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塞五首·其四》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张东东老师

《后出塞五首·其四》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后出塞五首·其四》作品介绍

  《后出塞五首·其四》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6首。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

  《后出塞五首·其四》原文

  后出塞五首·其四

  作者:唐·杜甫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后出塞五首·其四》注释

  ①献凯:向朝廷献俘报捷。继踵:接连不断。

  ②两蕃:指奚与契丹。《旧唐书·北狄传》:奚与契丹,“递为表里,号为两蕃”。静无虞:边境安定,无可忧虑。

  ③渔阳:郡名,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时安禄山镇范阳,治蓟。豪侠地:古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聂政、荆坷,皆出其地。

  ④云帆:形容船只之多。转:运输。辽海:渤海。

  ⑤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杜甫《昔游》诗:“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与此意同。

  ⑥舆台:古代的下等奴仆。此指安禄山的爪牙和家憧。

  ⑦主将:指安禄山。位益崇:官职不断上升。

  ⑧凌:凌犯。指目无朝廷。上都:京师长安。

  ⑨边人:指安禄山管辖地区的人。议:议论,举报。

  ⑩衙:四通八达的大路。第四首写安禄山邀功获宠,气益骄横。

  《后出塞五首·其四》赏析

  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

  《后出塞五首·其四》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后出塞五首·其四》繁体对照

  卷218_16後出塞五首杜甫

  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

  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淩上都。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