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

秦风学老师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1

  当一头经过基因改造、既能讲话又希望自己被吃掉的猪站在素食主义者马克斯面前时,他不再能肯定是不是应该吃了它。《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里还有99个诸如此类的“思想实验”:从动物尊严到个人意识,从政治的目标到道德选择,不一而足。朱利安·巴吉尼总是先安排了一段情境——这情境有时来自哲学、文学或电影作品,有时则是经典哲学论题的现代版,但无一例外的,它们总是复杂问题排除了可变、特殊因素后的某个侧面——随后是几百来字的分析讨论,作者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指出一种方法,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从而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书中,英国哲学普及作家巴吉尼精心设计了100种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邀请读者认真思考具有挑战性的100个问题。相应地,巴吉尼并不向读者提供或对或错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来梳理它们提出的实际议题。

  这不是一本以通俗事例介绍哲学的书,其目的是要以哲学的思考方法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东西,以证明那些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可能根本经不起推敲;或者将问题的核心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剥离,以便思考那些暂时而言还不实际、不可能的事。作者在前言中分析道:“任何一个思想实验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核心概念或问题。如果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它的不可能性我们就无须介意了。”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英国哲学家和作家,是英国《哲学家杂志》的共同创办者和主编,是《卫报》、《独立报》和BBC撰稿人,也是BBC第4电台《在我们的时代》栏目的定期嘉宾。他的主要作品还包括2003年出版的《哲学家在想什么》(中译本已于2007年由上海三联出版)和今年最新出版的《一只赢了彩票的鸭子——和其它99个糟糕的论点》。

  人生经常面临许多抉择,也经常遇到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而且都找不到答案。没错,这些就是哲学问题。你可以选择不面对哲学,却无法逃脱哲学问题的纠缠。从芝诺悖论到尼采的永恒回归理论,历经印度抛饼悖论和柏拉图的洞穴,巴吉尼会问,为人们还没有做的事情而惩罚他们是否对?我们如何能够区分我们是醒着的还是在做梦?

  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一只希望在人类餐桌上而献身的猪该怎么办?杀死一只无脑鸡是否比拔起一根胡萝卜更野蛮?网络虚拟外遇拥有出轨的所有快乐却没有第三者,这算不算不忠?该如何界定婚姻中真正的背叛?

  作为一名科学家,玛丽知道一切有关红色的知识,然而玛丽是一名色盲患者。心灵与身体是同一的还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不同的东西?

  你在ATM机前提取100美元,你却拿到1000美元现金和一张100美元的收据,账户也一切正常。没有某个人受损失。这是天上掉馅饼吗?

  一个凡事依从理性的人,吃光了家中所有的食物。他的家住在离两家相同超市同样近的地方。该选择去哪一家才算符合理性呢?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偷偷地保护好自己的财产,没有人因交出信任而受到欺骗,理性抉择保护了他们免于婚姻的最差结果,然而最美满的婚姻是否也因此失之交臂呢?你是一个以“不浪费,不欠缺”为人生信条的人。当你的猫不幸被车撞死了,但它还是一块完整的肉,该不该煮来吃。

  科学是客观的、经验性的和定量的;而感觉经验,事实上所有的心理体验,都是主观的、实验性的和定性的。这个例子看来想要说的是,不管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物理描述多么完备,它都不能捕捉我们心里所想的,就像哲学家们所说的,心理的不能划归为物理的。无论如何,认为理性的总是好的,是过于乐观了。据说,精神病患者的问题不在于他们缺乏理性,而在于他们缺乏感情。

  18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就持这种观点。他写道:“理性是且应该是激情的奴隶”。如果理性可以和感情隔绝,我们就不应当认为理性总会将我们引向善。不管我们拥有多少生命,它看起来总是不够。但我们不用那么贪婪,我们可以完全利用我们已有的时间。如果有无限多的时间,那“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概念就变得无意义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没有这样的东西可言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因为时间是无限涌出的。而失去了充分利用我们生活的理由,存在不就变成了一种沉闷的、无意义的负担了吗?可能当我们说生命的短暂是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过是在骗自己,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期限,任何源于其短暂的悲剧都不是我们的过错。更难承认的是我们应该对如何利用分配给我们的时间负责。(林逸群)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2

