素的集大成者。但是美国是吗?首先他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够笼罩天空,他有强的地方,实际上也有虚弱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没有恶意”是基辛格一再强调的东西,朝鲜战争是被迫还击,就如同在欧洲的希腊一样,不能允许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越南战争同样如此,美国的目的是稳定战线。而中国认为美国在孤立之外,又展开了包围圈。基辛格意图是说明美中两次战争(如果越南也称为一次直接的对抗的话),在美国认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而中国则误解为了有地缘政治的一面,导致中国做了错误的决定(让北越统一了南越,亲手打造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给自己十多年后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基辛格一再强调,美国没有这麽多的恶意,世界的未来,取决于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怎么认识自己,认识对方,找到双方的“同”,宽容对方的“异”。
上述是思想上的收获,其次是我个人通过这本书,以及傅高义所着的《邓小平》,学到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就是文字也好,语言也好,如果组织得当,一定能够将复杂的事务描述清晰。想一想,作为美国人,描述中国,描述邓小平先生,情感上一定是复杂的(几十万条生命的战争,加上意识形态几十年的对抗,几十年地缘政治的对抗与合作,可谓既有血海深仇,又有战友情谊,既有观念分歧,又有共同利益),但是两本书都阐述得非常客观,甚至可以说得体(客观阐述了差异,又说明了共同处),这是驾驭文字的能力,深层次是思想的能力。通过最近读的这两本书,让我体会到,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情感,都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最后自己能够找出最为客观冷静的立场来处理事情(如像两位作者一样进行客观的描述和阐述),这是我读这两本书最大的收获。本质上是读书得知识,却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一种方法论的威力,哈哈,果然是开卷有益啊。
论中国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闻名遐迩的亨利。基辛格写了一本书《论中国》,这本书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只是重复封建王朝的轮回,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并由此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我说这么说太片面了,中国古代在基辛格的书里被称为“中华帝国”,以下都以中华帝国代称中国。
中华帝国的历史在《论中国》的书中是从黄帝时期算起,那个传说的时代开始,中华帝国开始了盛衰有常的变化,在这一种独特的变化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疆界的拓展、文化的繁荣,其中有的规律就好像人的一生一样,各种变化都有,最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彻底死亡。但是它的精华会随着文明的流传在另一个部落中再次壮大。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它会改变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中华帝国向今天演进的过程中,人们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并在发现和运用规律解决生存中的问题时,留下了许多的文化典籍,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在今天仍然焕发着生命力。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里包含了古代的思想,这些古代的思想是在当时看来最实用的,在今天可以有用,也可以没有。
有用和没用是谁说了算呢?当然是统治者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今天就是现代社会,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底层的奴隶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劳动力,世代为奴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和时间来掌握知识和文化,是比封建社会的平民还愚昧。至于伊尹、姜尚什么的是因为人家祖上曾是贵族,即奴隶主阶层,家里面有书,有学习的传统和习惯,属于自学成才。
奴隶保持愚昧,奴隶主掌握文化知识,当然好管理和统治了,你想啊,好比你啥也不会,只能听人家明白人白话,人家说啥是啥,你只能说,是啊,是啊。根本没有知识储备来支撑你去反思和总结。所以奴隶社会时期,能上位成功的主要是凭借君权神授、跳大神忽悠人这种方法树立统治根基的。
你听我说跳大神你肯定说这是封建迷信,我可告诉你,封建社会了跳大神的和今天不一样,人家是有文化的人,这些人俗称先知、大祭司、国师等等。擅长领域比较多,比如部落里有人生病了整点草药给人治病,有矛盾了断案,选择部落的聚居地,总之,是生养死葬一条龙服务。和今天的那些骗子简直是云泥之别。那为啥就先知会,别人不会呢。还是从根上说,平均起来文化素质几乎都没有,没法教育和推广,人家不讲道理,就信跳大神的。这和今天某些偏远落后的农村的迷信活动猖獗的道理是一样的,人民愚昧,就只能信这个了。
后来周王朝建立,由敬祀鬼神(即跳大神文化)改为崇文重礼,团结宗亲。所以中国人从那时起开始有了家谱。那么周超树立统治根基的理论是,说这个鬼神啊,在实践的时候是时灵时不灵,那是因为鬼神是有天上的大神管理,这个大神叫圣人。说这个周文王姬昌就是圣人下凡,替大神教化你们这些人类的。
那些鬼神什么的,你给它供上它就保佑你,稍有怠慢就降下灾祸与你,不是好鬼,就是黑社会嘛。所以大神决定打黑了,改由圣人降世。为啥圣人就好呢,因为圣人研究出了规律,可以用规律知道人们的生活,以后不用给这些收保护费的黑社会面子,不用买它的帐了,要远离它们。
周朝时的政治理论课就是以周易为基础的思想的周易文化,所以那时想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学习周易。人们的思想意识由鬼神万能变到了人可以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就是以前有啥问题不会就得杀生祭祀,现在改为算一卦就解决。
广东高考排名2295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90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嘉应学院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6692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26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558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六百字以上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心得领悟五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悟中学生优秀节选
红楼梦15到17回读书笔记五篇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心得领悟五篇
红楼梦15到17回读书笔记五篇
绿野仙踪读后感800字五篇汇总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
骆驼祥子一至三章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甘肃高考排名371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10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9167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工商学院和皖南医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205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集美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115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4963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669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保定学院的知识产权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活法的读后感个人范文wp1
八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小说哈利波特读书笔记个人感悟五篇
海底两万里第三十七章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领悟五篇
6月再见7月你好朋友圈文案心情句子(100句)
教师节作文1500字五篇例文
骑鹅旅行记的读后感600字五篇
荷塘月色读后感400字精讯文
大学生暑假支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专题节目榜样6观后感五篇
中学中庸读后感800字五篇
影的告别读后感600字五篇
海的女儿读后感大全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