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观后感1000字

马振华老师

  《利刃出鞘》观后感篇一

  精彩的推理戏往往很考验剧本功力,可喜的是,本片完全没有令人失望!导演巧妙地将线索打散组合成多重“谜底”,每每看似给观众过早地泄密,都有另一重反转来兜底,回忆的插叙制造了罗生门式的混淆视听,层层引人入胜。和盘托出的真相充满了未被细节披露的意料之外,只是遗憾没能沿用之前精彩的戏剧结构而是流俗地直接以大段独白来揭晓真凶。

  相比其他打造出“个人小宇宙”的神探系列,本片的侦探貌似少了些个人特色(最突出的当数007丹尼尔的个人魅力吧~)。不同于往常类型片是跟随侦探视角揭开凶手作案的全貌,本片则是将嫌疑人的行动“赤裸裸”地推至台前,且看侦探如何火眼金睛并纠正观众的谬误——正因为削弱了侦探作为绝对主角的光环,尝试突破套路,才让本片看起来与众不同。

  剧本的另一大亮点是角色身份与处境的多变,观众在渴求真相之余,随角色代入不同身份陷入不同境地产生了情感上的偏移,进而影响理性的判断——

  保姆从过失杀人到依照霍华德老爷子的“剧本”伪造自杀现场,再到为求自保蓄意毁证,又到突然继承遗产不知所措。对比家族成员的狼子野心,即使无心之过酿成悲剧,保姆仍称得上良善,这让观众落入了类似《风声》中“既希望揪出老鬼,又不希望老鬼暴露”的纠结。保姆在凶手身份上的来回摆荡,为她扩展了更多可供猜测的人性空间。

  而兰森呢,开始是个与家族格格不入的纨绔世子,决定帮助保姆又让人误以为他会是家族里的一股清流,直到被撕开假面,印证了起初的混球印象。导演没有为制造角色区隔而生生违背人性。

  硬币只有正反两面,人则比善恶更多元。大家族里的3个小家庭各自心怀鬼胎。导演用不同的政治立场加深了彼此冲突,而因为利益勾连又不得不尽力维持表面和谐。接受盘问时,铁王座装饰的一把把出鞘利刃仿佛直逼他们的内心,明刀暗箭相互撕杀,谁都不甘输掉这场价值不菲的角斗,可机关算尽终究化为一纸令人瞠目的遗嘱刺向了自己。

  作为著名侦探小说家,霍华德老爷子对推理门道可谓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可再精妙的构思也抵不过人心叵测。于是,现实的棋局一发不可收拾,“甜甜圈中又套甜甜圈”。也因为人性之光不灭,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可!是!

  导演的表达当真如此么?电影通篇和观众玩的视觉游戏不恰好佐证了“眼见不一定为实,耳闻不一定为真”!那么有没有可能,保姆的条件反射,已经一忍再忍到可以自由控制,结尾时她面无表情地喝着咖啡,在无人知晓的下一秒会不会直接吐在杯子里?也许这与她一贯无害的移民形象一样,本就是高级的掩人耳目?侦探已经明说,以她的专业程度,注射过程中分辨得出药物的细微差异。事后仓皇失措无可非议,但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让或转念或蓄谋已久的贪婪钻了空子,造成她的“将错就错”?何况老爷子既然是自杀,她又没有近身接触,鞋面的血迹从何而来?

  如同电影中出现的三次画像,即使导演不强调明显的变化,观者还是会随心境感觉到有所差别——你认为人性如何,结局就会如此。这仿佛是对现世的寓言,又何尝不是对未来的指南?

  《利刃出鞘》观后感篇二

  四个字概括就是:非!常!精!彩!

  看之前就知道豆瓣上早就吹爆了这部“2019爆款悬疑片”,但实说还是有些怀疑,不过各类电影节上的前期点映好评在上两个月一波一波地轮番轰炸,再加上如此魔幻的卡司阵容加持,甚至还出了“美队大战007”的宣发海报,消退怀疑的想法也是应该的。

  开篇悬疑气氛浓重,略哥特风的大别墅外景慢镜头配上阴冷的配乐,诡异的感觉瞬间就出来了。随着管家端着早餐走动在别墅内部,大量奇怪的屋内装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这些镜头造成的错觉让我差点以为这是个惊悚类的悬疑片,而不是个探案喜剧。片头交代管家发现死者的这段镜头,怎么看怎么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希区柯克的结合作品。接着,十分钟后,由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侦探开始挨个采访嫌疑人们。