  这是本我读大学时很喜欢的书,可碍于里面有一百个思想实验(虽然很多类似),那时觉得不好归纳,也就没记录什么。

  几年后再翻翻,依然觉得颇具趣味。

  身为外行看所谓哲学问题,为什么吸引人,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吊诡的地方,或者两者皆可的答案(康德的二论相悖)

  现在随便写写,举个书里的例子吧,66 赝品 基本是这是一个艺术界屡见不鲜的问题。

  《破晓的白杨路》被专家奠定为梵高被“丢失”的杰作,拍卖价也抬到高价,而事实是这是乔里斯伪造的作品。有人质疑他的道德,乔里斯断然否定,他认为如果这幅作品为鉴定为和梵高一样好,就理应得到应有的价格与赞美,人们为它付出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

  吊诡的地方来了,如果伪作和原作者所作一样优秀,为什么不能得到相应的评价,是否一个签名此画就价值连城。

  在书里以给出较为科学的答案,把伪造者看作一种游击艺术家,除非有人能提供很好的理由让人相信,签名的确很要紧,否则,游击战将继续下去。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阿巴斯的一部电影《合法副本》,只是阿巴斯讨论得更极致,是论优秀的复制本(非再创造同类型的画)是否比原本更有意义,艺术的本质是启迪人心,复制本若是做到那就和原本没有区别(伪作同理)。

  当时我评价这部电影时做了个简单的延伸,就像克隆人是否该有人权一样,他们具有人类的感情、意识,如果剥夺他们的权利,这和种族歧视一个道理。

  所以伪作和复制本在我眼里也同理。只是区别在于,你没有了开创者的故事,要知道,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往往有说不尽的传奇事迹,我想,这也是复制本和伪作所缺乏的。

  然而若是像青铜时期出品的大量青铜器,或者宋代的汝窑之类,大量精品你无法说出谁产的,谁创造的,甚至有可能没弄清楚它的实际用途的东西,难道你就不认为它是艺术品了吗?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3

  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一只希望主动献身于人类餐桌的猪,他该怎么办?

  你在ATM机上原本要取100元,但却拿到了1000元,收据和账户一切正常,也没有某个人受损失,你会拿吗?

  一辆失控的列车在轨道上疾驰,一边是40个在隧道里施工的工人,一边只有5个。如果你能拉起铁道换轨器,就可以使列车改变方向。你会选择哪一边,如果5个人中有一个你的至亲,你又会怎么选?

  这些看似奇怪又有意思的问题都来自头妈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没有枯燥难懂的理论和诡辩,只有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和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没有赢家

  士兵萨克斯被下令先强奸再杀死一个囚犯。但据他所说,这个囚犯是无辜的,只是因为其种族背景才被抓来。如果他遵守命令,可以尽可能让那个囚犯不必承受更多的折磨;如果他违背命令,他自己要被处决,而那个囚犯最后还是会被侵犯后杀掉,可能更残忍。他的推理十分清楚,可是心里难以平静。他在这种环境下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为什么看起来还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呢?

  “如果我不这样做,别的人也会,而且会更遭”——这么想不对吗?不管别人怎么做,我是不是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道德的完整性跟保存生命、减少痛苦相比,哪一个更高尚?

  诅咒生命

  两百年前,维塔丽亚喝下了长生不老药。但是朋友、爱人和亲属都逐渐变老、死去,只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失去了死亡的等待后,她失去了所有的动力,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一心只盼着早点进坟墓。当她终于找到长生不老的解药时,她微笑地服下了解药,并且迅速衰老,等待死亡的来临。

  人们总是以为,人类生活的悲剧在于我们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死亡。古往今来,多少人向往永生,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但是我们真的认真想过永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吗?我们想要的是更多的生命,却从不好好想想如何度过这多出来的生命。不管我们有多少生命,它看起来总是不够多。也许我们不该再想“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而是应该想“如果我能更好地利用我已有的时间就好了。”

  我们需要死亡来塑造我们的生活,给予生活以意义。如果没有死亡,生活也就毫无意义。

  古阿斯指环

  赫伯特戴上了古阿斯指环,现在没有人能看到他了,他隐形了。适应了隐形生活后,赫伯特想着他下一步可以做什么。这时,让他感到羞愧的是,第一时间在他脑海中闪现的是他可以在女人浴室或更衣间晃悠,他还可以加轻而易举地“顺手牵羊”,甚至还可以“光明正大”地绊倒他讨厌的人,而不被人发现。他试图抵制这些低价的诱惑,但他也没打出做好事的明显意愿。

  如果你也有隐形能力,你想要做什么事?如果你够诚实,你会发现你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高尚。指环剥下了我们个人的道德外衣,露出了本质。最后我们剩下的东西,可能少得令人失望。

  别人戴指环时会怎么做,自己戴时又会怎么做?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一样,别人将变成无道德的人,而自己仍保有正直。这样的回答,是我们低估了我们的同胞,还是我们高估了自己?

