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参考方案

刘莉莉老师

课题实施参考方案

  篇一:课题实施方案例文

  一、课题名称:

  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

  二、课题研究对象:

  高中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论述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必修课程的目标上,“阅读与欣赏”板块对古文的学习做了如下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

  我们正是以这一理论为立脚点,为文言文教学寻求多种行之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教法学法的研究,通过课堂内外的衔接,阅读与积累的结合,交流与合作的实施,形成一套系统的文言文实效性教学方法,真正帮助教师与学生走出文言文教与学的误区和阴影。最终实现学生能学以致用,并使其情操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的目的。

  2、国内文言文教学改革研究概况:

  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改革策略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时不必过分字斟句酌,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文言文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结果,教学改革更注重彰显语文的人文色彩,但却容易顾此失彼,很多教师往往因此过分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哗众取宠,拈轻避重,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最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能力的问题,从高考文言文的出题角度来看,19分的分值中,考核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题目就占了13分,足见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之重要性,如果一味地追求整体把握而忽略细枝末节,文言文的教学依然走不出困境。因此,我们还必须探索出一条既灵活生动而又不乏知识积累与运用的教学之道。

  四、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1.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甚至抵触情绪,是文言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文言文教法僵化,课堂索然无味,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兴趣。

  2.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影响着文言文的生存空间,社会不再重视文言文,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比例,内容选择都在不停的变换,学生积累的古典知识太少,提倡社会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3、对学生关于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进行问卷调查,效果非常不理想。

  4、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现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指导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科学地方,片面的追求形式,追求显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理念作出相应的改变。

  5、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探究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了解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7、品味经典 崇高情怀。文言文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之根 ,它可以把学生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的宝库,与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高中文言文的实效性教学方法,实效性——既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能在课堂内外有效积累、运用文言知识,即学生有效“内化”知识,轻松应对考场内外艰涩难懂的文言文。

  课题重点----探究如何在课堂内外体现文言文的人文性、发挥文言文的工具性并使学生将文言知识有效内化的科学教法。

  课题难点-----如何将“活上”与“活用”有效结合在一起,二者间如何构建和谐统一的平台。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研究所达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高中文言文课堂实效性教学的基本形态,初步形成新课程标准下区域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生成一些实施文言文实效性教学的典型课例,发表一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的教研文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使用方法:

  本课题将使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

  3) 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和验收结题三个阶段。

  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成立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以张娟为主要负责人,以李世祥、张军堂、张丽、舒菊利、王程婉、朱智慧,余娟等老师为组员,组成课题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3)统一课题组教师的思想认识(所有课题组成员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进行集中商谈,为实施开展课题统一思想认识)。

  (4)制定课题研究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对课题的具体展开落实到人,责职分明,有据可依;对每一个实施环节都订立行之有效的步骤,做到紧密细致,环环相扣等)。

  (5)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问查调卷,了解不同年级学生文言文掌握情况及喜恶原因。

  (6)制定实验课程授课计划(包括负责上课教师及选定的年级)。

  (7)制订课题人员具体分工表。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整理调查结果。

  (2)每位课题组成员各自展开对实效性教学的探究、实验,及时搜集材料。

  (3)组织阶段性测评和研究评估:各位课题目组教师,根据自己探究的内容,设计阶段性的测评来检验现阶段的课题开展情况,并作理论上的探究,以文字的形式对实施阶段作理论研究评估,为下一实验阶段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4)不断检验和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在实施阶段的时间内,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践情况,及时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不必拘于定规和计划,使课题研究工作朝良性有效的方向发展。

  (5)开展实验性教学,并对教学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评估、总结。

  (6)各位课题组成员老师及时撰写各种阶段性总结和理论研究论文,甚至能把理论成果发表于刊物。

  (7)开展优质课观摩活动。

  (8)通过开展古诗文朗诵、鉴赏等活动及相关知识、能力的竞赛进一步检测实效性教学的实践水平。

  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11月—2012年2月):

  (1)针对各自探究的课题部分,各位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收集、完善研究的各种资料和素材,为撰写结题报告作充分准备。

