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默写
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
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
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 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 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喧哗嘈杂
4.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5.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们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六、小结:
同学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师略加点拨)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学情分析】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与价值观:
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介绍
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四、对比鉴赏、深入探究
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2.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时觉得呢原诗太长,于是我改写了一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
看看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紧扣题目、主旨,大家觉得如何?(学生讨论),明确:缺少了诗味。
3.讨论:试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删除诗句在营造诗境、表情达意时有何作用?
①堵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结:《夜归鹿门歌》中,诗人用清淡的笔墨,抒写了隐逸的情怀,塑造了隐士的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意境。事实上,诗题中的“归”字,正是诗人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诵读诗歌,读出仙气儿,争取背诵。
五、拓展训练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子,改写后呈现出一幅画面的美来。(ppt展示)
请学生从《夜归鹿门歌》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散文诗的语言展示出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完成课后第三题,分析王维的《归崇山作》。
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孟浩然
孟浩然:本名 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 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 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2.关于王维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 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显然,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在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不遇咏》里,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在王维前期的诗里,他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探究活动】
《夜归鹿门歌》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 探究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概括意象,然后总结意 境,最后点明情感,诗歌意境的种类主要有:
1.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
典型代表——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
其特点 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2.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①浓艳瑰丽的意境
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 萨蛮》: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②淡泊静谧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号称“诗佛”的王维晚年的田园山水诗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他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以说是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④凄冷寒凉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讨论明确】
诗歌描绘了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
【探究活动】
《夜归鹿门歌》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抒情方式的题目,抒情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使感怀、怀古伤今、直抒胸臆等手法。答题时答出景物的特征和抒发的情感即可。
【讨论明确】
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 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要点二:探究《积雨辋川庄作》的意境和主旨。
【探究活动】
《积 雨辋川庄作》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概括意象,然后总结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讨论明确】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课堂提升】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答案】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 、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知识目标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能力目标
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目标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诗歌内容
①、读并分析第1句
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读并分析第2句
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读并分析第3句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读并分析第4句
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附《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精选美好的早安祝福语40句
简洁的适合早上发的早安朋友圈问候语40条
关于经典QQ心情语录
幸福经典语录(精选80句)
学前班开学安全第一课教案
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脚
我愿变只小鸽子教案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班降教育爱干净讲卫生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独果教案
乌龟滚下坡的教案
爷爷的毡靴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中班音乐粉刷匠教案7篇
小班美术教案:花园多美丽
大班科学教案磁铁
幼儿中班语言教案反思
有趣的汉字小学美术教案
消防安全知识教案(精选六篇)
幼儿园大班孙悟空教案模板
幼儿园花蝴蝶备课教案
中班降食品安全教案(通用六篇)
幼儿园大班认识整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