  要听我的话,别学我的样

  杰纳斯正在准备一个关于飞行对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的演讲。她将告诉听众,一次远程飞行,比12个月的汽车旅行带来的污染还要严重。最好她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想拯救地球,我们必须努力减少搭乘航班和次数,并且鼓励人们少旅行或利用其他交通方式。正当她在想象着自己的演讲将会受到多么热烈的欢迎时,一位给她送酒的空中小姐打断了她。这是伪善吗?

  “每一点付出都有帮助”,但真的是这样吗?全中国每个人捐一块钱给慈善事业,那么就有14亿元。但换个角度,如果除了一个人以外其他的所有人都捐了,那么总数就是1,399,999,999元,好像也没什么影响。如果个体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个人都这样推理,关系就重大了。这是一个悖论吗?

  杰纳斯的做法是合理的吗?“要听我的话,别学我的样”是合理的要求吗?

  几个小故事讲完了,你是豁然开朗了还是越发迷糊了?你是不是突然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你还想不想知道什么是自我?为什么“阴谋论”永远有市场?那么就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这本书会给你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思考,值得你反复阅读和品味。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4

  在朱利安·巴吉尼的另外一本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里,早已领略的作者对于诸如“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类的奇葩问题,对他们的讨论,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于哲学问题,由于我们惯性思维的作祟,在许多情况下的思考会偏离真正的方向,而趋于所谓的主流意识,在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大众所趋之时,也就忘却了对结果的质疑与深思。往往许多悖论与谬误便在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中被忽略了。秉持着对思维盲区的警惕,作者带我们进入那些思维误区之中,发现我们原来是如此的粗枝大叶,可笑的错误令我们恍然大悟,获得新体验。

  本书的100个哲学问题,很是令人抓狂。每个论题的开头,作者都引用例子加以阐述,而后再加以分析,在最后还附上书中出现的相关论题。十足一本很有看头的好书,这些问题内容的涵盖面很广,不乏有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书本的内容韵味浓厚,需要细读方能领略其深意,对于问题与自身的切实感受相结合,将会感觉更加之棒。对于论题例子部分出现的些许经典电影,好在之前有恶补过一番电影经典篇目,遂能够有利于自己的理解吸收,好知识的共同性,往往能够一通百通,好生有趣。

  这也许就是,为何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一旦按照既定的方法坚持下去,到后来往往会越来越轻松的缘故。有了过去的知识做铺垫,后面的路走起来也就能够更加踏实舒服了吧。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5

  我想,我在豆瓣是个毋庸置疑的老女人,并且不用跑去第三方翻用户的年龄结构。

  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哲学问题,黑格尔1817年出版的《小逻辑》已经讨论过,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也涉及过,因为两本都讲了很多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些小的基本问题。

  就如同一名父亲或者母亲,年轻时梦寐家庭的样子,孩子却好像总是和他们不一致似的,新的哲学逻辑仿佛有着永远承载不完的内容和例子,貌似带着新的内容,其实骨子里和旧的逻辑书籍讨论的还是同出一辙。即使新的逻辑总是不承认,于是逻辑的形式还是内容成为根本特征的问题也被提出来。

  倒退7年,一看到哲学两个字我就神魂颠倒,阳光灿烂的午后和即将闭馆的图书馆里,我都拿着支笔奋力地在书上划线,生怕忘了看过的内容。论文永远第一个交,只要和哲学扯上任何一点点关系的课程都拿95分以上。现在谈起这个来实为酸腐不已。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哲学不能拿来当饭吃,也唯有这样才不能被忘记,于是再拿起哲学书的时候少了饥饿和奋力,多了点为扫除绝对化的宽容,然而主观参与永远都不可消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