  一开始我还尝试着跟进这一家子人分别给出的线索,但是导演就在这时把观众们放在了上帝视角上。上帝视角这个设定在非悬疑类影片中被用得非常普遍,但是悬疑片中却不见得,因为会使观众失去对案情进行抽丝剥茧的乐趣,上帝视角使哪些人在说谎哪些人究竟做了什么全都一目了然,根本没有必要去分辨谁在撒谎。不过这种非常规的操作也帮助观众迅速理清了案情,甚至在喜剧效果上做出了明显的贡献,撒谎者漏洞百出却又百般遮掩的情形确实非常有趣。这就像把观众放上了剧情传送带,采访完嫌疑人之后就立即跳到揭秘环节,开场仅仅40分钟,即使不需要动脑子推理,大家也知道凶手是谁了。

  于是,当导演顺利将观众们都带出这个谜题之后,一个“一说谎话就会呕吐”的角色出现了,这个看似对影片悬疑气息已经毫无帮助的设定却成为了下一场轩然大波的导火索。这个全家人性格都很戏剧化的家族在家主去世之后,遗产的争夺便成为了他们的重头戏,各种对峙,争吵,但是也无济于事。在此期间,无数喜剧元素的加入使得解密后略显无趣的衔接戏份也变得看点十足,剧中那段最高时速60码的追车戏实在堪称一绝。至此,影片内容过半,导演在每个镜头中都毫无保留地提醒观众:我马上就要反转了!但是,随着新角色的加入,后续的案情被挖掘出来,我们却没能敏锐地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地不再处于上帝视角中了。

  这确实是一部神奇的悬疑片,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悬疑片的探案模式,线索和动机的出现晚于对观众的揭秘,甚至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让侦探这个人物显得笨拙且多余。观众也一直处在导演的游戏中而不自知,就像戏中的角色们一样,即使亲眼所见的,也不一定是事实。如此一来,开篇揭秘中余下的疑点,后续剧情中新产生的案情,把扮猪吃老虎表演到极致的侦探和他精彩纷呈的“甜甜圈理论”,三方组合召唤大招,成就了最后的终极反转。

  《利刃出鞘》的魔力在于,作为一部9012年的悬疑片,即使观众们在影片一开始就被编剧置于“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但其实,不看到最后一分钟,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利刃出鞘》观后感篇三

  Knife Out,正如片名,影片中真相的呈现也像一把利刃一样,干脆利落地被展现给观众。电影像极了一出狼人杀,观众在开头就坐上了法官的椅子,在洞悉女主的一切后,随着她的视角进入更复杂的局面。

  影片开头直接呈现给观众一栋偏僻 复古 深不可测的别墅,印着“MY HOUSE, MY ROLES, MY COFFEE”的咖啡杯被端上最顶楼,那些古怪的装饰物被快速跳跃地插入,宣告着这个房子主人的身份。佣人推开门,果不其然,主人哈兰·斯隆比倒在床上,血流一地。

  一个老人,家族权力的中心,在他85岁生日晚会后的第二天被发现突然死去,每一位参加晚会的家庭成员都有嫌疑。

  观众跟随心神不宁的女主重新回到别墅,她将接受警察的询问。

  此后的审问更是一出“天亮”后的辩白,只是不同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撒了谎,隐瞒了自己所见所闻。就算是一家人也难免相互泼脏水。

  开头让我以为是一部阿加莎式推理电影,复古的英伦风也有致敬的意思。以至于家庭成员接受审问的时候,我一时没有分清哪个是真相哪个是一面之词。随着玛塔的回想把事情和盘托出,我意识到这部电影的视角是开放的,甚至是反阿加莎的叙事。在阿加莎的故事里,每一个角色都把自己藏匿得严严实实,只有主角在一起又一起冲突后各个击破;而《利刃出鞘》则在一开始就把出场角色所面临的局面和做的事呈现给了观众,审讯中他们对警察撒谎隐瞒并不影响剧情的走向和观众对他们的认识。

  尤其是玛塔在回答审问前对整件事情的回忆,她的故事过于完整且连贯,让观众自以为拥有了全知视角。由此开始,观众的注意力便一直放在玛塔如何隐瞒事情的真相,侦探布兰克扮演着“预言家”的角色,他收集了大量信息且在一开始就笃定哈兰不是单纯的自杀,他与玛塔之间的周旋成了主要矛盾,直到真正的“狼人”出现。在这里就不剧透谁是这个“狼人”了。

