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统计教案

马振华老师

大班数学统计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

  (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大班数学统计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横坐标是统计的物品种类、纵坐标是统计的物品数量。

  2.能根据前后统计图的对比,明白条形统计图一眼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并能独立制作完成条形统计图。

  3.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1.每组桌面玩具:齿轮积木8个、雪花积木5个、子弹积木7个、圆圈3个、聪明棒6个。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空白条形统计图。

  活动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有很多的积木啊?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桌上有哪些积木?他们有多少个呢?

  小结:哦,像这种先把要统计的物品分一分类,再数一数,最后再把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就是统计。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统计。

  (1)幼儿按要求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物品的数量。

  师:在统计的时候呢,一桌5个小朋友,担会请小朋友自己去选择,统计一下你们桌上的东西并把统计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统计图上。在统计的时候可要细心一点,别统计错了。

  (2)交流统计结果,巩固、复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的统计结果。(老师把他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大的统计表里)小结:从这张图上你们能看出统计了哪些东西?他有多少吗?(一起看图说一说)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记录方法,看,这里也有一张统计图,你能看懂这张图吗?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重点引导孩子从横纵坐标上看出物品的数量)(2)比较前后两张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条形来制作统计表呢?(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可以一眼就看出哪种物品数量多,哪种数量少)小结: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那像这种有横坐标、纵坐标,用条形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统计图,我们就叫他条形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一眼就看出物品数量的多少。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你们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吗?老师帮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该怎么记录呢?在记录统计物品的数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记录呢?(要看纵坐标上的数字)(2)幼儿根据原来统计图上的数据,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拿出刚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上的统计结果,把他们制作成一张条形统计图吧!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讲讲你的统计图,你统计了什么?你能从你的统计图上一下子就看出来什么积木最多?什么积木最少吗?谁也想来说一说?

  5、活动延伸。

  欣赏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条形统计图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条形统计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条形统计图统计了什么?有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一眼就看出来什么东西最多?什么最少吗?

  结束:原来条形统计图有这么大的用处啊,可以不用数数就能一下子看出物品的多少。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所以很多地方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下课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条形统计图吧!

  【活动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尤其是条形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表达的意义及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直条对应数据是本节课着重要突破的知识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突破难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真讨论真探究了

  与以前类似教学相比,统计教学往往热闹有余,而思考不足,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我认为这节课学生是有收获的。知识的难点真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紧扣难点,围绕“1、你知道纵轴上的这些数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2、标数据的直条该如何确定高度呢?3、为什么要在直条顶端标出相应的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再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发散他们的思维,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完成后用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请同学互相观察“他画的好看么,符合要求吗,完美吗?”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让他们指出同伴们的优缺点,我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碰撞。 在大组交流中不断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纵轴上数量的设计,提供一组数据,请学生来设计纵轴数据,即一格表示多少数量,要参看原始数据,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准确定位直条的高度。沟通学生知识储备,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准确把握数据,从而定位直条的高度。

大班数学统计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大班数学统计教案4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与数量关系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已经能熟练的分辨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在此经验基础上,我将图形与分类统计结合到一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并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进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四、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大班数学统计教案5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

  (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大班数学统计教案6

  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

  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