  (2)各位课题组教师对各自探究的课题部分,进行全面的终结性评估,并撰写有关研究的结题报告。

  (3)由主要负责人收集各位课题组教师各部分研究的结题报告,并组织坐谈会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再从总体上撰写该课题的结题报告。

  (4)逐步做好该课题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如帮助师生走出文言文的教学误区,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提高高三学生高考文言文答题的准确度等)。

  3、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人员分工。

  六、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和突出的研究专长。李世祥和张军堂老师长期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研究及高考备考策略方面卓有成就,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张军堂老师擅长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尤为突出,教学效果显著,张丽老师在教学教研方面颇有成效,参加新课程标准专题学习,发表论文多篇。舒菊利老师从事高三教学多年,在教学与教材处理方面颇有研究,善于分析学生心理与成绩生成因素,所教班级高考语文成绩优异。王程婉老师注重研究教法,注

  重课堂教学实效,其方法灵活有效。朱智慧和余娟老师长于对教材的研究,注重教学实效性,所教班级成绩优异,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课题组成员为了搞好本课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组内重新组织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进行多次集体讨论;研读相关的教学教研资料,了解教学改革动态;购买相关的教学光盘,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案的特点;查阅有关国内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分析利弊;结合自身教学体验,开展教研活动,充分讨论课题的可行性。

  3、本课题研究资料的获得途径包括校图书馆、语文组内订购的教研书刊,查阅网上资料等。研究经费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以外抽出时间进行集体讨论、明确分工任务,分别搜集整理材料,分头撰写论文,并定期召开例会;此外,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并进行定期总结。 课题组成员分工:

  篇二:课题实施方案例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2、寻求“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策略是适应新一轮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谐发展的机会。

  3、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在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4、提出“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研究”是提升我本人教改理念和教改能力的需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教学观,努力实现“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2、实行新课程以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历史教师要用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出发来创设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和谐。

  3、旧的义务教育课程,片面强调知识授受,不注重分析、理解、动手等综合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历史教师要尽量争取 “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的和谐。

  总之,我个人设想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选拔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等方面做理念性的变革。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和谐发展。

  三、理论依据

  (1)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关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思想。

  (2)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3)现代教学论、教育论、管理理论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强调内化的过程,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课题的研究目的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整体优化,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卓越智能,高尚品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和谐。

  2、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和谐关系。

  3、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教师“引导助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4、研究历史课程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5、研究学生本人德、智、体、美、劳诸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六、研究方法

  调查法:对当前我校历史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现状进行调查、评估和研究。

  比较法:通过对历史教学中各研究对象及同一研究对象的横向、纵向比较,得出实验成效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实时监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七、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2、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观念,立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化教与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学习。建立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关系。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3、个性化原则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趣味性原则

  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求学生有趣更和谐,和谐更有趣。

  八、研究的具体策略及保障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思想素质。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探索“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创设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活动。

  (三)力求历史学科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贴近现实生活,在教育教学上及时渗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与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技术、新动态。

  (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找准学科结合点和切入点。结合点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抓住了这个点,互相独立的学科就成为了整体;切入点是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相渗透相融合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一点,就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

  (五)改进评价方法。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六) 及时对资料认真分析,对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总结。 争取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

  九、 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本校全体历史学科教师;语文、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的部分教师、部分学生家长。

  十、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1月,确立研究课题,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调查学情、教情、家情等;学习有关和谐教育的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要求、掌握方法。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

  2、 实施阶段:

  20xx年1月—20xx年6月,从过渡实施到全面实施,实现研究的各项目标。从历史学科到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家长;从智育到德育再到体、美、劳;从历史课堂到社会生活。分层实施,逐步深入,形成课题研究特色。

  3、 总结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12月,结题鉴定。总结经验、编辑研究成果专集,完成研究报告。向学校展示研究成果。整理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的呈现形式:

  1、确立促使“初中历史新课程中学生和谐发展”的策略:

  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建立融洽、合作、尊爱的师生感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 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教学节奏,课堂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能够自我协调与恰当处理;使学生热爱学校与学习生活,把学习作为乐事。

  2、探索并总结“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流程。更好地贯彻落实临沂市新一轮初中历史知新课、复习课、讲评课教学程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推动历史教研组的教科研工作,形成科研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