  影片中插入了一场追车戏码,观众的视野跟随女主跳脱出别墅来到室外,这是在杀人推理影片中少见的。最后的反转来得突如其来也理所当然,只是这一段落与之前的衔接不够紧密,布兰克这个预言家一直到最后才把真相一股脑吐出来,虽然合情合理,但我个人总觉得只能勉强接受。直到这时,“法官”们才和“平民们”一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这部电影最让我惊喜的便是它摒弃采用传统的推理套路,采用了一种“伪全知视角”的叙事手法。即使主角的经历是那么的完整,也不是事情的真相(不过我认为这个设定有有意为之的感觉,是为了迎合这种叙事效果而设计的)。电影里埋下的伏笔很多,每个转折点都可以在前面找到呼应。

  至于配乐,可以说最大程度地配合了悬念的产生,也没有刻意的一惊一乍;全片的punchline分配得很合理,让观众们作为“法官”始终带着愉悦的看戏心情。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的政治隐喻。在这个靠一位老人养活的白人大家族里,每个人各怀鬼胎。自负的女儿,出轨的女婿,只想着寄生的无用儿子,每月骗钱的儿媳,和每部推理剧一样,哈兰的每个家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寄生虫。相较于哈兰的死因,他们更在意遗产继承权的归属。而这样一个白人大家族里,不同的政治立场又把他们区分开来,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的“极右纳粹小屁孩”,滔滔不绝赞同反移民政策的“法律捍卫者”,表示同情的“自由派白雪公主”,当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时,他们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一种中产阶级固有的施舍态度来“照顾”“理解”护工和佣人(她们则都是移民)但当他们的利益收到威胁,又立刻变得歇斯底里张牙舞爪。而最终的“狼人”为了遗产,不惜杀害自己的家人。相反,作为移民的女主玛塔,她是善良单纯的,正是她的品格,使得案件成功。不难看出这是对“白人至上”和特朗普政府的辛辣讽刺,这也是本片在北美引发热议的原因之一。

  最后,真相水落石出,那一家人站在楼下,回头仰望着阳台上最终获胜的女主,她手中咖啡杯上的“MY HOUSE, MY ROLES, MY COFFEE”让我拍手称快。

  《利刃出鞘》观后感篇四

  TIFF今天看的四部里最喜欢这部,算超出预期。Chris Evans在片中的角色这次与美队有很大区别,彻底改头换面,演绎了一位狡猾的纨绔子弟,而且演的很好,但戏份不多,一小时之后才出场。

  Toni Collette出演的角色也与她本人以往角色有巨大反差,贱兮兮的,也很亮眼。

  其实放出预告,大家估计也会想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谋杀案调查电影。如果只是单纯滴找凶手类破案片,确实不太可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卡司,而且大部分是演技派。那么他们是因为什么聚到一起呢?显然剧本有更加深层的寓意,探讨了目前依然在美国很火爆的移民议题,台词中处处充满对现实的尖锐调侃,甚至还调侃了网红、权力游戏。

  虽然故事本身是围绕一起谋杀案展开,仅以此为基础去揭示一些富人的虚伪和自私。观众以为影片进行到一半就知道答案了,只是看主角们最后如何处理,但其实故事迂回曲折,是一场自私的富有阶级与淳朴海外移民的斗争。

  Chris Evans等主要演员出演的正是崇尚白人至上的富人阶层。很多针对老川移民政策的调侃,才是最终让部电影容易获得观众共鸣的原因。片中两个场景尤其点睛,一个是全家人一起讨论老川针对非法移民的政策,另一个是Chris Evans的角色对女仆说:“我们把你当家人,但这里永远不是你的家。” 从这两段中可以看出很多美国人“排外”性和狭隘,在抽丝剥茧解决案件的同时,还加入了种族、阶级的讨论。案情本身的设置也十分微妙,故意设下圈套让观众无法看清故事的真相。

  Daniel Craig出演的探员戏份很重,也超级好笑,与他一起办案的两位演员更有喜感,为影片带来很多惊喜。讲真,这位星球大战的导演Rian Johnson居然这么有幽默感,在做星战系列时还真没看出来,希望再接再厉。而且这部是他的原创作品,可见对剧情和人物的设计都很用心。影片所在的那所豪宅内部陈设及角色的服装也非常吸引眼球,成功营造出了神秘气氛。

