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读后感2000字

孙小飞老师

  本号原创文章,目前暂定每周推送一次以上,如有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东西,当然它也指出了大部分社会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常被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占去有限的注意力“带宽”,而忽视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

  稀缺会俘获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缺少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往往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用心理学上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陷入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因为一种相关心态和能力的匮乏。  物由心转,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资源稀缺其实并不可怕,怕的是怀有稀缺心态。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做了大量的心理实验、举了很多的例子,用来说明稀缺是如何俘获我们的大脑。比如收件箱里挤满了等待处理的邮件;很久没有打电话问候父亲了,你甚至能想象出他老人家伤心失落的样子;车子也早就过了检查期限……而且,这些事还越拖越严重,可能会由于迟发了一封邮件,就导致了整个项目的前进方向发生了错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正渐渐堆积如山,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这种好像就是现代社会所谓的拖延症吧,凑巧的是我也是拖延症患者当中的一员。  当稀缺占据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关注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专注红利。但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的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此谓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比如一位厨师在参加一项比赛时,比赛的要求就是要对菜品进行创新,在限制的时间内要创造出一道美味且独特的菜品实属不易,但这位厨师还是成功地创造出了这道令她名声大振的菜式。如果我们可以将这种现场灵感称为“幸运”,那么这种幸运就显得更加卓尔不凡。一位大师级人物花费了多年时间潜心积累了精湛的厨艺,而其最优秀的作品,却是在紧迫的时间与高度的压力创造出来的。紧迫的时间要求会让人大脑集中,促使我们将之前积累的努力浓缩成即时产出的果实。  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是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而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这本书不仅仅提出了存在于大部分人身上的这些问题,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如何解决时间稀缺这一问题呢?时间表排得最满的计划,其实并不是一个好计划。如果没有建造起余闲,我们会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而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当然,余闲不能有太多也不能拥有太少:余闲太多是浪费,余闲太少又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只有存在一定的余闲,人们才不会全神贯注在迫切的日期上,也会去关注那些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务。  约翰·惠勒说过:“随着知识之岛的开拓,无知的海岸线也将蔓延。”从一个新角度去审视熟悉的事物,能让我们于不经意间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改变我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从偶尔感觉学业枯燥,到孤独、贫穷等持续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原因。

  稀缺读后感2000字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定义了稀缺并描述了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原因,书的最后几章还给出我们解决的方法。穷人总是陷入贫穷,忙碌的人总是没有时间,都是因为金钱或者时间的稀缺,而稀缺会导致人们进入“管窥”心态,带宽占用增多,认知和执行能力下降,这样会使穷人越来越穷,忙碌的人越来越忙,形成恶性循环。

  稀缺会带来带宽负担,而带宽负担会导致认知和执行能力下降。作者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有些例子我也有亲身体验。在我们做需要动脑子的工作时,需要带宽资源,当肚子饿了时也会占用部分带宽,有时候思考的时候正好肚子饿了,就很难进行专心的思考,即使硬着头皮思考,也会比不饿的时候持续的思考时间短。当我们缺钱或者缺时间的时候,会占用我们的带宽资源,总的带宽资源不变,因而可使用的带宽就会减少,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执行能力。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作者用一个医院住院病床举例的。一个床位紧张的医院,平时急诊数也很多,急诊总是占用计划中的床位,医院总是处于床位不够用的状态。而提出空出一个床位的方案后,留出余闲,可以专门应对急诊的情况,这样大大提高了医院的住院效率。

  稀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后,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利用我们的理性思维去应对稀缺。作者提出的方案中有几个印象深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第一,留一些余闲。如果把时间排的太近,一个事情紧接着另一个事情,中间没有空余时间,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将会使整体的计划打乱。比如路上堵车,第一个会议不能按时参加,延长会议时间,而第一个和第二个会议中间又没有余闲时间,导致第二个会议也受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平时做计划或者工作的时候要留有一些空余时间,不需要把事情安排的太紧,人也需要放松下,有松有驰,任何事情都不要要求太“满”,这样才能有个好的状态。

  第二,少占用带宽资源。平时会有体会,在心里有什么事情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做其他的事情会心不在焉,不能全力以赴,专心致志,这就是因为我们部分带宽资源被没有解决的事情占用了。如果事情可以解决,则要尽早的解决,不让它占用我们的带宽,如果事情不容易解决,暂且放下,以后有了条件再解决。还有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可以在一开始设置一个自动提醒之类的,如健身,有时候我们会忘记或者偷懒,如果设置提醒,会增大我们坚持健身的概率。同样的,信用卡还款可能会忘记,也设置提醒,这样就不用每到还款日自己主动去想这件事情,节省我们的带宽。

  第三,化整为零。我们在接近截止日期的时候,效率会更高,而在有截止日期前的很长时间,会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效率。如果我们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一个截止日期,分阶段完成,这样会大大提高效率。

  稀缺读后感2000字

  前面有些人的评论认为是老生常谈,只有概念和理念,而没有实质上的内容。

  关于各种恐慌和拖延,早就有过大量的其它的书来阐述,包括最后面提到的关于理论在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时,里面提到的 计划性、效率、减少带宽负担三方面,其实也都是老生常谈。

  但是这本书最可取而实践的一点,是在最后提到的,对于窄带宽的人,想要帮助他们的话,需要提供的是减少带宽的负荷,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在工作中的时候,总会觉得看到别人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做来做去就是上不了手,让自已看着干着急,于是想办法给他们讲各种方法,推荐他们看各种书,那些方法书里面都提到了。但是隔了一段时间问,压根就没有看,上班时间太忙,因为赶着写报告太忙而没有时间去听如何提高写报告效率的培训,下班时间太忙着照顾家里面,要休息没有时间学习。对于这些人,好像也无可奈何了,但是按照书里面提到的方法,其实他们需要的就最简单、最直接的,就告诉我这么做就行了,多了我也做不到,我也就挣这些工资就行了。

  各得其所,才能够和谐吧。从穷困当中,不想脱身,其实也是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