  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结尾部分,那个写着“ 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的杯子最终落到了意想不到的人手中,那一刻,意味深长。

  《利刃出鞘》观后感篇五

  当大名鼎鼎的侦探布兰科带着洞悉一切的眼神,绕走,坐定在刀剑阵前的空椅上,甜甜圈终于被填满,而素来被戏称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们,在前一百多分钟剧情的推动下,心底燃起了前所未有,名为好奇心的火焰。

  仿佛是狼人杀第一个白天的轮流发言,借助这种形式,覆盖在上流家族表面的华丽纱幔,被斯隆比家族各成员在警员面前轻飘飘揭开一角,而底下,是专属名流家族的污泥浊水。斯隆比老爷子生日晚宴的具体情形就这样,在各人的回忆下逐渐清晰,倘若此刻随波逐流地跟着导演设定的节奏,与布兰科一起破案,那你顶多只能当个三流探员。本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重新排列并组合了传统侦探片的结构,使原本并不出众的故事变地格外吸人眼球,在各路侦探密自以为掌握关键时又迎头一击,引出全新的真相。而更精彩的设计,是家庭成员叙述下的回忆镜头,多加留心,在偶然交叠处不难看出些隐秘的矛盾:

  “是镜头在撒谎!”

  这个念头简直颠覆了以往严谨可靠的侦探电影形象,既然镜头不可靠,作为只能通过荧幕接受线索信息的我们该如何继续破案呢?近百年素来很少以主动形式出现的,属于观众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一向以平波出现的脑电波突然出现了强烈的起伏。在这场电影面前,移情效果被无限放大,人人都是侦探,抢先一步探出谜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呕吐、药瓶、网球和邮件,一个接一个的烟雾弹可能将你引向破案岔路;警探、“美队”、猎犬和老奶奶,又在疑云密布的悬疑氛围里抽空带给你幽默诙谐的喘息间歇。

  当然,倘若仅仅拥有推理和娱乐完美拿捏和各种恰到好处的致敬包袱等长处,该片还远远担不起烂番茄与豆瓣等专业评分网站上的高分。在导演提供给我们的如甜甜圈般精致的剧情下,是闪烁着凌厉的刀刃,从家族成员的群戏中,我们得以窥见那别有用心的安排:脱口而出的“纳粹做法”、关于外国难民的激烈争论、极似德国人的小男生......满屏皆是对美国所谓精英阶级的讽刺与美国现实社会问题的讨论,怪不得会有“美国队长已经不满足于在推特上骂川普了,他甚至出演了一部骂川普的电影”的网络戏说。

  抛开以上形式外衣,再从技术方面单看此片,导演对于构图、运镜和布景的安排俯仰皆有深意:遗嘱被公布后,向护工玛塔打去电话的孙女踱步着从暗处走向镜头,最终一双略带慌张,因别有用心而闪烁不停的眼睛独留在明亮处;先前还矜持着富人优雅的大女婿得知玛塔不明态度,手中权杖动作的特写与步步紧逼下的扣心鼓点,敲击掉了他最后一层伪装。争夺遗产的群戏极富舞台效果,晃动的镜头紧跟冲出别墅的玛塔,前后夹击的斯隆比家族成员将情绪冲击到了高点,高手对垒,扑脸的炸裂演技,紧凑的节奏不容许有一秒钟的错过。(而家族中的每个人物,哪怕是小小配角通过镜头语言,都拥有了立体且丰满的形象,或贪婪或善良,或虚伪或真诚。)

  更别出机杼的东西,就是在展示众上流人士巨额遗产面前的贪婪丑样,在处处埋下描绘贫富阶级悬崖落差的伏笔,在安排护工玛塔摆脱嫌疑真相大白之后,《利刃出鞘》做了与热片《寄生虫》大相径庭的事情,落脚于人文关怀:兰森的甜甜圈计谋最终没有成功,因为玛塔存于心底的善良本性,避开了兰森布下的陷阱,而摇身成为富翁的玛塔,在一系列曲折后做出了与侦探布兰科截然相反的共享遗产决定。

  甜甜圈从天而降,但背后可能暗藏危机,至于那是虚惊一场的弹簧刀还是致人死地的利刃,就看在这场游戏中你是否足够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